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2 日,由霞浦县人民政府主办,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承办的“中国霞浦海参高峰论坛”于霞浦举行。本次会议以宣传“霞浦海参”地标为活动课题,通过多位专家指导、行业交流,旨在促进海参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会上,多位嘉宾为“霞浦海参”未来该如何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组织的专家组还建议授予霞浦县“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的称号。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导王静凤 :在加工方面,以鲜参为参考,煮一次之后的海参多糖丢失约 50%,胶原蛋白丢失约 20%。如何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低温真空蒸煮技术和低温真空蒸制技术,可以使胶原蛋白部分凝胶化,可以有效保留海参多糖,海参皂苷等成分有效保持,提高 8%左右。此外,海参发制时间通常需要一周左右,我们通过闭环式低温热风干燥技术,可以做到 1 个保温杯,1 杯开水,8 小时快速发制。
宁波大学研究员、博导李成华 :基于 Toll 样受体通路调控的病害防治策略:1、LBP/BPI 作为抗菌效应分子,可 用 于 饲 料 添 加 剂 ;2、LBP/BPI-1双功能性 : 抗菌分子、ROS 调控子 ;3、MYP 除作为营养成分外,还可参与 Toll 受体通路激活,抵御病原感染,增强宿主抗性 ;4、不同 Toll 受体通路调控分于组合使用,效果更佳。通过对 miRNA 调控刺参疾病发生的研究发 现,miR-137 和 miR-2008 均 可调 控 BHMT 基 因 表 达,miR-137 调控作用更强 ;miR-137 和 miR-2008对 BHMT 突变体没有调控作用。基于miRNA 调控的刺参病害防治策略 :1、疾病早期预警分子标记物 ;2、基于特定 miRNA 高表达高附加值刺参开发。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领域首席科学家王印庚 :现在海参市面上已经做到了 6 个新品种,个人认为海参不是种质退化,只是在病害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及高温对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我们一定要主动防御高温,中科院等联合设计了池底蓄冷降温技术,利用地下井或者制冷机为冷源,有效的对池塘底部进行水温调控,可降低池底温度 3-4℃,能保证海参安全度夏。而且使用成本比较合理,按照 30 亩计算,地下井水型的设备成本 7 万元,每天运行费用 100 元左右 ;制冷机型的设备成本 12 万元,每天运行费用 200 元左右。
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山东刺参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成林 :霞浦作为“北参南养”的主要地区,地理优势明显,基础扎实。但发展瓶颈也很明显,养殖空间受限、苗种依赖严重、投喂策略欠妥、加工水平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到规划先行,不可盲目扩张,养殖密度合理化,适宜产量应该在 3 万吨左右。同时可以发展苗种繁育,因为海参幼苗比较耐高温,提高苗种自给能力。甚至可以“南参北养”,200 头 / 斤的苗种养至 50-100 头 / 斤,返销给北方。此外还要科学投饲,例如添加鼠尾藻、川蔓藻可以提升品质和口感,精准动物性蛋白配比,扇贝边 20-30%、鱼粉12-22%。
大连海洋大学院长、教授、博导常亚青:南北海参“虽是同根”,但要“分道扬镳”。不要再返销回北方,应该在南方进行销售,可以创新更适合南方口味的食用方法,打开销路。广州、香港是一直以来都是进口海参的集散地,霞浦海参应该去那里闯出一番天地。霞浦海参养殖还是用 20 年前的鲍鱼笼,人工需求大,随着工人数量的减少,还有根据新环境政策和渔业自身发展需求,一定要考虑发展工程化、信息化、自动化。不然,海参养殖的发展很有局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石林 :据 IPCC 统计报告,全球温 度 平 均 上 升 0.85 ℃(1901-2012),局部上升 2℃。极端天气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所以选育抗逆新品种对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东科一号”生长速度快、产量高,24月龄参平均体重增加 30% 以上,平均亩产提高 23.2% ;还有夏眠时间短、度夏成活率高,夏眠温度提高 1.78-1.93℃,度夏成活率平均提高 13.6%。我们目前还在选育新品种,例如多刺的和紫色的两个新品系,预计会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实习编辑 贺志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