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利器
- 来源:轻兵器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7-14 14:03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这首《英雄赞歌》是多少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它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影片中的英雄形象--王成高喊:“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双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情景激荡了多少人的心灵……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爆破筒这一简易武器成为我军战士对付敌碉堡工事的有力武器,为扫清进攻障碍立了大功。本文带您走进这种武器,回顾建国前后我军缴获及自行研制的各式爆破筒--
早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火力贫乏,没有苏联红军特有的“大炮兵主义”,也没有美、英军队强调并力行的空中火力支援。但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进攻精神和迅速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我军使用的各种战术,如迫近土工作业、近战中大量使用手榴弹、抵近射击及拼刺、爆破等被世界各国军队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其中“爆破”战术一直是我军手中的进攻王牌,战士称这种需要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惧粉身碎骨的勇气的攻坚手段为“土坦克”、“土飞机”、“土大炮”。我军在“爆破”战术中所使用的器材之一--爆破筒曾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这种轰轰烈烈的战法体现了我军战士对祖国无比的忠诚。
现代爆破筒起源
中国在军事上使用爆破筒类武器对付筑垒的年代甚早,明末张献忠攻打成都坚城时曾经将一棵巨大的树木掏空填入火药作为爆破城墙的工具--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爆破筒的雏形。当然,这种笨重的家伙很难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爆破筒相提并论。
现代爆破筒的起源则与战争中铁丝网的使用分不开。当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位农民在1874年发明了铁丝网之后,这种玩意很快在战争中成了进攻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190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到游击战阶段的时候,英国军队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设了6000km以上的铁丝网来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更是大量使用铁丝网,再配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使进攻要塞的日军尸横遍野。
为了能够有效地清除铁丝网,1912年,英国驻印军队的一名工程师麦克林托克(McClintoc)在“班加罗尔”驻地设计了一款可单兵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由于这种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鱼雷,所以取名为“班加罗尔鱼雷”(Bangalore torpedo)。其由钢管填充炸药制成,在筒体的头部安装有圆锥形保护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发生碰损,同时也可使其更容易伸进铁丝网中。简体的另一端则为安装引信的引信室。
“班加罗尔鱼雷”通过导火索和雷管引爆后可以在铁丝网中开辟长1.8m、宽3m左右的通路。当“班加罗尔鱼雷”传入中国后,其被称为“爆破筒”。
