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过去三天了,还没见到阳光。我带领的工程队已经在海拔将近5000 米的青藏高原上奋战了70 多个小时……
我擦了擦头上的汗,“嘭” 的一下倒在隧道内临时修建的休息区的椅子上,看了看手表,伸手撕下旁边的一页日历“2050 年12 月1 日”。躺在旁边的同事叹了口气:“得什么时候挖完呀?好想念阳光啊。”他翻了个身很快又睡去了。我也累得闭上双眼,但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工程、工期、队员,还有突发情况……
2040 年, 铁路客运的运行时速提高到每小时500-550 公里,列车被命名为“超铁”。两三年内东部就建好了京沪超铁、京广超铁……但九年过去了, 没有一家建设公司承担川藏超铁的建设。这很正常,因为川藏线需要在冻土覆盖的大片青藏高原上施工,这里气候寒冷,地质结构复杂,盾构机难以安全施工,大部分只能依靠传统人工挖掘方式。施工难度大,安全隐患大。况且现代科技发达,传统工人越来越少。计划一年年被耽搁,最终这一难题落到了我们手上。
休息室外呼啸的寒风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又披上衣服,戴上小氧气瓶,走出休息室。寒冷的环境让我很快清醒,我快步走到隧道最前端,总工程师马上跑过来, 我指了指身后幽深的隧道说: “换班的队伍还到得了吗? ”他叹了口气:“谁能想到出口发生了雪崩! 而且洞口的雪越来越大,短期内他们进不来了。现在里面的电也快耗光了。” 我焦急地看看身后出口的方向,又看看前面:“还有多远到接口? ”“不远了! ”他抖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指给我看,“咱们已经挖到了这儿,距离地上挖好的接口仅剩30 米了。很快,全川藏线最长的隧道就打通了。我们就能见到太阳了! ”他疲惫的脸上流淌出一丝激动。
几十名工人正在最前端奋力掘进,铁锹、铁铲、冲击钻,这些原始的工具和设备与土层的碰撞构成了战斗的乐章。几位工程师站在他们身后讨论分析,谋划着前进的节奏。后方勘测组一刻不停地瞄准、测距,对讲机的声音响个不停。我被这全力以赴的气氛感染了, 一把抓起总工程师的对讲机,大声喊道:“各位工友,大家辛苦了! 再坚持不到半天, 全线最长的隧道就接通了! 接口外面支援的队伍也快到了。最后这30 米大家加油! 争取早点儿见到青藏高原上的太阳! ”工友们点了点头,他们头顶的照明灯一片闪动,这是他们给我的呼应。高原下的隧道里,开掘工作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几小时后……
“快看这边! ”微弱的光线从小缺口射入。大家放下工具,一齐走上前,把手放在土层上。“一,二,三,通啦! ”众人一齐推倒了最后的土墙,侧壁的石块也哗啦啦掉下来。青藏高原的阳光一拥而入,明亮温暖。她的光芒照进全线最长的隧道,映照着工友们头上亮晶晶的汗珠儿;她也是冲破逆境的希望,映入每位工程队队员的心中。
“通了! 通了! ”“最长的一段! ”人们欢呼着……
超铁通车后, 这几十米的距离用不了一秒钟就闪过。但我的队员们一定记得掘进这最后 30米花费的几个小时, 也是陷入险境却心向阳光的几个小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