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当时说到要演讲时,对于主题我思考了很久,最终觉得还是应该讲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那么,当下什么话题才最受关注呢?我认为无疑是“互联网+”。
“互联网+”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则是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微信支付已经成为最便捷的支付方式、余额宝理财深受大众客户的青睐、P2P、众筹等互联网融资模式也耳熟能详。然而,相对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该如何权衡变与不变呢?它和传统金融的本质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依旧是金融,就跟电子商务的本质还是商务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变化,运作机理和规律还是一样。“道”没有变,金融的本质和机理没有变,变的是“器”,是金融的发生形式和体验环境。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两者缺一不可,信息中介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信用中介则保障交易达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金融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和金融产权的转移,如果只是信息中介,就脱离了这个本质,就谈不上互联网金融,就会和那些灰飞烟灭的P2P一样,难以实现金融交易边界的扩展。只有把两个中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对客户的信任和安全给予充分的敬畏,给客户带来便捷和良好的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的变与不变。
那么,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该如何应对变与不变呢?这应该是大多数银行从业者的纠结所在。的确,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实在太大,以至于让我们有种将要被颠覆的危机,的确,大多数行业都沦为了传统行业,原来所奉行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和产品结构都受到了挑战。
互联网时代,可以称得上是最好的时代,但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一无所有,但同时我们又应有尽有。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如何改变自己,适应这个时代,才是根本。对于银行来说,适应互联网金融最基本的就是自身的改革,应用互联网思维,把公开、公平、分享、自由的理念植入到自身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实现客户体验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的目标,这才是金融改革的目的。因为作为传统金融,金融改革并不只是简单的产品创新,更多的是组织架构、运营流程和人员分工体系的变化。比如组织架构,要致力于实现扁平化对接,建立一个能够直接面对市场,直接利用信息的扁平化组织结构,甚至将客户纳入到自身的管理和营销组织平台上来,这也是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正在进行的摸索。
另外,在数据库营销方面,很多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自有客户信息,给客户画像,发现客户的痛点,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给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精准服务。但是,若要真正的实现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充分整合,达到场景营销和一对一营销的境界,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时不我待”,“第一个敢吃西红柿的人”才会率先取得先机。
线上加线下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如苏宁和阿里、京东和永辉的合作。各大银行也应和互联网企业各自充分发挥在线上线下的优势,提升对客户全渠道、全方位的营销服务能力。比如,我们中信银行现在就在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合作,致力于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实现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洞通”。而在这一系列地变化过程中,我觉得最不能改变的是对客户体验和服务品质的追求,“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此外,关于银行创新的问题,也值得深究。目前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地改革和变化,但往往存在沙丘效应,即堆起一个沙丘很快便风化无形。创新是新时代改革的主题,但是,谈到创新就一定要考虑本身的基础因素,考虑到自身的基因和优势,做到“发陈出新”,让老树开出新枝来,依托自身的优势专注专业,锚定方向形成品牌。如中信银行坚持“出国金融”和“财富管理”两大单品,建立了出国中介评价指数和中信财富管理指数体系,就是要不断创新思路强化自身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想,面对互联网大潮,不论是银行,还是企业,只有充分利用自己本身具有的基础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在创新中坚持、在坚持中创新,才会更大、更强。
“变与不变”,相信这是目前零售银行业都在面临的一道选择题,我希望大家一起携手把这条创新改革的路走好、走长久,谢谢。
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 常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