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晓惠
姥鲨清除计划
芬迪湾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定期的潮水涌动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在此疯狂繁衍。而这也吸引了众多以浮游生物为食的海洋动物,其中就包括姥鲨和鲑鱼。
1948 年,刺网商业捕捞在加拿大盛行,主要的捕捞目标便是经济鱼类——鲑鱼。然而捕捞鲑鱼的渔网总会缠住姥鲨,并被挣扎的姥鲨扯坏。当然,姥鲨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它的肝脏是制造鱼肝油的原料,一头姥鲨能带来很高的收入,但它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由于自投罗网的姥鲨实在太多了,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姥鲨肝脏。于是,渔业公司不仅联合起来给加拿大政府施压,还通过媒体报道煽动公众。一时间,姥鲨成为人人喊打的坏家伙。最终,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将姥鲨列入有害物种的名单,实行了“姥鲨清除计划”。
由于姥鲨的个头儿大、数量多,尽管加拿大政府尝试了多种方法,但姥鲨清除计划一直进行得不顺利。直到 1955 年,加拿大政府配备了一种特殊的渔政船。这种船的船头位置装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巨大钢刀,因而被称为“钢刀船”。一发现姥鲨,钢刀船就会加大马力冲过去。由于姥鲨游速慢,又不懂得躲避,所以当钢刀船遇到姥鲨后,大钢刀就会轻松地将姥鲨拦腰截断。
200 多年前,海洋中到处可见姥鲨的身影,不时还能看见几百甚至上千头的姥鲨群。然而钢刀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姥鲨的命运。1950—1993 年,姥鲨的数量下降了 80%。即使后来一些国家推出了保护姥鲨的相关措施,但截至目前姥鲨仍未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
姥鲨不冬眠
姥鲨是一种温和的滤食性鲨鱼,体形仅次于鲸鲨。姥鲨有 5 对鳃弓,每个鳃弓都有数千根鳃耙,每根鳃耙都密布着长约 7 厘米的鬃毛。姥鲨利用鳃耙过滤海水,从而实现将食物和海水分离的目的。
姥鲨一到冬季就不见踪影,只留下脱落的鳃耙。一旦鳃耙脱落,姥鲨就失去了获得食物的工具。因此,科学家曾经认为姥鲨是一种需要冬眠的海洋动物,在整个冬眠期间依靠肝脏所蕴藏的脂肪来维持生命,直到长出新的鳃耙为止。
直到 2009 年,科学家借助卫星标签技术追踪 25 头姥鲨,这才发现姥鲨根本不冬眠!而它之所以一到冬季就不见踪影,是因为一到冬季它就会潜得更深。通常姥鲨是在水下 200 ~ 600 米处游弋捕食,到了冬季,则会游到水深约 900 米的海洋深处捕食。不仅如此,一到冬季,姥鲨还会跋涉千里去远方觅食。游泳位置深,行程远,二者叠加就造成了姥鲨失踪的假象。
从“太阳鱼”到“姥鲨”
很久以前,姥鲨被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称为 Sun Fish,意为“太阳鱼”。这是因为姥鲨非常喜欢将背脊露出海面,甚至还会肚皮朝天,就像人类享受日光浴似的。但由于翻车鱼才是世所公认的太阳鱼,为避免混淆,威尔士自然学家托马斯·彭南特于 1769 年将姥鲨改名为 Basking Shark,意为“晒太阳的鲨鱼”。
那么,“晒太阳的鲨鱼”又怎么变成“姥鲨”了呢?原来,中国人觉得这种巨鲨性格温驯、行动迟缓,就像邻居家老太太似的,就颇具创意地将“Basking Shark” 称为“姥鲨”。
当然了,姥鲨的“晒太阳”并不是在休息,而是在捕猎。由于姥鲨捕猎全程就只是张大嘴游动,借助游泳让混杂食物的海水自动流入口中,所以看起来像无所事事地晒太阳而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