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过攻击与被攻击的时刻 你遇到哪一种攻击?

  攻击型人高歌猛进,耗散心理能量,付出孤独的代价。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在言语或肢体上充满敌意的人。也许你根本没对他说什么过分的话,也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却招来对方强烈的情绪反弹乃至敌意攻击,比如恶狠狠的语气、鄙夷不屑的眼神、嘲讽谩骂,乃至推推搡搡和肢体暴力。

  我们说这样的人有很强的“攻击性”。而事实上,出于自我防卫、情绪制约反应、消极对抗等种种原因,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攻击倾向。

  远古时代始,人类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和毒蛇猛兽战斗,也和同类之间争夺食物、配偶和财产,“攻击性”就作为一种生存本能代代相传,且和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联。

  当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时,人会进入到一种警戒和准备战斗的兴奋状态,呼吸、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速,双眼瞳孔放大。这种反应又被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因为它让你准备好采取快速行动,和令人恐惧的事物斗争或开溜。对于原始人而言,这是应对外界危险的非常重要的生理防御机制。

  除肾上腺素外,促进男性性征出现、维持性欲和生殖功能的雄性激素同样具有攻击性的色彩。--男性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远高于女性,这也是为什么男性的攻击倾向较女性强很多的原因。可以说,如果没有雄性激素给男性带来竞争、好斗、征服欲、控制欲和占有欲,如果不能获得交配权,早期人类繁衍后代的功能就无以完成。

  然而,当生命轮回至这个史无前例的文明时代,我们发现,“攻击性”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到国族之间的流血战争、暴力犯罪,小到日常人际的冲突摩擦,人类的攻击倾向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性的自我保护和生殖繁衍功能,而是具有了更加复杂的心理色彩和社会文化意涵。今天,网络论坛、社交网站、微博等流行于世,大大增加了人际互动的频率,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攻击性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给生活造成强大破坏的“攻击性”是如何产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早期家庭教育中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在自我受到限制时容易产生攻击倾向;

  在专制型的家庭里遭到长期打骂和压抑的孩子,郁结于心的痛苦和不满一旦宣泄出来,也往往会选择激烈的攻击行为。

  此外,青春期对于男性角色的过度认同,以冲动、好斗作为自卑心理的补偿,以及自尊心、欲望受挫等也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心理原因。

  一个具有很强攻击性的人,是早期教育造成的人格缺失,是为了发泄内在的愤怒和阴暗情绪,是通过打击他人来凸显自己的重要性,抑或是集体无意识中强大阴影的投射?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觉察和转化自己的攻击倾向。

  攻击是心理能量的耗散

  任月

  多年的心理科学专业训练,接受超过500小时心理咨询临床训练,曾从事心理学测评、培训及咨询工作。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交流项目经理。为《心理月刊》《时尚健康》等多家媒体撰写心理文章。2009年11月,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上元人生(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并担任培训总监,专注于身心灵理念的学习及传播。

  心探索:心理学中对攻击型人格是如何定义的?这跟我们通常谈论的“攻击性”有相通之处吗?

  任月:攻击型人格是一种偏离正常的人格障碍,一般在少年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养成,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又称为暴发型或冲动型人格。而我们常说的攻击性,更多是指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损毁、破坏等心理倾向和行为,属于人格表现的缺陷,但还不构成人格障碍。

  这样的人在实施攻击之后,会有自责悔恨的感觉,而且能够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对于周围人际关系的破坏性影响。因此,我们要慎用“攻击型人格”这样的标签。

  心探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迟到、拖延、不回电话短信、阳奉阴违等方式来对抗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你认为这是否也是一种潜在的攻击性呢?

  任月:没错。攻击型人格分为主动攻击和被动攻击两种类型,日常的“攻击性”也有主动侵略和被动对抗两种表现。主动攻击比较好理解。被动攻击的话,会在表面上表现得被动和服从,但暗地里可能通过拖延、阻挠、拆台、破坏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敌意。

  心探索:我感觉大家在某些情况下多少会采取一下“被动攻击”的方式。应该说每个人都具有一些攻击性的本能吧?

  任月:“本能”这个词,听上去就充满了动物性。但人是社会性动物,西方社会心理学一直如是认为。中国古人也说,“我心非席,不可卷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攻击性不等于破坏性。如果没有精子穿越卵子的天然攻击性,我们何来生命;如果没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怎会了解生存的意义;如果没有具有攻击性的先锋开拓新的道路,历史的星空将会多么暗淡无光。

  生而为人,活在这个婆娑世界,每个人都有过攻击与被攻击的时刻。

  心探索:的确,任何一种心理能量本身都没有好坏对错。但攻击倾向过强的人,常常会让周围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糟,为什么会这样呢?

