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夜空闪亮

  相比于国内其他电影节,已经在西宁走过十年时间的FIRST青年电影展有些特殊。影展的工作人员只在电影展开幕的一个月时间内居留西宁,大多数时候,他们生活在北京。但在创始人宋文看来,西宁这座城市早就成为电影人心中的乌托邦。他记得每一个在唐道637广场放映的夜晚、几何书店内关于创作的热烈讨论、口福街烧烤小馆里的举杯共饮,还有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与电影产生的奇妙联结。

  刚去西宁的时候,宋文习惯直接去拦出租车,一路上和司机师傅攀谈。他发现几乎没什么人能搞清楚“FIRST影展”是什么样的,办到第六、七届的时候,很多人依然听不懂这个英文词汇,却开始了解“, 从《西宁晚报》上看过消息”。直到姜文导演担任影展的评审主席,组委会对本地城市志愿者的大量招募和青海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大批量参与进来后,整个城市对于电影有了新的认知。宋文觉得,城市影展的魅力就在其中。外来的、本地的、现代的、传统的,自然与人文在城中流动,交流应运而生。

  宋文还记得第一次去青海时遇见的人和事。在去青海湖的路上,成群的朝圣者三步一磕头,这样的仪式会一直持续到西藏布达拉宫前,而他前一天刚刚在西宁塔尔寺的周围目睹了相似的壮观场景。在青海湖沿线,更为平常的状态似乎是不计其数的背包客,“他们大多是一个人,身边缺少陪伴的人,却又充满力量,不知疲倦地行走。这种孤独前行的状态让我想起许多青年电影人早期的创作生涯”。也是在那一刻,宋文心里有了答案,青年电影展应该能与这座西北古城相融、相生。

  宋文记得很清楚,当初的影展放映排片表,排版是“粗放而杂乱的”,最早在老城区的橙天嘉禾影院,只要晚场影片的结束时间比商场的运营时间晚,电梯就会停运,嘉宾和观众不得不从旁边的楼梯通道走下来。而随着影展收获更多来自业界和西宁本地市民的关注与喜爱,放映场地、形式、规模都在升级。涵盖全市主要影城的密集排片的票迅速售罄、锅庄广场露天放映环节的人声鼎沸、青海大剧院音乐厅内颇具仪式感的新型观影方式……这些年来,宋文和团队在西宁步步前 行。

  被称为“夏都” 的西宁是一个几乎不需要空调的城市。而每年夏季,因为青年电影展的开幕,这座城市却在持续升温。宋文是兴奋的。起初,西宁不过是他年少时想要冲动旅行的向往之地。几年时间过去,当他挚爱的电影事业与这座城市相依而生时,当他毫无保留地将西宁的独特风情传递给每一个想要了解那里的外来者时,宋文相信,街区广场银幕下的光芒会越来越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