我军缴获的爆破筒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我军接收和缴获了大量的日式爆破筒和美式M1A1爆破筒,并用于实战。如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中,战斗英雄梁士英正是使用缴获的爆破筒将敌人的碉堡成功爆破。在攻打锦州城北的第二道防线时,铁路路基附近的一个大型碉堡成为我军进攻的障碍,我军尖刀排几次爆破均未成功。梁士英主动请战,他在火力掩护下匍匐靠近碉堡,将爆破筒从碉堡射击孔中塞了进去,但爆破筒立刻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再次将爆破筒塞进碉堡,为防止爆破筒再被推出,他就用胸膛顶住爆破简直至其爆炸,为我军扫清了进攻的道路。为此,解放军总部追授梁士英烈士为特等功臣。
……
在历次战争中,我军使用爆破筒的战例不胜枚举。
美M1A1式爆破筒
看过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读者肯定记得在电影开篇时,奥马哈海滩上美军士兵用来爆破德军铁丝网的那根长长的爆破筒,它就是美军在1940年装备部队的M1A1式爆破筒。一根完整的M1A1式爆破筒由2节各长1.5m的筒身(外壳由无缝钢管制成,直径54mm)、1个连接器和1个圆锥形保护帽组成。在筒身的两端均设有卷边,而连接器则为带有数个弹性片的开口钢筒。当筒身插入连接器时,弹性片就会卡住筒身的卷边,即可将2节爆破筒连接起来。然后在爆破筒的一端安装上圆锥形保护帽,再将引爆装置(可以使用简单的拉火管-导火索-雷管式引爆方式,也可以使用电雷管-导爆索-雷管的方式远距离遥控引爆)装入爆破筒的尾端,爆破筒即呈战斗状态。另外,还可以使用连接器将多节爆破筒串联起来,以对付更长的鹿砦或雷区。
连接完毕的2节爆破筒全长约3.27m,内部填充阿马托混合炸药(80%硝酸铵混合20%TNT炸药)或全都填充TNT炸药,装药量4kg。2节串联成的MIAI式爆破筒被引爆后可以在雷场中开辟出3~6m宽的通路。二战时美军在意大利战场曾经将7节爆破筒串联使用,结果把3km以外的玻璃震得粉碎。
但爆破筒过长毕竟会造成携行困难,以至于一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士兵曾愤怒地说:“我们使用的爆破筒长达15m,而且还得扛着它徒步行军、冲锋陷阵,我十分想认识那个发明它的混蛋,到时候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日式爆破筒
日军在二战中也装备、使用了爆破筒,其构造与美式爆破筒类似,只不过在外形设计上更注重适应日本人矮小的身材,其1节的长度为1 160mm,筒身直径为50mm,装药为36%TNT和64%旋风炸药,装药量2~3kg。通常使用拉火引信引爆,在拉动拉火管之前需要先将保险销拉出,拉发火后延时6~7秒后,爆破筒就会爆炸。
我国自主研发的爆破筒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便自主研发制式爆破筒,先后研制出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
1959年式与1959-2式爆破筒
1959-2式爆破筒是1959年式的改进型产品。两者的外壳均采用无缝钢管制成,管壁厚度1.5mm,直径53mm。1959年式筒身内部装有13个TNT药柱,装药总量为3kg。1959-2式爆破筒的筒身内部则装有7个TNT药柱,装药总量为1.5kg,各药柱之间用硬纸片分隔。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筒体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用于连接另一节爆破筒,储存时此端用一薄金属帽加以保护。简体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用于旋接引信,也可以连接另外一节爆破筒。旋上锥形帽的一节爆破筒被称为副级爆破筒,安装引信的一节爆破筒被称为正级爆破筒。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均为每4节整装在包装箱内,并附带一个带有吊环的锥形帽(长40mm,质量0.2kg),锥形帽的内螺纹可与爆破筒的外螺纹旋拧结合。1959年式爆破筒的副级爆破筒长1160mm,质量6.3kg;正级爆破筒长1120mm,质量6.1kg。1959-2式爆破筒在减少装药量的同时也缩减了长度,其副级爆破筒长640mm,质量3.9kg;正级爆破筒长600mm,质量3.7kg。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均能破坏坦克履带和发动机,还能炸断直径330mm以下的木桩。串联使用时均可破坏宽10m的蝮蛇形铁丝网(两层以下)或宽4.5~6m的高桩铁丝网,在防步兵雷场中可开辟宽7m的通路,在防坦克雷场中可开辟宽3m的通路;2节并联使用时,在防步兵雷场中可开辟宽12m的通路或在防坦克雷场开辟4~5m宽的通路。
1968年式爆破筒
1968年式爆破筒进一步减轻了质量,优化了结构。其外壳也由无缝钢管制成,全长617mm,外径45mm,一节爆破筒质量2.2kg,内装8个TNT药柱,装药量1.06kg,药柱间同样垫有硬纸垫片,以调整药柱的松紧,两端用金属片将药柱固定在筒体内。筒体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销钉,以连接另一节爆破筒。简体另一端略粗,侧壁上设有两个卡槽和两个卡爪,用以连接引信或另一节爆破筒。包装方式改为8节一箱。