  任月: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可以归因于父母个性的遗传、早年教养环境、大众媒体的传播,特别是青春期的重要事件及重要他人的影响,等等。不过,这些原因即便一一列举,也是老生常谈,并不给力。

  对于个人来说,“怎么办”比“为什么”更重要。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内在冲突有两个核心要素,“人际关系”和“效率目标”。如果过分在乎“人际关系”,会成为退让型的人。而过度关注“效率目标”,则是攻击型的人,容易让别人感到冒犯和不被尊重。职场中某些具有高效执行力的精英人士,很可能就会让与之打交道的人心有余悸、退让三分。

  心探索:如果我们想成为职场中的高效人士,难道就必须付出人际关系的代价吗?

  任月:攻击型的这类人在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在耗散自己的心理能量,内心的空间是紧缩和孤独的,这确实是他们付出的代价。

  真正比较和谐的是在“人际关系”和“效率目标”之间寻求平衡,既能关注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不会过多地冒犯别人,我们称之为果断型的人。对于职场来说,如果智商是鱼,那么情商就是水,鱼儿在水里才能欢快自由。

  心探索:目前网络上的语言攻击现象也非常普遍,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这是否也和人们内在的攻击性有关?

  任月:网络中出现的攻击和语言暴力,不论是发泄个人情绪的直接攻击,抑或抨击他人的隐蔽泄愤,背后折射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可能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的攻击倾向,而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精神病。

  网络成了群体精神的宣泄出口,貌似攻击的暴力言辞背后,其实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变革的背景下,社会加速分层,位于食物链下端的群体发出的一种SOS求存信号。

  他们用这种非理性的表达方式,是在说,请求你看到我。这种言语攻击背后的驱动力是盲目而具有破坏性的,但是改良促成这种行为的土壤,责任在社会,更在人心。

  心探索: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我记得超个人心理学家迈克尔·丹尼斯提出过一个观点,他说恶的本质来源有两种,一种是不被自我所接受的阴影,一种是在社会教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缺失。网络上的语言暴力,很多时候似乎和阴影的投射有关。

  任月:将自我不接纳的阴影,箭头朝外进行投射,是一种经典的心理防御机制。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存活而衍生的某些吊诡的模式。弗洛伊德说,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我们生存,但不能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

  要想真正活出自己,就必须通过自我成长或专业人士的帮助,将自身种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通过“意识化”浮出水面,将阴影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心探索:对于如何觉察和转化自己的攻击倾向,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吗?

  任月:觉察和转化是一种功夫,也是一种滋味。

  当攻击或被攻击发生的时候,你既不能宣泄,也不能压抑,而是要与之共处,用一种温柔开放的关注向内看,只是看着,不评判的和这种感受在一起,特别是身体的感受。

  这不是头脑知道就可以身体力行的,行为的改变不能通过认知,一定要通过比较自己身体的感受,找到你现在在哪里,才能知道你接下来会去到哪里。

  你是否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无法自控的主动攻击型

  1.你的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你的性格具有鲁莽盲动的特质,常和他人发生冲突、争吵。

  3.让你产生冲动的动机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

  4.你的行为具有反复无常的特点,缺乏计划性。

  5.在产生冲动行为之前,你的内在会有强烈的紧张感。

  6.行动之后,你会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7.你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容易对他人产生嫉妒和怨恨。

  以上7项中,

  4项以上回答为“是”,那么你是一个具有较强攻击性的主动攻击型人;

  5项以上回答为“否”,那么你的主动攻击性很弱。

  暗中作对的被动攻击型

  1.你的情感易变,如易怒、乖僻、容易受挫。

  2.你会和不喜欢的人和事故意作对,比如通过拖延和阻挠。

  3.你会因暗中破坏了别人的愉悦心境感到满足。

  4.你对自我不满,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卑下的。

  5.你认为自己受人误解,不被赏识,对生活感到失望。

  6.外部压力会引起你变幻莫测和犹豫不决的反应。

  7.在人际关系中你有矛盾心理,一方面接受他人的期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争吵、傲慢、抑郁或挑剔等行为或情绪。

  以上7项中,

  4项以上回答为“是”,你是一个具有较强攻击性的被动攻击型人;

  5项以上回答为“否”,你的被动攻击性很弱。

  转化攻击性的觉知练习

  静静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回想一下那些依然难忘而强烈的情景,从头到脚体会身体的感受……

  喉咙有些卡住么?或许依然积存了无意识压抑的愤怒……

  胸口微微作痛么?也许是过度掌控局势,忘了滋养自己……

  感觉关节僵硬?嗯,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让我们付出了代价,失去了灵活与弹性……

  深深地吸气,将身体中的痛楚吸入内心,

  爱他们,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继续深深地吐气,把父母般的慈爱传递给这些部位,

  对他们说,

  感谢你们和我在一起,你们属于我,有了你们,我才是这样的我。

  编辑|筱竹、张看看

  撰文|筱竹任月

  图片|pixabay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