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人生是“愿力”重要,还是“业力”重要?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5-19 15:10
嘉宾介绍
正安中医创始人及董事长,以传承中医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曾主持《东吴相对论》节目,曾出版《欢喜》、《处处见生机》等书籍。
“愿力”VS“业力”
业力和愿力,这没法思考,只能选择。
我选择愿力驱动,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阳主阴从。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用愿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有的人为什么定得住?关键是他有愿力,有愿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愿力不是在神灵面前许愿“你给我们多少钱,我就回来还愿”,发愿是拿自己整个生命与众生交换的过程。
无论是地藏菩萨的十二大愿,还是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讲的都是怎么样利他。后来,我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当你真正全心全意地利他时,你会拥有超乎想象的能量。
其实,每个人都受制于他的业力,比如你的出生时间、童年教育背景、体质,甚至你的名字常常被叫所产生的对你的暗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符。
当然这并不是不可以改变,我后来去参加一个课程,那个老师就讲,许多人都没意识到透过后天的努力,尤其是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可以改变你的整个命运。
所以才有了《了凡四训》。而且当你发的愿越大,越希望去为众生服务的时候,你改变自己的推动力就越大。
生命的三个阶段
生命一直被业力也就是过往的种种惯性所牵引,但是它也受到我们愿力的作用。我以前是个宿命论者,很相信业力对我们决定性的影响。甚至以此为借口,推脱自己努力的可能,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
但是人过中年之后,反而借由挫折生出一种坦然的发愿。梁漱溟先生说过,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受欲望和恐惧的驱使去获得很多东西,包括财富和权力,来避免自己受恐惧的困扰。
当获得这些东西之后,他发现并没有满足,也并没有免除恐惧,于是开始出离,甚至厌离,用消极的态度过清贫的生活。他离开人群,以为靠独自的修行可以改善这一切。当他持续往前走的时候,他发现这种出离的生活实在是无趣透顶,而且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于是他又走到第三个境界,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到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沉静,真诚地努力,尽人事知天命。也不讨论鬼神,也不随便算命,按照一个让自己的灵魂更完善更高级的方向去努力,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它唯一的结果就是到老的时候,不后悔。至于做不做得到,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
这就是人生三重不同的境界。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发愿,他就会发现他的生命开始呈现出勃勃生机。而这种勃勃生机并不像孩童时期那样受荷尔蒙和恐惧所笼罩或者驱使,而是更加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我认为这是儒家思想非常美妙的地方。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佛家也讲发大愿,道家也讲“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实殊途同归。
每次绝望背后,都藏着一份生机
我们有时候会害怕这个过程中的黑暗和绝望。有一句话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曾国藩说:“我每一天都特别累,最累的时候该怎么办呢?我就坐在那里看着绝望,看着累,看着一切的消耗,然后就等,等。”
然后“啪”,有一个很微弱的小火苗就会来,那个东西叫“一元来复”。就是说静坐四刻,每一天静坐四次,每次十五分钟,体验一元来复之仁心。
所以永远不要绝望。因为只要在绝望到底部的时候,它就会反弹,触底一定反弹。到顶的时候呢,一定往下走。这就是中国人经过了几千年的研究和观察,发现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促使它反弹呢?是因为它总有一股生机在。它背后就是我们是不是对生机有一种类似于终极信仰的东西。就是说,你是不是愿意相信一切都有生机,一切都有可能。
生机是什么呢?它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非常微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如果你不去阻碍它,它就会慢慢长大,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又没有了。这就是《易经》里讲的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群龙无首”,然后“亢龙有悔”。这个卦象实际是在说,这份生机在不停地变化。