虽然1968年式爆破筒的长度及质量都有所减轻,但其威力却与1959年式相同,而且可以在-40℃~5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使用。
配用的引信
早期的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主要使用拉发引信与电发引信。拉发引信由拉火管、导火索和起爆管组成,其导火索长度可根据需要临时截取。电发引信由起爆管和电发火管组成。
后期的1959年式、1959-2式以及1968年式爆破筒主要使用68-1式、68-2式引信及70式喷火引信。
68-1式引信 该引信由引信体、扩爆药、2个铅拉火管、2个延期雷管、拉火绳、拉火环、上螺盖、下螺盖等组成。引信体由塑料制成,两端用塑料螺盖封闭。该引信与1959年式/1959-2式爆破筒、1968年式爆破筒的连接方式各不相同。引信的下螺盖上设有外螺纹,用于与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连接;引信体外侧壁上有两个金属销钉,用于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接。该引信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按时要先旋掉下螺盖,然后将引信推入1968年式爆破筒尾端,再用销钉固定,即可将引信固定在爆破简中。上螺盖内有塑料拉火环,环上固定有拉火绳。当拉出拉火绳时,铅拉火管发火,点燃延期雷管,延时6~7秒后雷管爆炸,引爆扩爆药。
68-2式引信 68-1式引信采用延期雷管,而68-2式引信采用导火索延期结构,除此之外,两者的结构及发火原理基本相同。
70式喷火引信 该喷火引信由引信体、扩爆药、喷火发火装置和起爆装置等组成。其圆锥体后部设有10个喷火孔,用塑料薄膜封闭。引信下端设有螺盖或连接套。该引信与不同的爆破筒连接方式同样不同。其外螺纹用于与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连接;外侧壁上设有两个金属销钉,用于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接(连接前要去掉螺盖或连接套)。引信体侧壁设有拉火孔,用一橡皮塞封口,通过橡皮塞外侧的布条可方便地拉出该橡皮塞。橡皮塞内侧连接有拉火绳,当拉出拉火绳时,喷火拉火管、起爆拉火管被同时拉火。喷火拉火管点燃管内的导火索,经1~2秒使引燃药发火,而后引燃喷火药喷火,以防止爆破筒被敌人从碉堡的射击孔中反推出来;起爆拉火管点燃黑火药,引燃导火索经5~7秒后雷管爆炸,引爆扩爆药,扩爆药引爆爆破筒内的炸药。
(待续)
编辑/曾振宇
敬请关注
本文下篇将介绍我国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爆破筒的惊人壮举,并展示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国研制的新式爆破筒--GBP112型柔性爆破筒。
……
这首《英雄赞歌》是多少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它是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影片中的英雄形象--王成高喊:“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双手握爆破筒冲向敌群的情景激荡了多少人的心灵……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爆破筒这一简易武器成为我军战士对付敌碉堡工事的有力武器,为扫清进攻障碍立了大功。本文带您走进这种武器,回顾建国前后我军缴获及自行研制的各式爆破筒--
早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援火力贫乏,没有苏联红军特有的“大炮兵主义”,也没有美、英军队强调并力行的空中火力支援。但是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却有着无与伦比的进攻精神和迅速适应各种环境的应变能力。我军使用的各种战术,如迫近土工作业、近战中大量使用手榴弹、抵近射击及拼刺、爆破等被世界各国军队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其中“爆破”战术一直是我军手中的进攻王牌,战士称这种需要顽强的战斗精神、不惧粉身碎骨的勇气的攻坚手段为“土坦克”、“土飞机”、“土大炮”。我军在“爆破”战术中所使用的器材之一--爆破筒曾在多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这种轰轰烈烈的战法体现了我军战士对祖国无比的忠诚。
现代爆破筒起源
中国在军事上使用爆破筒类武器对付筑垒的年代甚早,明末张献忠攻打成都坚城时曾经将一棵巨大的树木掏空填入火药作为爆破城墙的工具--这可以看作是我国爆破筒的雏形。当然,这种笨重的家伙很难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爆破筒相提并论。
