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手抽球
正手抽球是个几乎每天都要使用、但很少有人真正掌握好的技术。正手抽球技术应用于右侧中后场区域的网线及以下高度,回球平且直,快速穿越,是限制对方进攻和制造反击机会的有力手段。
以下是我对正手抽球的三点体会。
1、击球位置关系
抽球的最佳击球位置是网线的高度,这个概念至关重要。因为受到高点击球思想的影响,一般人都选择在相对尽量高的位置击球,这就加大了抽球的控制难度。我们通常把抽球称为平抽,顾名思义,平抽者平为先,那么网线就是最容易把球抽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击球的时候,不需要考虑高低问题。其他高度,无论高于或低于网线,都存在过网角度控制问题,难于精确控球,让球紧贴网线过网。
以上是对于场地而言的抽球击球位置。于自身而言,抽球对击球点的要求极为精确。
A、必须在四线平行的情况下,和出球线路保持直角关系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因为人体在击球时不太可能是完全的直线形态,我们说四线平行,也只是为了说明动作原理而已。简单讲,如果小于直角,就抽不到边线;大于直角,就出界,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包不住”的问题。只有准确的“直角时”击到球,才能保证球的飞行不偏差。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过,所谓的四线平行,是指击球时两脚的连线、两膝的连线、腰线、两肩的连线都要保持平行。
B、必须在手臂完全伸展的位置打到球
这一点就比较好理解了。抽球的两种常见错误,一是被球憋住,二是够不到,就是对这一要点掌握不足,不及则被憋住,过则够不到。
做到以上两点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必须同时做到以上两点,这需要非常强的动作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
2、脚掌朝向
跨步脚,也就是和握拍手同侧的脚,必须脚尖正对击球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一个误区。我们看到大部分爱好者甚至接受过一定训练的人,抽球时脚尖都是对着落点的。你只要看他的右脚,就大概知道他要打哪里了,但暴露击球意图却不是脚尖朝向的最大弊端。
发力抽球的时候,上体必须做大于侧身角度的扭转动作,以获得更大的转体距离,从而更好地辅助击球发力。膝关节的朝向会制约这个扭转动作,我们大概只能做向膝关节外侧大约90 度的扭转。而脚尖朝向又决定了膝关节的朝向,所以跨步脚的脚尖正对击球点,是获得最大发力距离的保证。
3、引拍和出拍
抽球动作比较复杂,由高球的引拍和杀球的出拍组合而成。我这样说比较抽象,但事实就是如此,只要想象我们侧躺在场地上,就能理解这个意思了。但是,完全的侧躺又无法完成抽球动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非常舒展的弓箭步,加上上体向外侧倾斜而形成的优美姿势。
高球的引拍,手臂回摆时高度上抬,是为了充分打开肩关节和肘关节,而杀球的出拍是击球部分的重点。羽毛球的所有动作都是由肘关节牵引发力,但抽球技术有额外要求,它必须保证拍头始终领先于肘关节之前。就像杀球一样,为了让球能向下走,动作的最终目的是压拍头,而不是向下拉肘关节。
以上是正手抽球的三个关键要点。当然,要把它完全说清楚,仅仅这点篇幅是不够的。高级技术的掌握难度极大,应用价值又很高,总是令人心驰神往,学之不可操切,练之贵在持久,祝大家都能有一手漂亮的抽球。
二、移动
刚刚谈了抽球问题,其中我用了很大的篇幅讲击球位置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困扰很多技术的关键点,但通常在教学中几乎无法体现。对于高水平者来说,击球位置往往都处理得十分得当,又没什么必要提及了。
一般来说,需要使用到正手抽球的时候,肯定是被对方主动推我们的右侧底线空当。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像野狗一样疯狂地冲过去救球,结果由于惯性太大,冲过头停不下来,或者太靠近球做不出动作等等。也就是说,只要被打出绝对空当,就很难保证被动回球的安全性了。
离得太远不行,反过来呢?假设我们能提前预知别人的意图,站在落点处等球。守株待兔虽然消灭了冲过头的隐患,但如图所示,球向身体直飞而来,无论我们采取哪个技术接球,都得再次调整站位。由此可见,提前站在落点等球,到头来还是要移动的。
不论距离是近还是远,移动是羽毛球的核心价值所在,所有精妙的技术都依赖于合理的击球位置,而合理的击球位置则来源于精准的移动。
对于现代羽毛球运动来说,往哪儿跑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为现在但凡会打点球的人,大多都具备等对方出球才起动、也能覆盖所有场区的能力,“怎样跑到那里”才是移动的根本问题。
人世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大对角,而是球就在你面前,你却接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