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羽亚青赛女双失利的主要原因及改善对策
- 来源:羽毛球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7:25
通过比赛检验,可以明显看到,我们的年轻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把控比赛节奏,关键分处理不好,甚至在对手腿部抽筋、我们大比分领先时,还出现了反胜为败的现象。这次参赛的女双运动员,是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有的是第一次出国,比赛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不能视而不见。通过比赛,我们了解了对手,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以便在世青赛之前对症下药,力争有改变、有提高。
一、高水平女双的特征要素
防守能力是女双高水平的基础,没有好的防守就没有高水平。如果将当今世界排名前10位的女双选手定义为“高水平”,那么请问:进攻强的有多少对?不多,应该只有一两对;防守强的有多少?很多,多到全部。也就是说,当今女双前 10 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防守好。基于这一特征,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防守不好,就成为不了女双高水平;而进攻弱一些,只要防守足够强,也可以跻身女双高水平的行列。
挑球是防守技术的基础,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弹拉底线到位,给对手的进攻增加难度;二是控制弧度和线路,避开封网,拉开对手,进一步增加对手连续攻的难度。攻守是女双比赛中发生率很高的技术环节,随着防守能力的不断提高,防守大力扣杀球,借力反挑底线是常用技术。挑球到位是女双基本功,到位率必须在 90% 以上,越高越好。
此外,从当前女双的得分手段来看,仅靠一板扣杀来解决问题并赢得比赛的现象并不多见,多拍相持比例大大增加。因此,现代女双的进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连续的大力扣杀逐渐变少,中间融入了很多“试探性”进攻的成分。所谓“试探性”进攻,就是运用 60-70% 的力量扣杀,诱导对手犯错,为自身封网创造条件。因为这样的进攻球速较慢,对手往往认为这是反击的大好时机,出球时就会刻意压弧度,结果反而得不偿失。这是年轻运动员经常会犯的错误。
进攻能力是高水平女双“突尖”的决定要素。羽毛球运动的制胜核心是“进攻”,这个规律是不变的。速度和力量当然是构成进攻威胁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因此,利用其它因素来提高和加强进攻威胁,是当前女双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其代表人物是日本队的高桥礼华松友美佐纪。她们个子不高、力量不大,但是进攻灵活,威胁一点不亚于速度力量型选手(如丹麦队的卡米拉 彼德森)。她们的进攻威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奏变化;二是落点变化;三是手段变化。她们的进攻通过“打落点”、“打节奏”来弥补力量不足的局限性,反而提高了封网成功率,增强了进攻战术的整体威胁性。
从发展趋势看,女双的进攻已经从单一力量型逐步转向进攻落点与节奏的配合,同时明显加强了封网配合。杀球时机、杀球力量、杀球落点、杀球节奏和攻封轮转配合,是构成进攻威胁的共同要素,而真正运用好这些进攻要素的女双配对并不多见。当前女双竞技,只凭借力量要素的进攻,已被防守者普遍适应,甚至成为防守反击战术的借力手段。所以,丰富进攻要素是当前女双提高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中国年轻女双的主要薄弱环节
1、防守技术的限制性和稳定性均不够扎实
通过这次亚青赛的检验,一个明显不足是我们的防守理念已经悄悄落后了,不如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等队选手。我们的防守站位相对偏后,对方点吊时,导致我们的击球点太低,很多情况下都是在非常被动的状态下去应付球。从步法上来说,重心肯定是不稳的,这样不仅影响出球的稳定性,同时也影响挑球的到位率,而且也没有机会看着对手的站位去有意识摆脱和限制对方,只能一味挑球,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关键还是在意识上、步法准备上没有一个积极的姿态去抢点,去主动利用球飞行的线路、弧度以及对手站位的漏洞积极限制对方进攻。恰恰相反,对手在防守时,主动限制意识比较强。周萌 严晨雪 8 进 4 输给印尼组合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进攻凶,但是对方整场比赛让周萌只攻了不到 5 个球,周萌只能在不断的快速移动中寻找进攻机会,只要一两拍不合理就被对方打反击。