现代爆破筒的起源则与战争中铁丝网的使用分不开。当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位农民在1874年发明了铁丝网之后,这种玩意很快在战争中成了进攻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190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到游击战阶段的时候,英国军队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设了6000km以上的铁丝网来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1904年日俄战争中,俄国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更是大量使用铁丝网,再配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使进攻要塞的日军尸横遍野。
为了能够有效地清除铁丝网,1912年,英国驻印军队的一名工程师麦克林托克(McClintoc)在“班加罗尔”驻地设计了一款可单兵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由于这种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鱼雷,所以取名为“班加罗尔鱼雷”(Bangalore torpedo)。其由钢管填充炸药制成,在筒体的头部安装有圆锥形保护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发生碰损,同时也可使其更容易伸进铁丝网中。简体的另一端则为安装引信的引信室。
“班加罗尔鱼雷”通过导火索和雷管引爆后可以在铁丝网中开辟长1.8m、宽3m左右的通路。当“班加罗尔鱼雷”传入中国后,其被称为“爆破筒”。
我军缴获的爆破筒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我军接收和缴获了大量的日式爆破筒和美式M1A1爆破筒,并用于实战。如1948年10月14日锦州攻坚战中,战斗英雄梁士英正是使用缴获的爆破筒将敌人的碉堡成功爆破。在攻打锦州城北的第二道防线时,铁路路基附近的一个大型碉堡成为我军进攻的障碍,我军尖刀排几次爆破均未成功。梁士英主动请战,他在火力掩护下匍匐靠近碉堡,将爆破筒从碉堡射击孔中塞了进去,但爆破筒立刻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再次将爆破筒塞进碉堡,为防止爆破筒再被推出,他就用胸膛顶住爆破简直至其爆炸,为我军扫清了进攻的道路。为此,解放军总部追授梁士英烈士为特等功臣。
……
在历次战争中,我军使用爆破筒的战例不胜枚举。
美M1A1式爆破筒
看过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读者肯定记得在电影开篇时,奥马哈海滩上美军士兵用来爆破德军铁丝网的那根长长的爆破筒,它就是美军在1940年装备部队的M1A1式爆破筒。一根完整的M1A1式爆破筒由2节各长1.5m的筒身(外壳由无缝钢管制成,直径54mm)、1个连接器和1个圆锥形保护帽组成。在筒身的两端均设有卷边,而连接器则为带有数个弹性片的开口钢筒。当筒身插入连接器时,弹性片就会卡住筒身的卷边,即可将2节爆破筒连接起来。然后在爆破筒的一端安装上圆锥形保护帽,再将引爆装置(可以使用简单的拉火管-导火索-雷管式引爆方式,也可以使用电雷管-导爆索-雷管的方式远距离遥控引爆)装入爆破筒的尾端,爆破筒即呈战斗状态。另外,还可以使用连接器将多节爆破筒串联起来,以对付更长的鹿砦或雷区。
连接完毕的2节爆破筒全长约3.27m,内部填充阿马托混合炸药(80%硝酸铵混合20%TNT炸药)或全都填充TNT炸药,装药量4kg。2节串联成的MIAI式爆破筒被引爆后可以在雷场中开辟出3~6m宽的通路。二战时美军在意大利战场曾经将7节爆破筒串联使用,结果把3km以外的玻璃震得粉碎。
但爆破筒过长毕竟会造成携行困难,以至于一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美军士兵曾愤怒地说:“我们使用的爆破筒长达15m,而且还得扛着它徒步行军、冲锋陷阵,我十分想认识那个发明它的混蛋,到时候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日式爆破筒
日军在二战中也装备、使用了爆破筒,其构造与美式爆破筒类似,只不过在外形设计上更注重适应日本人矮小的身材,其1节的长度为1 160mm,筒身直径为50mm,装药为36%TNT和64%旋风炸药,装药量2~3kg。通常使用拉火引信引爆,在拉动拉火管之前需要先将保险销拉出,拉发火后延时6~7秒后,爆破筒就会爆炸。
我国自主研发的爆破筒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便自主研发制式爆破筒,先后研制出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
