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我把2020 年浙江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看了又看,也读了很多评论它的文章,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我认为,考场作文想要走出套路不容易,但也没有必要在用词上费尽心思,在举例上力求生僻和高远,在思想上故意拔高。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曾戏谑说:
作“古文”的秘诀,是要通篇都有来历,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个人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无实据”。到这样,便“庶几乎免于大过也矣”了。简而言之,实不过要做得“今天天气,哈哈哈……”而已。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朦胧,二要难懂。方法就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
鲁迅先生的话让我联想到这篇作文。我认为一篇议论文的使命是让读者能快速地了解作者在论什么,并在顺畅地阅读完作者的例子、修辞、文思之后豁然开朗, 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场作文也应如此。上高中后,我读了鲁迅、余华、王小波等几位作家的杂文,数量不多,但我发现了它们的共性:写得明白、清晰、丰满、新奇。这些文章里面虽然也引用了不少门槛高的例子,但整体阅读下来依然通顺, 给人的感觉是吃光了一碗珍珠粉,打了个满足的嗝,而不是硬吞下一锅花甲壳, 呼出一团不明不白的气。
在我看来,这篇高考满分作文不是“戴着镣铐跳舞”,而是穿着盔甲炫技。我并不否认文章的深度和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广阔的阅读视野。文章有很多巧妙的化用和精当的举例, 让人眼前一亮、为之叹服。其中作者对哲学领域的研究,更让我自愧不如。但我认为作者对议论文“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 并不是掀起一场现代版的古文运动就可以表明自己鹤立鸡群, 也并不是罗列高深著作就可以证明自己博学多才。不过这可能会让批久了“弘扬时代精神,争做奔涌后浪”“感动中国” 之类的文章的阅卷者眼前一亮。我想这也许是这篇作文取得满分的重要原因。
一篇真正的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 要有血有肉有骨骼,而不是学识的堆砌;要“生活在树上”,要有树叶的清新、泥土的芳香,更要有冲上云霄的志向,而不是长在天上,故意让人摸不到,够不着。
我非常认同博尔赫斯的话:“世界本来就是迷宫,没有必要再建一座。”因此,我更期待真正“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也更期待我辈青年汲取更多的学识与智慧, 写下自己的真知灼见。诚如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的结尾留下的四句箴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