所以到了任何最糟糕的情况,用普希金的话来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他在心里看到的不是冬天,而是这样的一个周期。
所谓的生机就是在绝望之后产生出来的,“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的那样一种坚定和执著。
“处处见生机”——生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由纯正发心而来。你决定有,于是就有。
你有光,于是世界就有了光。你就是上帝,你就是佛。
一切都大不过自由意志的选择
生命的自主意识和自由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识就是你的一念,也就是你的发愿。但是这个发愿又不是简单地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你这个愿是不是能够和一个巨大的能量连接。
你会发现,在成为菩萨之前,所有的菩萨全部都是有各种愿望的。为什么菩萨都要发愿?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维度来思考愿力和业力的关系。
生命是倒着走的,按正常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裂变的,自由生长的,散乱的,是无序的。
而道是什么呢?“反者,道之动”,就是从三到二,从二到一,从一到无的过程,是回来的过程,所以你就要从后天返回先天,道家反复讲这一件事。
其实生机就是那样地对抗地心引力,对抗无序的意识。这意志从哪里来?从决定中来,从愿力中来。
所以,自由意志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有天晚上我家发生了一件事:我儿子在写英文单词作业,他妈妈说写完之后就给他讲故事。他妈妈的意思是写完之后你自己念出来就是一个英语故事,却没有讲清楚。
结果儿子写完后两个人发生了争执,我就把儿子拎到旁边,跟他说:“你学英语不是为了我们,你首先要知道这一点。以后你最喜欢的女孩用英语跟别的男孩谈问题,你就插不上嘴,这有意思吗?”我举了一个具体人的名字,他一下子就对上号了。他于是在那里哭,他真的听进去了,后来说赶紧给妈妈道歉去。
我久久不能平静,怎么刚才吵得天翻地覆,一秒钟之后就没事了?因为我在那一刹那间帮助他找到了他的自由意志,那是他要的——我要学英语,我要把它念出来,我要学好,否则以后就没办法跟这个女孩谈恋爱。
这个故事,我觉得特别有指向性。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差别在哪里?一念之间,这个念是什么?就是生命的觉知和生命的决定。
生命的决定,首先你要尊重他的生命业力,同时要转他的业力到他的愿力上去,先迎合,后引导。这就是太极的力量,所以这两者之间是不矛盾的,是你既要抓住他的业力、习惯,又要在一个恰当的点,以一个合适的机缘转到他的自主和自觉上来。
我们把90%的工作精力消耗在无用之事
有一种人做事的方式让我很惊讶。
他也不怎么吃,也不怎么睡,精力还永远保持旺盛。比如蔡志忠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每天早上两三点起床,不管晚上几点钟睡——有时候喝酒到十二点半,也是两点钟起床。
每一次见到他都是神采奕奕的,再冷的天都是一件衬衣,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穿得厚。
他永远画那么多画,每天两点钟起床,用半个小时思考一下今天要画的一百幅画,然后开始工作。他永远保持那么旺盛的精力。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们大量的能量消耗在应不应该干这件事的疑惑当中。
如果你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一定会找到这样的感觉——
宇宙和你在一起,时间像水一样慢慢流过你的身体,你只能听到笔在纸上刷刷的声音,甚至连心跳都听不见。
你觉得时间空间好像都不存在,你觉得没有一笔是多余的,每个动作都是完整的。
当你真正投入到那个领域,你没有一个念头的多余,万籁俱寂,与天地同齐,那种高潮和幸福感不是外人能够得到的。
——蔡志忠
可能在我们的身体里面,除了身体的能量使用之外,还有一种管理这个身体的一套系统。这一套系统本来和身体所需要的能量系统之间是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的。
但后来这个管理系统变得很大,而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大部分只是喂饱了那一套东西,由此产生了大量垃圾,还需要我们生命的本能去消耗它。就像很多公司最后垮掉,也是因为公司的管理部门太多导致的。
所以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就是你不要再去怀疑自己应不应该干。而是“知止而后能定”,当你知道了你的方向之后,你自然就定了,“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要在一系列的散乱过程当中,拎起一个生命的主张。对于个人,便是人生使命,对于公司,便是企业愿景。
它是有意义的,虽然它不是一个实体,它只是一个主张和方向。可就是因为有了这个主张和方向,所以它可以把散乱的、不相干的、周遭的各种元素拎成一个有意义、有故事、具有方向性的生命过程。
其实我们90%的能量是不需要浪费的。
这种从散乱到有序的过程就是生命的过程,从有序到散乱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是如此。
没有比尔·盖茨的微软,不是有意志的企业
我有一段时间在百度做企业文化管理,后来发现所谓的文化管理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一个决心,就是一群人共同只相信一件事并且只为这一件事情奋斗,不成功则成仁,这就是文化,这就是生命力。
有了这个生命力你再去看生意,你会发现没有了杨致远的雅虎,再好的制度也不再是雅虎。
