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风暴”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7-14 14:10
  俄罗斯战争大片《风暴之门》是继《九连》之后的又一力作。该片根据第二次车臣战争中,90名俄罗斯空降兵和特种兵与3000余名车臣非法式装分子激战的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主要描写了俄军空降兵上尉多洛宁带领的加强连为阻截车臣非法式装分子通过峡谷,而与之血战,在俄士兵大部伤亡的情况下,上尉让士兵撤离后独自坚守阵地,最后关头要求向高地开炮,最终以血与火的“风暴”席卷了整个高地。该影片场面宏大,战斗场面制作相当精细专业。本文就从武器装备与战术运用这两个角度来品评该片--

  武器装备:轻武器的使用

  《风暴之门》与《九连》的不同之处之一在于,虽然前者中重型武器装备运用较多,不过相比之下交战双方仍以重型远程火力支援下的轻武器为主。

  《风暴之门》影片中的俄军与车臣非法武装使用的武器基本上是苏式系统,包括迫击炮、地雷、高射炮、狙击步枪、突击步枪、机枪以及火箭筒等等。

  片中车臣非法武装除了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外,武器装备方面也占优势,主要在于其拥有多门82mm迫击炮。这些迫击炮在整个进攻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火力支援,给俄军造成的伤亡远大于其他武器,对俄军的压制作用非常明显。反观俄军方面,其装备了质量、体积更大的23mm高射炮。高射炮对地面作战只能直接瞄准平射近距离目标,对远距离和遮蔽物后面的目标却无能为力,也不能压制山坡下隐蔽处的敌迫击炮,因此说俄军未携带适合山地作战的迫击炮是其一个重大失误。

  俄军处于防御地位,而地雷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武器。片中俄军根本谈不上有效设置雷场以进行火力掩护。

  俄军和非法武装的狙击手都选择了高处作为狙击位置(俄军狙击手在一处城堡遗址上,非法武装分子则在树上),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不过,片中非法武装狙击手在选择射杀俄军目标时,显然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选择了2名正在摆POSE照相的俄军下手,这显然是2名普通士兵,因为军官在战斗前夕,尤其是在部属面前是不会如此放松的。结果打死2名士兵后引起了俄军警觉,此后再无机会下手。

  俄特种兵在抓捕非法武装头目时也使用了狙击步枪,不过使用的不是SVD狙击步枪,而是VSS微声狙击步枪。俄特种兵在接近非法武装藏匿的屋子后,首先发现两名哨兵,其用VSS微声狙击步枪干净利落地将其射杀。而轻微的射击声使屋内的非法武装根本没有发觉,直到俄特种兵将手榴弹投入屋内,非法武装才知道遭到袭击,但此时已经做不出有效的反击了。随后,俄特种兵立即从四面向屋内攻击将非法武装歼灭,并俘获了受伤的非法武装头目。这次行动的成功大半应归功于微声狙击步枪的优异表现。

  影片中双方在反狙击作战中都使用了大威力武器,而没有采取以狙击反狙击的方式。俄军以突击步枪发射曳光弹指示目标,然后用高射炮消灭了敌狙击手。非法武装干脆用火箭筒将俄狙击阵地连同狙击手一起炸掉。不过在俄军的反狙击作战中,有一点笔者比较迷惑:在非法武装狙击手中计暴露后,首先发现目标的持SVD狙击步枪的俄狙击手没有对其射击,而是由其他人用突击步枪以曳光弹引导高射炮射击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目标不在狙击步枪的射程之内吧。在车臣战争中,确实出现过俄狙击步枪射程不及非法武装的情况,原因是后者使用了西方暗中提供的先进狙击步枪。看来,也只能用突击步枪发射曳光弹指示概略方位后用高射炮进行面积覆盖来解释了。

