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7:19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工业都是通过“跟随”西方发展起来的。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陆续超越传统七大工业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工业的“跟随”精神早已深入骨髓,但凡要新开拓一个产业,都会先到西方社会找技术、找设备、找经验,再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研发、布局。然而到了电动汽车行业,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下的电动汽车行业,从智能化的电动汽车研发,到充电设施的布局,再到智慧能源的设计等,我们会发现,我们和周围的发达国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
不仅如此,眼下电动汽车行业的繁荣,并不是依照经济、技术的发展规律演变而成,而是出于对环境和国家战略的考虑,政策推动下的产物。不管是企业、协会,还是研发机构、政府,都尚在探索中。但由于行业自律的缺失,导致行业的失范问题层出不穷,电动汽车行业还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还没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经济环保、低碳出行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电动汽车行业需要根据产业发展,不断完善调整产业布局和顶层设计。
即便如此,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发展仍然举世瞩目,2016年实现产销量、保有量、充电桩建成数量全球第一。近期,供给侧改革、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等随着“十九大”召开释放出的关键词,和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双积分”政策的出台等,都预示着电动汽车产业将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机遇。
作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一份子,充电桩企业也应该从国际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这盘生意”,一方面,或许我们有机会成为引领全球的充电桩企业或者企业群;另一方面应心怀理想,只有创新和大胆的尝试才能让我们真正走在前面。
行业乱象凸显
自2014年国家电网向民间资本开放充电桩市场后,这个行业前赴后继涌入了海量的“玩家”,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各路资本的进入,使充电桩企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野蛮生长后的行业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充电桩供不应求与使用率低、充电设施之间亟需加强互联互通性、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安全隐患突出、充电桩企业运营情况不尽如人意等。
充电桩企业“圈地运动”后,坏桩、“僵尸”桩现象凸显。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调查显示,截至去年9月,我国公共充电桩实际使用率只有10%,据浙江省能源局透露,今年的使用率也只有不到15%。虽然今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存量上的充电基础设施还是呈现出了供不应求与使用率不高的矛盾局面。
充电设施之间亟需加强互联互通性,这主要是因为,充电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各运营商大多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布局充电网络,有一定的投机心理,未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交通规划、电网改造、用户需求等因素,缺乏科学的规范作为指导,导致与市场脱节。试想一些交流慢充桩布局在远郊,又有多少车主会去使用。加上这些充电桩分散在大大小小的众多运营商手中,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充电桩利用率低,迫使运营商因为盈利困难而置之不理,资源闲置严重,加剧了充电用户的丢失,这一现象也成为恶性循环。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刘永东表示,充电桩互联互通首先就是要解决充电过程的互联互通,也就是充电的兼容性问题,即车主找到桩之后是否都能充上电。除了充电过程的互联互通,还有通信、交易平台的互联互通。
目前,正值充电新老标准交替时期,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存在接入性问题时有发生,很多充电桩建设时间较久、新旧国标改造尚不到位、众多企业的升级改造过程缓慢。由于接口兼容性问题,有些电动汽车在充电途中会“迷之断电”。
另外,由于盲目铺摊子的问题,大多运营商平台还是各自为政、合作不畅。比如,所使用的充电卡和APP互不相同、服务信息和支付方式不兼容等问题,为用户带来诸多困扰,跨运营商之间的支付和信息共享也还存在着壁垒。
目前,国内的大型充电桩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开始开放各自的平台,接入其他友商的充电桩,提供运营服务,但是不同运营商、不同APP之间的互联互通依然任重道远。
由于市场的厮杀紧迫,很多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缺乏多种经营手段,往往在此局面下,许多运营商只顾产品数量,忽略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大打价格战,这种恶性竞争必然使充电桩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成为安全隐患。几次意外安全事故很有可能导致整个行业发展陷入困境,因此,确保电动汽车运行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用户而言,安全是底线。作为基础设施,充电桩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产业而言,安全是基础,基础不牢必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态势。由于行业管理规范和认证体系不健全,致使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较多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个别企业安全意识不足,缺乏专业能力,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随着充电服务供给的增加,充电运营的竞争是精细化运营所带来的服务竞争。运营商在建好充电桩之后,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运营能力。因此,做好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实现更多的产品功能至为关键。
加强行业自律
这是一门需要规模效应才能实现利润的生意,所以大多运营商们采用的模式更倾向于“重建设、轻运营”,主要寻求的是把充电桩的量铺开,这一过程自然地忽视了电动车主们的充电体验。
针对以上行业乱象,万马认为,由于充电桩市场还在培育期,部分对应的行业组织和媒体缺乏资金去执行其应有的、对行业内会员企业的自律管理职能,政府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心怀理想的企业应该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创新发展,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更为广阔的将来。充电桩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等得起足够长的时间,正应了那句话: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少抛概念,克服投机心理,专注、扎实地把充电服务做到位是最重要的。
当然,行业自律的实现需要企业的集体行动,政策的集体实施,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单靠桩企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各方需协同努力,推动行业自律,实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应认真总结分析,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市场化科技创新机制,不断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未来,一切还需要行业内外利用技术创新,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行业监管体系,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更快速地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创新双驱动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