防守限制性非常重要,一是可以减小自身防守压力,二是可以消耗对方体力。此外,我们防守技术的稳定性也比较欠缺,失误较多。如刘玄炫 夏玉婷在与韩国组合的女双决赛中,以12 比 21 输掉第一局,其中防守失误送分达到 9 分,对手失误只有 4 分,仅仅失误分这一项,我们就多送了 5 分。
2、进攻手段单一,效率不高,得不偿失
在女双比赛中,运动员经常体验到“进攻”的双刃剑作用。在羽毛球的专业术语当中,进攻就意味着主动,主动多了,赢面就大,这是常识。但现实当中,进攻越多输球越快的例子屡见不鲜。
从打法风格来讲,我们一直倡导“以攻为主”的进攻性打法,而且我们运动员的进攻力量也确实在对手之上,但是,实战中并未表现出应有的进攻效果。还是以单项决赛为例,第一局,刘玄炫 夏玉婷在发接发上的优势非常明显,双方的比例是 42% 比 21%,我方高出了一半。所以,实战中对手的防守次数也明显高于我们,防守次数比是 13 比 18。按照常规推理,我们进攻机会多,进攻能力强,主动进攻得分比例应该明显高于对手,但实际正好相反,我们主动进攻得分仅为 3 分,而对手却高达 8 分。显然,我们的进攻效率是有问题的。通过视频解析可知,我方的进攻威胁主要依赖于力量和速度,通俗讲就是主要依靠杀球重量,而且在线路上比较单一,主要是直线和近身小对角。因为进攻线路的规律性比较强,所以对手在防守时站位准备比较轻松,相对来讲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去应对和摆脱我们的进攻。而且因为我们的进攻落点不开,杀球力量又比较大,所以对手防守时就比较容易借力反打,也就是“防守反击”,由此而导致我们进攻效率下降,同时还过度消耗体能,得不偿失。
此外,我们在进攻配合上也没有将两个人的合力充分利用起来。我们的队员,比如李汶妹、夏玉婷、周萌等都有很强的进攻力,但仅仅依靠一个人的攻击力,对方就容易适应了,此时就需要两人的轮攻战术来打破对手的适应。这次比赛前进行战术准备时,我们要求运动员打轮攻,但在实战中具体执行时,运动员明显表现出概念意识上的模糊和盲目,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轮转,也不明确轮转的线路,而一旦出现一两次配合方面的失误,马上又缩回去,不再考虑轮转。这样,双打似乎就变成了单打,缺少了两人的战术合力。
3、半场和网前的半被动处理,习惯抽推,欲速而不达
双打比赛中,网前和半场是创造进攻机会的主要区域。比赛状态除了进攻、防守以外,很多情况是处在一种非攻、非防的“半被动半主动”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相持的“均势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技术处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下一拍的主被动状态,处理好了就可以转变成进攻状态(主动),处理不好就马上进入防守状态(被动)。这是我方运动员犯错误比较多的环节。
在“半被动半主动”状态,我们的习惯性技术是抽推,悲剧的结果是经常被对手直接封杀而丢分。这种普遍性错误很可能与我们运动员对“快狠准活”技术风格的片面认识有关,因为强调“快、狠”最直接的联想就是主动时要进攻,半被动时也要尽可能进攻,而抽和推正是半被动状态下的进攻手段。
运动员的理解片面性,很明显表现在只看到了“快狠”而忽略了“活”。羽毛球比赛中的“快、狠”表达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相当多的条件限制,有的时候可以快、狠;有的时候需要缓,需要柔。这个“条件”恰恰是运动员最模糊的概念。
三、我国年轻女双提高水平的基本路径与方法
1、通过二对一、二对二攻防练习,扎实提高防守能力
防守的精髓在于反击,现在高水平女双的防守站位都比较靠前,这种站位带来的是接杀击球点的提高,所以防守方很容易采用抢网、挡网和反抽技术来进行反击。在比赛中,防守一方有时很难从防守的第一拍就进行反击,经常是先利用挑球拉开对方后再寻找反攻的机会。所以挑球是反攻的准备,是创造反攻条件的前提和基础。
多数情况下的防守,建议采用反手握拍的方式,即大拇指顶在球拍的宽面上。这不仅因为反手在被动回球和回下手球时更容易发力,也因为反手的防守面积大,可以照顾到身前大部分位置的来球。注意身体重心的调整,降低重心有利于接杀,但重心过低会影响移动的灵活性,尤其是后退时的起动,因为对方进攻的手段不仅仅是杀球,还有平高球和吊球。击球的时候,主要运用手腕的力量,挥动前臂是为了帮助发力。不要大幅度挥动整个手臂,动作太大,不仅延长了回球时间,对发力也没有多大帮助,而且还会给对手杀追身球的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防守时候一定要放松,这样才能够使手指和手腕发出力量,否则回球就不会有爆发力。击球的瞬间才需要握紧球拍,重点加强前臂和手腕方面的爆发力,用来提高挥拍速度,减小挥拍动作。
