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尽温柔付斑斓
- 来源:少年博览·初中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30
原本, 刺绣离我们并不遥远。
孩提时代, 外婆尚还耳聪目明。 她坐在窗边拈针走线, 在我昨日磨破的裙摆上, 绣出一朵精致的白色小花。 那花像枝头俏生生的茉莉, 哪怕草草一瞥, 亦能嗅到清甜的香气。
后来长大, 搬家的时候帮妈妈收拾旧物。 妈妈指着一床锦被说“瞧, 这是我和你爸结婚时, 你奶奶给我们绣的喜被。” 鲜红明艳, 鸳鸯成双, 那是老一辈的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可惜,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这样的情意再难寻觅, 连刺绣本身都像破旧阁楼中的老物件, 被丢弃在呛人的灰尘里。
但是又很幸运, 还有一群人, 将这色彩斑斓的温柔保存下来, 为这个匆忙的世界, 留下些许指尖的温度。
玉楼春风心如锦
第一眼看到云陌, 每个人都会有瞬间的恍惚。他身着素色汉服, 斜倚闲坐, 轻啜玉茗, 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烟雾缠绕着绣架中的缤纷丝线, 让人在恍神间, 似能看到一幅古老的画卷: 杏花春雨的江南, 温文儒雅的俊逸公子潇洒恣意、 踏青郊游,唇角微抿的弧度让人依稀忆起掷果盈车的潘郎和卫玠 。
环顾四周, 屋里的事物样样寻常, 却样样别有风韵。 墙上悬挂着一幅“蝶与竹”, 远看以为是水墨丹青, 近看才恍然, 竟是丝线精绣; 垫在杯底的巾帕看似朴素, 却在其上“绽放” 了一朵雍容的“牡丹”, 生动明丽得让人不忍错目。
年幼时, 云陌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奶奶有一手绝妙的潮州刺绣功夫。 潮州刺绣鼎盛于明清时期,是粤绣的主要派系之一。 而粤绣与苏绣、 蜀绣、 湘绣一起, 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云陌很小的时候, 就接触到绣绷和绣线。 在幼小的他眼中, 那是最神奇的景象—— — 精巧细柔的丝线穿过绣花针, 就如同春光浸润柳叶, 润出一片清浅妍丽的悠闲自然。
大学期间, 云陌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 在最初的时间里, 刺绣于他不过是一种自由而散漫的兴趣。 尽管他因为技艺出众, 兼任了校内刺绣课和校外刺绣店的刺绣老师, 但心底, 他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过刺绣。
直到一天, 有人点醒了他: 你的刺绣技艺如此出众, 为什么不把它运用在毕业设计上呢? 这句话如同春日惊雷, 惊醒了他蛰伏已久的玲珑心绪。
可惜, 愿望虽然美好, 实现起来却不会一帆风顺。 一开始, 云陌掌握的刺绣方式, 如同供在桌面上的水晶花朵, 好看却不实用。 由于刺绣特有的针法原因, 在绣绷上美不胜收的绣品, 一旦移植到衣服上, 便会因为失去了紧绷的状态而皱成一团, 别说精美了, 连基本的美感都消失了。 即使毕业多年, 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名礼服设计师, 云陌对如何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感到困惑。
后来, 出于对刺绣的喜爱, 云陌辞去了令人称羡的工作, 只身到潮州一家绣坊做学徒。 他一面精进自己的技艺, 一面在实践中解决自己的困惑。
“潮州刺绣的绣品是比较实用的。” 云陌搁下茶盏, 眼神中有着对过去时光的追忆, “它们多被绣在帐幔、 桌幔上, 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离每一个人都很近。 从那时开始, 我重新考量用针的力道, 设线 (针脚与针脚间的距离) 的长短, 才使曾远离平凡生活的刺绣, 逐渐变得‘脚踏实地’。”
学成后, 云陌来到合肥, 开起了自己的淘宝店, 书签、 胸针、 手帕等等日用小物, 都变成了他的产品。 后来, “汉服复兴运动” 的规模逐渐壮大, 他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他的绣品搭配汉服总是相得益彰, 更添光彩。 而在这秀美的融合里, 他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客户群, 给更多人带去美的享受。
“你看, 这种葫芦是我新尝试的风格。 荷花是苏绣风格, 金龙是潮绣风格。 将它们搭配起来, 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谈起自己的事业, 云陌淡然的脸上带上了年轻人的意气风发, “今年我开始研究戳纱绣, 它曾濒临失传, 有人以为很难, 实际上它的操作方法非常简易, 点出格子后按格下针即可,大部份人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 而且, 戳纱绣的成品能更好地用在日常生活里, 等我做出材料教程包, 就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
我想, 刺绣于云陌, 大约是生命中最盛大的事业。 而他自身亦如玉楼春风, 为这个古老又新生的行业, 引亮了光。
积善之家留余庆
第一次见到张彤女士, 她嘴角的浅淡笑意, 未开口, 便让你不自觉地放松下来, 如游子归家, 倦鸟回巢。
在基金会工作的张彤, 去经营一家刺绣公益工坊, 完全是个美丽的意外。
2014 年 10 月, 张彤去美国看望女儿。 那期间,她拜访了一对老夫妻。 这对老夫妻的家里, 摆满了亲手绣的物品, 有靠枕、 坐垫、 窗帘, 甚至还有一面色彩斑斓的照片墙。
这个摆满美式刺绣日用品的家, 充满自然田园的气息。 张彤立刻被吸引了, 她当即向这对老夫妻请教, 以极高的热情学会了 4 种针法。
回国后, 张彤在工作之余, 开始寻找素材、 工具、 图样, 做一些简单的美式刺绣成品。 许是她的热情太耀眼, 很快引起了一批有相同爱好的人的关注。 大家一起研究, 一起刺绣, 一起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式刺绣。
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张彤一番呕心沥血之后,终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工坊。 “绣制美、 汇聚善、传递爱” 是这家工坊的理念, 她也用义卖的公益方式, 将这九个字烙在他人心间。
2015 年至 2017 年, 这家工坊共卖出约 600 件绣品, 筹集善款约 6 万元。 这些凝聚了心血的钱,很多都用于帮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正是这些看似微弱却力量无穷的善举, 让她的工坊获得了社会和媒体的认可。
“现代社会, 机器工业代替了手工劳动。 中国是传统刺绣大国, 可是会这些的人, 太少了。” 谈起创业初衷, 张彤不由得感慨万千, “我国的传统刺绣, 精美雍容, 离我们的生活却稍显遥远。 美式刺绣不同, 它简单、 易学, 用在杯垫、 桌布等日用品上毫不违和, 还能打造一个诗意且贴近自然的氛围。 从这一点来说, 它与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抵触。
“我们时常开展义卖活动和培训课程, 有很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来体验, 亲情在做手工的过程中, 也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之后, 我们通过义卖一些优秀的作品来筹集善款, 也能让更多人感到温暖。
“发扬自己的兴趣, 用兴趣帮助他人, 使它变得更有意义, 我想这样的人生, 没有什么不圆满了。” 以此句做结语, 张彤的笑意间满是温柔。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留给子孙后辈的德泽)。 这温柔, 是最美的人间烟火。
在现在的社会里, 我们总说“工匠精神”, 可什么才算真正的“工匠精神” 呢? 如云陌与张彤这般, 以一业为终生追求, 并把它的美与善传递给更多的人, 大约才不会辜负“工匠精神” 四个字中的斑斓与温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