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小议
-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政治,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3-30 19:06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之外,更要注重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科学精神的培养。依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涵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在实施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下,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以人为本的主题教育、人性化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道德意识的教育、审美品质的教育等。当然,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精神教育还应包括平等观念的教育、环保教育、时事教育、竞争意识教育等综合教育,充分认识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选择和确立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涉及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几大部分。思想政治作为人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独立个体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为政治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有效地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既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不失鲜明的时代感;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把握其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本身拥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较高的人文素质,把握好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点。
一、紧扣教材,善于抓住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作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每一课、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都包括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抓住关节点,并及时点化和升华,以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例如,在成长中的我讲述了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心中法等的人格塑造过程,从人文精神教育角度看,实际上是人文精神中人性化形成和道德意识培养的体现。在讲述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中的交往品德的知识时,涉及到交往艺术的“以礼待人、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团队精神、平等尊重你我他、诚信以及权力与义务,依法维权”的培养,都是为初中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服务的。这表明的正是人文精神的内涵。在讲授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时,首先,指导学生在掌握政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环保,要节约资源,要发展,要创新等。其次,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培养。依法治国不仅仅只是依靠一系列制度建设,还在于人们对社会公正、秩序的追求,这同样属于人文精神的范畴。
二、上好时政课,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时代,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把握时代脉搏,培养适应时代需要高素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和时代需要,有侧重点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现代社会的大特点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信息化态势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就预示着想要在事业中有所成就,单凭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没有团队精神,很难取得成功。如2001年2月12日公布的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就是由中、美、日、德、法、英六国的100多位科学家共同协作完成的,这说明,在今天培养学生学会配合、学会合作的时代精神非常重要。
三、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传统教育理念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一直是把掌握的数量和准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不仅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的方式,而且还形成了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从而培养了屈从,自卑甚至奴性的性格。
思想政治学科虽然体现了较强的政策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但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创设大量的情景材料引导学生去归纳,变学生由听客为主动的求知者,这样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力和平等意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培养,最终得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四、言传身教,示范引导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老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陶,常比正面的说教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给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整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所以,政治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更应体现和渗透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在政治课教学中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教育的艺术性和示范性。如有人认为政治教师应该做到师心明: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师身正: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师志坚:百折不挠、坚毅乐观;师心勤:勤奋钻研、学识渊博;师业精:业务精良、教学有方;师纪严:纪律严明、克已奉公;师容好:文明修养、仪表端正;师德良:以身作则、师德为范。这样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真正的道德教育。
五、指导学生参加实践,使人文精种内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因长期受升学率的影响,重智轻德现象比位严重。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对德育内容的简单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不用说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培养其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知、情、意、行本来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才符合道德规范,而对于应该怎样做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学生“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言行分离的局面。事实上社会实践不仅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而且有利于内化道德观念,积淀人文素质。因此学校应大力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名样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请先进人物作报告,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用周围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去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其情操得到开华,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化等所带来的挑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量的有专业知识和强烈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只有真正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巨大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理想定位和价值取向。我们应抓住学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切入关键点,结合实际进行引导、培养、教育,使它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