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穿过朱门灰墙的日子

  灰色的墙、朱红的院门、长长的胡同, 这就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北京史家胡同, 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每天放学, 我都是自己走路回家。春天,叽叽喳喳的小鸟伴我从刚萌出新芽的老树下走过;夏天,胡同里高大的槐树好似一位位绅士为我撑起一路阴凉;秋天,我踩着沙沙作响的、厚厚的落叶,走在穿过树叶缝隙的斑驳阳光里;冬天,下雪的日子,我踩着“白地毯”蹦蹦跳跳不愿回家———胡同里的小伙伴们倾巢出动, 堆雪人,打雪仗,大人们“丁零零”按着自行车铃和我们打招呼,笑呵呵地躲避我们。

  胡同里的大人孩子几乎都互相认识,即便叫不出名字,见面也都会打招呼。我一路应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问候“放学了”,一路闻着扑鼻的各种饭菜香味, 推开朱红色的院门,进了住着我们好几户人家的大杂院。

  东屋刚下班的叔叔、西屋退休在家的爷爷、对门赋闲在家的大妈,已经支起小桌,嗑着瓜子儿喝着茶,打起了扑克。但他们依然会注意到放学归来的我, 叔叔说:“你妈还没回来,进家别忘了先喝杯温水。”大妈说:“饿了吧?大妈刚蒸好的牛肉包子,你自己去拿两个先垫垫肚子。”大杂院邻居的温暖、热情,让晚归的大人根本不用操心孩子的安全和温饱。

  大杂院里的夜晚是热火朝天的:对门九十多岁的太奶奶除了稍稍有些耳背, 身体很硬朗,她每天看新闻时,都会把电视的声音调得很大。隔壁八十多岁同样听力很弱的老爷爷则是位体育迷,电视常锁定体育频道。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各种体育赛事转播,老爷爷场场不落。野猫幽怨的叫声、急促的犬吠声、人们踩过井盖的声响、风把屋门吹得“砰”的关上的声音,有时还夹杂着邻居训斥孩子的高分贝怒吼声。这些纷杂的声响,像背景音乐一样,丝毫影响不到我,我仍按照自己的节奏吃饭、写作业、看电视……

  在这样喧闹、温暖的大杂院里,我度过了十二年的幸福时光。升入初中后,我们家搬到了离中学很近的楼房生活。没有了那些嘈杂的声响,没有了夜里去上公厕的麻烦,没有了大雨天屋顶漏雨的担忧, 但是每当我想起从前那些日子,心里都是暖暖的,却也空落落的。

  多想能再回到每天穿过朱门灰墙的日子,感受大杂院里人们朴实真挚的温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