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例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来源:《少男少女》月未版(教育管理)杂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课例要素,课例主题,课例撰写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8-06 19:32
张玉彬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0)
摘要:课例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文章通过对中小学课例与其他教学研究文体进行比较,阐述了中小学课例的内涵、基本要素和特点,提出了中小学课例的研究流程、环节和方法,以及撰写课例的思路和技巧,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要素;课例主题;课例撰写
在中小学教学研究中,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例研究是最有价值、最接地气的研究方式,是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桥梁。笔者近年分别受云南师范大学、广东省汕头市教育局等多家单位邀请,开展了中小学课例研究的专题学术讲座,反响良好。下面笔者将结合中学化学课例,说明中小学课例研究的一般方法与途径。
一、对课例的基本认识
课例是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也可以是若干课的集合体) 为例,通过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或者说是通过课堂教学,寻找某个特定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例如,通过某一节课、某一单元、某一模块的教学实践来说明小学和初中教学的教学衔接,有的放矢,寻找相关教学衔接的路径和解决策略。
(一) 课例的组成要素和特点
课例一般由主题与背景、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四个要素组成。一般的课例研究应该包含确定主题、选课、教学设计、研究探讨、实践反思、教学行为改进等若干环节。
课堂教学会面临很多问题,不可能通过某个化学课例一一解决。通过一个课例认识或解决某个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教师在选择研究主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前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课例要交代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和价值。
课堂情境的描述要围绕课例主题,对课例的内容进行精选,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剪裁,甚至可以对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课例描述要由表及里,将教学表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课例包含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把研究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讨论梳理出来,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对他人具有启发价值。课例的最后必须进行总结和提升,对教学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这就需要对教学作出诠释,进行理论升华。通过教学的改进和研究反思,获得理性的认识、初步的结论、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二) 课例与其他教育文体的比较
课例与教学实录、教学论文、教学设计都是教学研究领域常见的文体,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
1. 课例与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强调客观而忠实地记录教学过程,不包括反思和评价,是教学研究的最原始素材;而课例是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不是有闻必录,要有作者的思考、评价和结论。在写作方法上,教学实录以叙述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为主,不发表个人议论;课例在写作上讲究夹叙夹议,要表明作者的观点。
2. 课例与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往往以建立某种教学理论观点为目的,追求教学理论上的建树;课例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旨在解决某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找出问题解决的途径和策略。论文与课例往往相互融合。为了论证教学论点,常常用某一具体的课例作为论据,而课例的撰写,特别是问题讨论和理论升华时经常运用论文的写作手法。
3. 课例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例的基础,课例是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从顺序上,教学设计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课堂教学之前;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课堂教学之后。
二、化学课例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 确定研究主题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要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选取具备研究条件和具有推广价值的主题加以研究,做到“小题大做”“管中窥豹”。华东师范大学占小红对2013-2015 年间《化学教学》上发表的109 篇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了化学课例的四个研究视角:特定内容主题的教学优化研究、教学理论的诠释研究、化学课例研究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化学教师研究中课例研究的运用。这四个研究视角给化学教师在确定课例主题时以良好的启示。
(二) 进行教学设计
提倡教师团队进行“合作设计”。合作设计是协作互助、深度研讨、智慧碰撞,是教师团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的有效手段。合作设计要注意几个方面的交流、研讨:以往的教学经验、当前班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等等。课例研究要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突破传统意义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局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一般应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个部分。这种复线型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活动,并将设计意图也列在旁边,有助于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三) 改进教学设计
基于观察的结果和课后研讨对教学设计进行持续改进是课例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教学设计的修改状况直接影响下一轮教学的改进质量。授课教师课后在分析第一轮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生进行课后教学效果的调研和访谈,总结经验,找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和思路,对原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修补,改进不合理的做法,以便在随后的教学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四) 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针对性的研究。观察目的必须与课例的主题相联系,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的复杂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五) 开展课后研讨
执教者首先向观察者阐述自己的教学意图以及实践中的调整和反思。承担不同观察任务的观察者在进行观察信息汇总的基础上,和执教者分享教学体会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形成改进建议。课后研讨要围绕着课例主题,开展对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把 “学生的学”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避免就课论课。
三、课例的撰写
对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梳理、加工和分析,并赋予一定的背景意义,撰写成一个课例。课例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都应该包含前文所提到的课例的四个基本要素。笔者的《让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以人教版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课例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通过“探究教学设计思路”对教学设计中与探究主题的相关因素进行提炼,通过“探究教学实施过程”对课堂教学中与探究主题的相关因素进行描述,通过“探究教学课后反思”对探究教学进行反思和升华。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诠释本课例的主题。本课例结构简单、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富有启迪。
(一) 回忆和追溯
很多教师开展了主题明确的课例研究,其教学设计、课堂观察、课后研讨都是课例的重要素材,在撰写时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和梳理,提炼出我们需要的文字材料。一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主题开始并不明确,但在观课、评课或自己上课的过程中让自己豁然开朗,激发出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欲望。这时就需要去提炼主题,对该教学实例进行回忆和追溯。该教学实例产生前后上过几轮课?教研活动是如何展开的?在不同阶段授课教师的心理感受、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有哪些人参与了教学研究过程?哪些人在哪个阶段的观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这些问题的回溯性思考是为了再现当时的经历和感受,目的是抓住精彩教学实例产生的前因后果和重要细节。
(二) 撰写和修改
围绕着课例主题,撰写出整个教学过程中与主题相关的事件片断,对事件片断进行思考和分析。思考当时的教学条件和背景、这个教学事件背后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解决了什么问题、教学还存在什么问题、教学研究得到了什么结论。如果进一步改进,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写好初稿后,用课例的几个要素来衡量,看看是否具备课例的基本条件,缺什么补什么,多余的可以删去。
(三) 凸显课例的价值和意义
在课例撰写基本完成后,考虑一下所写课例的类型,也就是整体考虑课例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在哪里。这个阶段可以重新考虑修改标题,用比较贴切的主题词汇突出该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