抽、挡、抢、挑这四种技术是防守反击的基本技术,在比赛中运用时它们是紧密联系、互为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没有好的挑球能力,就很难找到适当的抽、挡、抢的机会;相反,没有好的抽挡和抢网意识和技术,只能一味挑球,就是所谓的消极防守,不可能有反击机会。因此,在实战中应该把这四项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再配合直线和对角的变化,才能让防守做到滴水不漏、变化莫测。
2、通过业务学习,深化对于进攻概念的理解;通过多球训练,不断丰富进攻手段和提高进攻威胁
对于“进攻”的常规认识,基本定位在底线的扣杀以及杀上网,但是羽毛球竞技当中的“进攻”,实际内涵要丰富得多。无论前场、中场、后场,都包含有丰富的“进攻”方式和方法,即便是底线进攻,其方式方法也远远不止“杀上网”这一种形式。如果在认识上对于“进攻”的理解理不清、展不开,那么比赛中犯错误肯定是难免的。
虽然从场面上看,进攻好像大多发生在底线,但真正进攻的发起点大部分是在网前,也就是说,网前才是创造进攻机会的大本营。所以,在讨论进攻时,千万不能忽视网前。事实上,网前进攻的威胁远大于底线,这也是现代羽毛球竞技越来越重视网前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从发接发开始,就要重视进攻意识的培养,发球加第三拍连贯封压和接发球加第四拍封压,是网前进攻的重要手段,训练中首先要加以强化和熟练。
羽毛球场上的进攻,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区域限制,是全天候、全时域的。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羽毛球比赛也是一样,进攻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而来。只要你有意识、有准备、有技术、有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动进攻。半场进攻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连续抽压表现出来的,但随着技术进步,半场两边跳杀的进攻技术也逐渐在女双比赛中呈现。这是一种更加凶狠积极的打法,预示着女双打法将逐步向男性化打法靠拢。
底线进攻是羽毛球进攻中的常规概念,但不仅仅局限于“杀上网”,进攻线路加进攻节奏加进攻技术加轮攻配合,可以演绎出丰富的底线进攻方式。
所谓进攻节奏,主要体现在进攻方式和进攻力度的变化方面,而不是一味强攻。通过不同速度、线路的进攻手段组合,诱使防守队员犯错误,进而实施致命一击,如杀吊结合、重杀与轻杀结合、直线与对角线路结合等等。竞技讲究的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斗智斗勇的过程。在重杀掩护下,结合连续的吊球;
在连续的直线进攻下,突然结合大对角进攻,都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由此可见,羽毛球比赛中的进攻方式,远丰富于“杀上网”这种传统理解。尽管进攻方式可以按照“网前、中场和底线”三个部分来划分,但在实战中,三个区域的进攻是连成一片的,在时空上是立体的,在组合上是彼此交互的,不能绝对分割。只有融为一体、融会贯通的全时域进攻,才能真正体现战术的灵活性和进攻的威胁性。
3、通过多球定点训练强化,丰富网前和半场处理手段,提高创造进攻的能力
在双打比赛中,除了攻守以外,多数情况是处在双方都是非攻非守的状态,也就常说的“半被动半主动状态”,也称之为相持状态。此时,运动员的技术处理决定了攻守状态的转换,处理好了马上进入攻击状态,处理不好马上被动挨打。当前,我们的年轻运动员习惯于强调“凶狠”,出手一般都比较快和硬,采用抽推较多,结果往往被对手封杀或者直接落网而丢分。
通过大量高水平女双的视频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在“半被动状态”的技术处理更多是采用“软处理”手法,如挡直线、勾对角、软推半场、切对角半场、平压直线边线、快弹底线等等技术。在相持状态下,双方都暂时没有主动进攻的机会,双方往来球基本都是平球和小球,因而对战术意识和轻技术的要求极高。此时的技术处理均要求手法一致、灵活突变,动作要快,发力要短,手法要隐蔽,在击球瞬间突然改变动作,以迷惑对方,影响其反应。击球的角度、弧度、速度需要靠良好的手感进行控制,如处理下手球时,通过手腕、手指的小旋转发力,使球能够低弧度过网后急速下坠,迫使对手起高球。
此外,还必须注意一个细节即判断与反判断。一般双打运动员通过“判断”来组织球路,选择跑位,以赢球得分。“反判断”则是通过“换位思考”来分析对手的习惯球路、跑位特点、战术意识,找出其规律和薄弱点,然后再根据己方的打法和技术特点,打出逆反、非常规的球,攻其不备,从而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