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海洋廊带过度响应及应对措施

  •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
  • 关键字:东北海洋廊带,过渡响应,北冰洋
  • 发布时间:2022-09-03 15:26

  【摘要】在东北海洋廊带日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的今天,其实际价值还没有确定,这条廊带的价值可能存在被高估的风险。而美国由于前期资源投入不足、加之过度重视东北海洋廊带的价值,在北极附近采取了过度响应的应对方针。北约作为美国的棋子,也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对这块地区虎视眈眈。与此同时,俄罗斯力邀中国加入东北海洋廊带的建设,与中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在这样多方博弈的背景下,我国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

  东北海洋廊带是北冰洋海洋通道的集合,西起欧洲汇合北美西北,穿白令海峡进入东北亚,是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便捷地理通道,是即将通航的新地理动脉,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桥梁区位价值。随着气候变暖步伐加快,北极资源、形胜地位逐渐上升,航道价值也日益显露。北极融化与东北海洋航道通航,显露了冰封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奥秘,也使传统上欧洲、北美和亚洲间“地理隔离带” 消失。出于对未来收益的过高预期和潜在风险的担忧,该地区被迅速激活为地缘政治、军事和经济的角斗场,“玉帛”未现而干戈烽烟先起,北约和俄罗斯围绕这一廊带的战略博弈提前在乌克兰爆发。北极彻底释放出航道价值,需要技术、经济和治理机制的完全成熟,在未来30 ~ 50 年国际博弈“窗口期”内,中国本不直接相关。但美国试图将北约扩展到“双北约”,同时衔接“印太战略”,可能会形成针对中国的环海包围圈。为了应对这个窗口期冲突,中国需要制订相应的中长期应对策略。

  一、东北海洋廊带战略博弈局势的特征

  东北海洋廊带涉及到北大西洋、环北冰洋和东北亚地区,沿途国家都是直接的地缘利益主体,都会直接卷入这一北极“气候漩涡”之中。航道会改变传统的物流运输线路,必然伴随着整个运输网络的权重调整,“涡旋”的涟漪也随之波及全球,进而引起传统海洋廊道的重新结盟,重塑全球理性利益地图与运输政治结构。综观这一博弈特征,具有诸多重要特征。

  (一)多主体多层次博弈

  此次博弈是一个多层次、多国、多廊带之间的博弈局势。激活该博弈的微观层次是航道沿线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瑞典、日本和韩国;其次是受波及的区域地缘层次博弈,以北冰洋为桥梁,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诸多地缘国家,包括北约、环北冰洋、东北亚和中国等;宏观层次则会将传统海洋航道的国家牵涉引入,与印度洋、太平洋、非洲、地中海等国家和地区相关联。

  (二)跨期互动性质

  一般认为,俄乌冲突可能是暂时的,将会随着选举政治周期、联盟不稳定而结束。但事实上,这是一个由长远、趋势性、全局性、战略行动所引起的紧张局面的一个表现形式。首先,北极航道到最终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需要时间;第二,未来美、俄、欧博弈的重点,尤其是北约生存问题,可能不会受到美国选举周期影响;第三,从北极航道问题出现到形成稳定的治理,可能需要30 ~ 50 年时间,经过竞争冲突和调适后才能回归平静。

  (三)风险不确定博弈局势

  北极航道本身是经济动脉,平常时主要涉及运输利益的分配和治理机制,在极端状态下可能转变为战略手段影响国家存亡,进而成为多状态下的风险博弈;这其中的风险包括:气候不确定性、可能的战争冲突、北约存续性、双北约可能性1、美国和俄罗斯国内政局稳定性、航道替代性、北极资源真实性、未来物流网络结构变化等。现今所谈论的都是在乐观无风险状态下的北极价值,如果考虑到风险和不确定性后,其预期价值可能既没有那么大,也没有那么乐观。

  (四)嵌套博弈

  北极航道不仅是运输物流问题,还涉及到北极资源、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基础设施、治理管控规则协调。除了资源开发与配置外,与地缘博弈、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关系、人口与城市布局等诸多主题相混合,是相互镶嵌的混合对策局势。对于一个跨期、多主体、多主题混合博弈战场,既容易由一点一线、一主题,外溢扩散为全球或区域问题,也可能因相互纠缠导致合作快速形成北极规则。

