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智能制造
- 来源:中国纺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布局,智能,制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06 11:32
今年4 月14 日,工信部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 年,建设2000 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1000 个以上智能车间、100 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到203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
近年来,智能制造也成为纺织企业新的“风口”,纺织业成为布局智能制造最早的行业。
去年,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 万元成立智能制造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智能机器、智能物料搬运设备的制造、研发、销售,智能设备安装、调试,货品的包装、分拣、搬运装卸”。
如意集团则在3 年前就斥资100 多亿元,进行智能化改造,从传统的服装生产,升级为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的全新模式。
智能制造前景可期,但对于中国更多企业而言,实现智能制造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智能制造有待找到精确的落地场景。受限于专用性和数据量规模,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场景主要是在医疗、汽车、教育、金融等非制造行业的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环节。“智能制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信息化技术在制造业应用在什么地方?帮助制造业解决什么困难?” 这些答案还不明晰。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投资高、风险大,付出与投入可能不成正比,也会引发企业家的投资顾虑。目前各个省市都推出打造数字化车间等技改措施,但企业家考虑的是,现在的生意效益不好,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做智能改造,将面临自动化设备贵、维护成本贵、不会使用等挑战。
因此智能制造要循环渐进去推,不要短时间追求完全形态的智能制造。企业因地制宜进行数字化车间改造,第一年少投资点,让员工和管理团队先适应,从车间每年递增的人工需求开始,解决员工缺口需求。第二年见效益后,再酌情而定,保持生产需求稳定,人机结合,保证企业资金投入和自动化设备应用有一个良好的推进。智能制造不应该设定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业务开展方式、供应链、人员流动等情况,做到现阶段最佳平衡,再不断提高信息化与数据利用水平。
当下,推广智能制造,国家与产业层面还能做什么? 多位专家指出,应当“像鼓励芯片一样” 去鼓励生产智能制造装备的国内企业。目前,支撑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设备仍然被发达国家控制,国产化不仅可以降成本,也有利于促进国内制造企业与设备厂商的设备上网与数据联动,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制造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创新。
参照发达国家经验,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无一不是在加强基础研究、大数据构建、形成应用场景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努力。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实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希望我国纺织企业能够搭乘国际人工智能高端科技发展的快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