1959年式与1959-2式爆破筒
1959-2式爆破筒是1959年式的改进型产品。两者的外壳均采用无缝钢管制成,管壁厚度1.5mm,直径53mm。1959年式筒身内部装有13个TNT药柱,装药总量为3kg。1959-2式爆破筒的筒身内部则装有7个TNT药柱,装药总量为1.5kg,各药柱之间用硬纸片分隔。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筒体的一端设有外螺纹,用于连接另一节爆破筒,储存时此端用一薄金属帽加以保护。简体的另一端设有内螺纹,用于旋接引信,也可以连接另外一节爆破筒。旋上锥形帽的一节爆破筒被称为副级爆破筒,安装引信的一节爆破筒被称为正级爆破筒。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均为每4节整装在包装箱内,并附带一个带有吊环的锥形帽(长40mm,质量0.2kg),锥形帽的内螺纹可与爆破筒的外螺纹旋拧结合。1959年式爆破筒的副级爆破筒长1160mm,质量6.3kg;正级爆破筒长1120mm,质量6.1kg。1959-2式爆破筒在减少装药量的同时也缩减了长度,其副级爆破筒长640mm,质量3.9kg;正级爆破筒长600mm,质量3.7kg。
1959年式和1959-2式爆破筒均能破坏坦克履带和发动机,还能炸断直径330mm以下的木桩。串联使用时均可破坏宽10m的蝮蛇形铁丝网(两层以下)或宽4.5~6m的高桩铁丝网,在防步兵雷场中可开辟宽7m的通路,在防坦克雷场中可开辟宽3m的通路;2节并联使用时,在防步兵雷场中可开辟宽12m的通路或在防坦克雷场开辟4~5m宽的通路。
1968年式爆破筒
1968年式爆破筒进一步减轻了质量,优化了结构。其外壳也由无缝钢管制成,全长617mm,外径45mm,一节爆破筒质量2.2kg,内装8个TNT药柱,装药量1.06kg,药柱间同样垫有硬纸垫片,以调整药柱的松紧,两端用金属片将药柱固定在筒体内。筒体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销钉,以连接另一节爆破筒。简体另一端略粗,侧壁上设有两个卡槽和两个卡爪,用以连接引信或另一节爆破筒。包装方式改为8节一箱。
虽然1968年式爆破筒的长度及质量都有所减轻,但其威力却与1959年式相同,而且可以在-40℃~5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使用。
配用的引信
早期的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主要使用拉发引信与电发引信。拉发引信由拉火管、导火索和起爆管组成,其导火索长度可根据需要临时截取。电发引信由起爆管和电发火管组成。
后期的1959年式、1959-2式以及1968年式爆破筒主要使用68-1式、68-2式引信及70式喷火引信。
68-1式引信 该引信由引信体、扩爆药、2个铅拉火管、2个延期雷管、拉火绳、拉火环、上螺盖、下螺盖等组成。引信体由塑料制成,两端用塑料螺盖封闭。该引信与1959年式/1959-2式爆破筒、1968年式爆破筒的连接方式各不相同。引信的下螺盖上设有外螺纹,用于与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连接;引信体外侧壁上有两个金属销钉,用于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接。该引信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按时要先旋掉下螺盖,然后将引信推入1968年式爆破筒尾端,再用销钉固定,即可将引信固定在爆破简中。上螺盖内有塑料拉火环,环上固定有拉火绳。当拉出拉火绳时,铅拉火管发火,点燃延期雷管,延时6~7秒后雷管爆炸,引爆扩爆药。
68-2式引信 68-1式引信采用延期雷管,而68-2式引信采用导火索延期结构,除此之外,两者的结构及发火原理基本相同。
70式喷火引信 该喷火引信由引信体、扩爆药、喷火发火装置和起爆装置等组成。其圆锥体后部设有10个喷火孔,用塑料薄膜封闭。引信下端设有螺盖或连接套。该引信与不同的爆破筒连接方式同样不同。其外螺纹用于与1959年式及1959-2式爆破筒连接;外侧壁上设有两个金属销钉,用于与1968年式爆破筒连接(连接前要去掉螺盖或连接套)。引信体侧壁设有拉火孔,用一橡皮塞封口,通过橡皮塞外侧的布条可方便地拉出该橡皮塞。橡皮塞内侧连接有拉火绳,当拉出拉火绳时,喷火拉火管、起爆拉火管被同时拉火。喷火拉火管点燃管内的导火索,经1~2秒使引燃药发火,而后引燃喷火药喷火,以防止爆破筒被敌人从碉堡的射击孔中反推出来;起爆拉火管点燃黑火药,引燃导火索经5~7秒后雷管爆炸,引爆扩爆药,扩爆药引爆爆破筒内的炸药。
(待续)
编辑/曾振宇
敬请关注
本文下篇将介绍我国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使用爆破筒的惊人壮举,并展示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我国研制的新式爆破筒--GBP112型柔性爆破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