  二、地图局势预判:风险廊道

  (一)预期高估

  东北廊道被提前激活焦点地区,并成为北约集体行动的决斗场,不仅存在着预期价值高估问题,而且有国家在刻意放大这一未来价值。在这一活跃群体中,首当其冲的是气候专家,他们从技术上放大了这一问题。在他们所提供的趋势性报告中,未能将中长期内可能的波动考虑在内;高估的第二个原因是产业和金融市场,他们锁定气候与能源相关性,将其作为预期协调因子进行放大。欧洲能源短缺而一再声称北极是能源富矿,同样调高了各国的价值预期;第三,北极廊道价值。北极是未来物流大动脉,但目前仍然是潜在的,而且在全球范围来看,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第四,美国的安全焦虑。在巨大潜在利益诱惑和放大诱饵下,美国将其与俄罗斯的焦虑,转化为区域焦虑甚至全球焦虑;第五,俄国的高调影响。俄罗斯为了巩固优势,不仅对北极开发制订了雄心勃勃开发愿景规划,而且主动邀请中国参与。但是,气候可能存在逆转波动,北极资源禀赋不确定,廊道价值不是绝对的,所有都说明北极廊道真实价值,并不是现实真实的利益。

  (二)美国追求保持霸主地位而过度响应

  在被放大的潜在价值激励下,美国追求保持霸权地位,结果引起了过度响应,放大了冲突的规模。俄罗斯历来认为北极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早期积累的基础优势明显,近年来正在加快北极开发进度,而且主张权益也确实过多。北极融化使美国、加拿大、瑞典等成为真正的地理上的近邻,而美国长期将重点放在太平洋、印度洋等传统航道,战线漫长分散,在北极基础设施、破冰护航能力方面落后俄罗斯。几种因素叠加,引起了美国的北极焦虑。于是开始围绕这一地缘重构国际联盟,从军事、资源、市场结构、民间、物流等联合反应,催生了北约的大动作。这一行动可能还会引起全球运输地图的重构,从而使北极涟漪不断扩散到东亚、印太等传统航道国家。

  (三)长期博弈需要时间进行评估

  局势变幻嵌套政治、经济周期和其他大确定因素。未来30 ~ 50 年之间,美国要跨越8 ~ 12 个以上的政治周期,经济中长期波动中夹杂着短期周期波动,世界格局起落不定。美国为追求保持霸主地位,必然会陷入大国焦虑和不安全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自乱阵脚;美国一直想建立的环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封堵包围圈,战线漫长自我消耗,而且极易“刺穿”导致连锁反应使整个围网失效。

  (四)北极气候漩涡事后均衡,可能会回归到正常商贸功能

  北极航道开通改变了经济地理地位,气候变暖问题转变为地缘博弈的“北极漩涡”,由气候变暖东北航道所引起的世界运输地图的冲击我们称之谓北极漩涡。这一漩涡的初始根源是气候变暖,北极自然地理隔离带消失后所带来的效应。第一个效应是资源效应,使北极资源竞争所激励;第二个效应是航道效应,打通捷径后可以替代传统运输而使相应的海权地位下降;第三个是国家安全效应。北极是一条重要的航空道,竞争积聚使美国引起了安全担忧;第四个是关联效应。这一条运输道路与欧洲、环北冰洋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韩国、日本利益关联,空间上无法回避。尤其是俄罗斯的担忧加剧,邀请中国加入北极开发,使参与的博弈的利益关联越来越明显。显然,气候效应的涟漪不断扩大化、持久化,持续造成冲击。

  无论是欧盟、北约或其他的联盟机制,都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决策规则都接近一致同意或一票否决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理性,因而溢出联盟理性而重新结盟,这使得其天生具有不稳定性。芬兰和瑞典加入北约时,土耳其反对;在对乌克兰加入欧盟事务上,德国和法国轮番放言阻挠;在对俄罗斯禁运和能源断供上,匈牙利极力反对。

  北极廊道进一步传导到国际政治关系,成为结盟理由和操纵工具,北约、印太和俄乌冲突等都与其相关。尽管北极航道真正“安澜”在是未来 30 ~ 50 年后,但在潜在风险价值评估所引起的提前响应下,会引起关联各国的和行为调整和进入效应。或许经过几十年的风险调整,最终可能回归到真实价值。短期内需要重新评估其不确定性,同时作好积极适应,重构“运输物流网络地图”结构,对冲掉虚浮溢价,自动降低其安全风险。更何况,贸易驱动要考虑几个重要因素:节点间互补引擎对驱需求、航道稳定性可靠性、技术与基础能力可行性、替代路径及竞争性。

  三、“北极漩涡”效应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构建环亚欧大陆包围圈,实施海洋包围

  美国一方面以霸主自居,害怕中国在经济上赶超,抢时间打压。另一方面害怕俄罗斯和欧洲两个互补性经济实体的融合使北约架空。尽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警告,同时针对中国、俄罗斯不仅力不从心,而且可能会强化这两国合作。但美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争抢时间窗口,同时针对中国、俄罗斯。为了打破这一趋势,美国不惜挑起俄乌冲突建立“环俄风险带”,在“离间”俄罗斯、欧洲的同时凝聚北约,然后再扩展到北冰洋区域;与此同时,美国除了对中国采取关税、断供等极端非理性措施外,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建立环印度洋、太平洋包围圈。将北约、北冰洋、印太统一整合,就变成了环中俄的欧亚大环圈,可能意在对中俄实行整体的海洋包围。