  俄军装备的高射炮除打掉了对方狙击手外,在对付非法武装进攻时也大显神威。俄军多洛宁上尉阵地上的ZU-23-2型23mm双管高射炮的密集炮火,将非法武装打得血肉横飞,死伤遍地。该高射炮射速高,威力大。非法武装没有飞机,俄军高射炮都用来打击地面目标,对防护力差的有生力量的杀伤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双方交战时都使用了各种型号的RPG系列火箭筒,大多是像RPG-26等型号的一次性火箭筒,而大名鼎鼎的RPG-7在影片中出现很少。俄军火箭筒主要用来打击非法武装的人员,而非法武装使用火箭筒攻击的目标更为广泛,俄军伞兵战斗车、高射炮、防御工事和人员都包括其中,几乎成为“万能武器”。非法武装甚至将火箭筒排成一排,以增加火力密度,提高杀伤力。不过非法武装用火箭筒射击位于石壁上的俄军战斗警戒阵地时,射击仰角太大,很有可能被从地面反弹的后喷火焰烧伤,因为火箭筒射击时要求筒后2m内不能有障碍物,否则可能会反弹火焰。而俄警戒阵地上的士兵在发射火箭筒时,正好利用石壁的坡度,使火焰顺石壁喷出而不会殃及自身。

  非法武装在反直升机作战中,没有像《黑鹰坠落》中那样使用火箭筒,主要使用地面步、机枪火力和单兵防空导弹。俄军米-24直升机底部装甲可抗23mm高射炮弹打击,防护力很强。非法武装的步、机枪火力对米-24几乎毫无作用,反而招致重大伤亡,还不如找地方隐蔽更好。非法武装使用单兵防空导弹攻击俄军直升机时,在山顶发射时击落了一架米-24直升机。在山顶射击视野开阔,距目标更近,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

  俄军机枪手科梁从一支被弃的“古董”枪上拆卸了一具光学瞄准镜,将其安装在自己的PKM通用机枪上,在掩护伤员撤退使用该枪射击时效果非常好。一挺机枪就堵住了非法武装的去路,对剩余的单个目标射击非常准确,使本来用于连续射击起火力压制作用的通用机枪,有了些狙击步枪的味道。从这一点上就能理解俄军为何在大口径机枪上配置光学瞄准镜了。

  战术运用:教训多于经验

  《风暴之门》中双方的战术运用都是教训多于经验--这也是战争影片的通病之一--导演不可能按照军教片的标准来拍电影。从总体上来看,俄军的战术运用水平要高于车臣非法武装。

  俄军方面

  就作战准备方面来看,俄军的目的虽然是阻止车臣非法武装通过峡谷,已经预期到会有激烈战斗,但是其作战准备却不充分。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俄军仅投入一个空降兵连加上一个特种兵分队作战,明显兵力过少,与上千名非法武装相比在力量上一开始就处于绝对劣势。加之,没有制定如何增援计划,等到对方大兵压境阵地告急之时,才组织部队赶去增援,这不能不说是个重大失策。

  多洛宁上尉将阵地选择在夹道路而立的两处小高地上,由空降连和特种兵分队分别防守,另外由帕科拉多夫上尉带一个班左右的兵力隐蔽于两个高地后方的一个小丘陵上,起掩护作用。三处阵地呈倒三角形,可以互相支援,战术应用上应该说是非常正确的。俄伞兵战斗车除了在阵地上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外,都用作预备队性质的机动力量,但遗憾的是没有指定步兵预备队与之配合作战。

  俄军阵地上的工事构筑过于简陋,而且他们所挖的卧射掩体也没有用交通壕连接起来,以至于士兵们在对方火力下只能在阵地上靠爬行来活动。但就是这样的工事也不是人人都有,很多士兵只能利用山顶城堡遗址的残破围墙作为掩体,甚至有的士兵直接蹲在地上战斗。简陋的工事给对方迫击炮发挥威力提供了条件,造成了俄军的重大伤亡。此外,阵地上作为固定火力点的伞兵战车和高射炮也都没有构筑掩体,直接停放在地面上进行射击,使得其生存能力大打折扣,在对方迫击炮和火箭筒的攻击下,很快都被击毁。

  俄军阵地上的弹药存放也有问题,一般应在战壕侧壁上挖避弹洞存放弹药,而片中俄军弹药直接堆放在山顶围墙内,又无顶盖防护,一旦被击中,所有武器就得全部“断粮”,所幸这种情况在影片中没有发生。

  不过,俄军的战术也有亮点,其中之一即是被称为“2个人的小窝”--这是由2人小组据守的位于石壁上的战斗警戒阵地。该阵地正好卡住峡谷出口,是主阵地伸出的“触角”,距主阵地有一段距离,可以给主阵地以充足的准备时间,并能及时得到主阵地的救援。阵地上配备了1挺PKM通用机枪和1支加挂榴弹发射器的AKS74突击步枪。非法武装分子到达后,首先被遥控雷杀伤,继而受到猛烈扫射,死伤十分惨重。非法武装的火力由于是大仰角射击,效果大打折扣,对俄军威胁不大,加之在河滩上找不到良好的隐蔽位置,因而处于十分被动的处境。俄军2人小组完成任务后,在前出的伞兵战车接应下,成功撤走,达成了杀伤并迟滞敌人的目的。