没有了比尔·盖茨的微软,虽然市值也还可以,但是他已经不是一个有意志的微软了。
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有那一股精气神,是那一个人的精气神在撑着。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都是这样。
很多人说企业要有定位,其实定位就是你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并不见得是你在自己心中的样子。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定见的话,讲定位是没有意义的。
所有的行为要整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走。这个时代重新回到了由“无序”到“建序”的时代,从自由散漫到励精图治团结一心的时代,从所谓的自由主义向意志精神主导转变的时代。
而这才是我认为的生命力的象征,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生命就是把无序变为有序的那股力量。
我认为的生命力是那样一种艰苦奋斗、立定决心拼搏的精神,就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过程当中,不相信有救世主,只相信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一群人共同发愿来改变我们的共同命运。
一个组织意志清晰的企业是活生生的
很多人都说美国自由,什么都能做,什么价值观都存在,我以前也以为是这样。
如果你把美国的大片拿来研究一下,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美国大片的价值观都是高度统一的。你会清楚地发现,美国是有清晰的国家意志的。
很多公司都说它们要构建一个生态型的公司,业务彼此制衡,内部互相采购,甚至互相竞争都可以。
平台型、生态型公司这几年变成很热门的词。但是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从阿里巴巴出来的人和一个从腾讯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
这两家都是超级生态型公司,但就是不一样。所以我突然发现,任何一家公司,但凡能成为一个生命体,都是因为这个公司有非常清晰、强烈而且明确的主张和文化。
越是拥有清晰的主张的公司,它越有战斗力,越有生命力。
国家是这样,公司和组织是这样,那对于个人呢?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价值观,有明确的自我边界和方向,他也会这样。
中医思维下的企业管理
我们学中医是次要的,因为它太过专业,要花很长时间。但学习中医的思维运用到工作和企业管理中是可以的。
中医的思维是“象思维”,就是根据一些现象来发现它背后的关联性。经济领域中资金的走向,和人体的气血一样。
在中医思维中,真正治病的,根本不是医生,也不是药。你用了这个方法帮助病人,他自己去解决他的问题,你只不过没有挡着地球转,或者说,帮他推了一把,顺势而为,帮他的“气”流动起来。
如果他本身还有能量,一推,他能解决问题了,病就好了。如果病人本来没有的话,你想去拨转他,也没有用。
有的西医会批判中医,你看你这个不可重复吧?你这个不标准吧?你的操作手法不标准的原因就在于,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本就不是针对这一个病在治疗。
中医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如何让你的这股“气机”能够转起来。这个“气机”叫什么?中国人叫它“生”。
很多人说我是做养生的,我就常常问他:你知道什么叫养生吗?你养的这个“生”到底是什么?用孟子的话来说,养的就是“吾善养吾浩然正气”。孟子是个很奇怪的人,当时他的生活经历并不是很好,到处都不是特别待见他,他活到84岁。
在那个时代,他已经很长寿了。原因就在于,他每天做一件事情,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这份浩然正气不仅仅是在谁的身体里有,在组织里面也有,我们称之为“组织行为学”——调整整个组织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让大家在这个组织里有一种正气。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组织只要有正气,哪怕有竞争,有那样的问题,公司总能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总能够做成事情,它总能往前走。
这个正气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让信息通达。客户的需求能不能有效地反馈到公司?上面的需求能不能够反馈到下面?下面的问题能不能够反馈到上面?它其实不在于什么事儿,而在于是不是通!只要通,它就能转起来,只要转得起来,这个事儿就没问题。
而在团队管理上,还讲求一个“合”字。同样是一些人,合的方法好就变成很有战斗力的团队。如果这些人合不到一起,每个人都很强,最后也会变成一个没有战斗力的团队。
这就是“本质”。本质是什么?本和质是不一样的。
陆广莘先生说:质是这个物质,本是把这个物质合在一起的方法。比如,同样是碳原子,以这个方式合成就是一只铅笔,但用另外的方式来合成它就是钻石。
好的管理并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很牛的人,好的管理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并且形成良好的互动,这个团队才有执行力。
所以好的公司致力于让每个人和其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合力,按照某种完美的结构呈现出钻石的样子。
撰文|梁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