  (二)美国实施“双北约”与印太战略,增加了物流的不确定性

  美国一方面试图通过印太战略控制传统海洋廊道,同时用“双北约”控制东北航道,双北约是北约的扩版,但又不等于北约。北约集体防御以大西洋欧洲国家为主。目前,瑞典、芬兰正式确认加入北约的意愿。未来,一旦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就扩展到北冰洋地区。虽然美国的印太战略主要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但传统航道和未来东北航道无缝衔接,将会形成欧亚大陆整体包围圈。

  但究其目标,可能都是通过结盟方式联合围堵中国和俄罗斯。无论是传统或未来廊道,美国会延续固定思维惯性,将其视作压制对方的战略工具使用,从而给中国的物流带来不确定性因素:航道垄断,抬高运费、意外风险成本等。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高端铸矛,经济构盾

  针对“北极漩涡”效应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是“高端铸矛,经济构盾”方案。高端铸矛:一是指在产业链高端、技术等上保证能够“刺破围网”,二是防止对手的冒险,三是模拟对抗场景牵引技术生态,完成金字塔底盘构建。所谓经济构盾,就是在极端状态下使对手策略无效,而在和平环境下消除垄断地位回归正常竞争通道物流,自动化解冲突。

  (一)以极限生存假设,为国家安全做战略保险

  所谓极限生存假设,是指在面临战争和全面对抗,所有航道进出物流都被封锁的状态下,中国仍然能够保证产业链和国内生活的正常运转,即做最坏打算,实现有备无患。在国际贸易如此发达的今天,一般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在2022 年俄乌冲突中,美国曾经试图对俄罗斯进行外贸出口、金融、技术等全面制裁,就是极端案例之一。为此,中国需要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进行脆弱性、敏感性审查,建立自己的储备、替代和保险机制。目前看来,涉及到中国命脉的能源、粮食、原料原材料、矿藏、金融和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必须在极限生存假设下进行战略保险。

  (二)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了国际分工大循环,但也面临产业链在全球分工的一些风险。为此,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中国大空间地理、巨大需求规模范围内建立分工,需要建立“安全保障生存的产业体系”,加快补齐产业发展补短板,要经受得住脆弱性检验。与此同时,要做实产业生态,打造从基础端到技术端高端的垂直分工体系,保证在极限压力下,仍然维持国家生存发展目标。

  (三)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开辟替代运输线

  中国是制造大国,俄罗斯的资源丰富,中俄双方互补需求强。如果我们利用北极航道未来三五十年的不稳定窗口期,利用成熟的基建技术,将陆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更加高效、快捷的陆上通道,不仅将有助于北极回归到商道地位,也将使物流通道更具有竞争性替代性,整体上提升全球安全水平。

  (四)以长期平滑作为战略窗口期的应对策略

  美国在为未来航道作准备,他们拉帮结伙进行围堵是以空间换时间,我们用时间换空间,利用拉长时间周期、国内循环潜力积累能力并耗散掉对方的锐气;他们锁定北极航道,我们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美国制造的紧张气氛,会消耗自己的精力,也将会继续锁定他们的模式,用一张“空网”和各存私利的“团伙联盟”作茧自缚,最终陷入不归路。即使他们花巨大精力获得海洋航道上的成功,也会因中国国内内部分工、低碳、新能源、国内循环、替代通道等,使他们精心策划的围堵圈价值彻底下降。未来 30 ~ 50 年时间,美国精心设计的这张网将不刺自破,航道共同利益诉求也将自动改善国际关系。

  (五)积极发展服务贸易部分替代货物贸易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不仅是货物出口大国,也是原料、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重要进口国,海洋航道竞争对中国全球运输物流影响较大。未来中国可以在四个方向努力减少物流运输的成本和风险:一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在高端领域建立分工合作机制;二是围绕知识产权建立“数字海洋通道”,以数字知识流动代替部分货物贸易;三是中国可以通过出口知识产品,以支持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在提高他们发展水平的同时深化贸易合作;四是通过对外投资,借助“知识通道”就地转化为产能部分以部分替代货物贸易,自动缓解现代全球分工、不均衡所引起的货物贸易。

  总之,因气候变暖激活北极地区,因其高估值、地缘博弈所放大为“北极漩涡”,进而被某些国家所利用引起了欧洲漩涡,作局设计印太战略,企图维护传统和未来的海权和垄断利益,这是破坏性负和和零和博弈思想。其结局,在预期利益转化为真实利益之间陷入争斗消耗,而真实利益出现时可能被新起航道所对冲抵消,或者轻易突围使封堵失效。中国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贸易需求,是最锋利的“长矛”,任何张网企图都是作茧自缚。

  责编:梦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