  片中,俄军的2名特种兵严密伪装后潜伏在小溪旁边,等非法武装分子沿小溪通过后即处于敌后方,而成为敌后观察所兼“倒打火力点”(倒打火力点是指从进攻之敌后方进行射击的火力点,其火力与主阵地从正面交叉)。俄军2名特种兵配备了1挺PKM通用机枪和1支VSS微声狙击步枪。他们向己军报告了对方动向,而且在对方押俄军战俘趟雷时趁雷响混乱之际,从后方开火狠打了对方。非法武装分子在慌乱中只稍微反击了一下就撤退了。

  随后,在俄特种兵阵地遭到猛攻而后撤时,负责掩护的帕科拉多夫上尉在电台出故障的情况下,率领掩护分队主动向敌侧翼攻击,以全部阵亡的代价掩护特种兵撤出阵地。帕科拉多夫上尉用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不过,这种反击方式值得商榷。帕科拉多夫上尉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掩护友军撤退的主动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率领部队全体出动反击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掩护主阵地侧后的职责,而且反击时队形密集,沿着山脊冲击目标,受到前方和来自原阵地前方的火力协同攻击,很快就全员阵亡。特种兵阵地丢了,帕科拉多夫上尉空降兵的掩护阵地也丢了,三处阵地已去其二,俄军只得全部收缩到多洛宁上尉的空降兵主阵地上进行最后防守。

  冷静思考,当时帕科拉多夫上尉的正确选择应该是,抽出l、2个战斗小组(也就是3~6人)从侧翼牵制一下追击特种兵的敌人,掩护特种兵撤走后即返回空降兵阵地,这样可以保住自己的阵地,不至于使主阵地处于独木难支的境地。

  影片中,俄军装甲预备队(由2辆BMD-1和1辆BMD-2伞兵战车组成)的两次反击行动一胜一负,根本原因在于战术运用方式的不同。第一次出击是接应战斗警戒阵地上的2人小组,伞兵战车在距敌较远处停下后以车载火力向敌射击,车上步兵也下车展开火力压制。在对方尚未完全反应过来时,警戒小组已上车高速后撤。

  第二次反击,装甲预备队全部出动,3辆伞兵战车冲入敌群,枪炮齐鸣,虽然给敌方造成了相当的伤亡,但很快被对方反击火力全部击毁。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距敌过近,甚至冲入敌群,使敌近战反坦克火力发挥了威力,俄军的一辆伞兵战车就是被对方手榴弹炸断了履带。除此之外,没有步兵在车下掩护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装甲预备队在步兵配合下与敌保持一定距离,快打快撤,如此反复,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车臣非法武装方面

  与影片《九连》中的阿富汗游击队相比,车臣非法武装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在技战术上都要强得多,尤其是战术方面表现更为突出,但同时也存在着颇多失误。

  影片中,非法武装的整个进攻部署是相当严密的。进攻时能做到火力支援与兵力突击紧密结合,攻击力相当强。在主力攻击俄军阵地时,还布置了打援部署。主要手段是以妇孺阻拦俄军增援部队--这种手段很不人道,之后又采取炸垮山崖堵塞公路的办法阻止俄军前进。

  非法武装的进攻战斗队形也比较合理,远比《九连》中阿富汗游击队的“压路机式”队形高明。非法武装拉大人员间隔,采取猫腰跃进、交替掩护的方式攻击,有效利用地形和己方火力压制效果,给俄军阵地造成很大压力。但其在攻击中只有迫击炮的曲射火力进行支援,没有在战斗队形内安排直射火力(如通用机枪)进行掩护,这是攻击中的重要失误。迫击炮不可能精确压制俄军单个火力点,只能进行面覆盖射击,这也是曲射火力的特点决定的,而机枪等直射火力则可以对单个火力点进行精确压制,可以大大减少攻击部队的伤亡。

  另外在进攻时,非法武装的攻击重点不够明确,有明显的试探倾向。其第一次攻击指向多洛宁上尉据守的空降兵主阵地,碰了钉子后转向特种兵阵地才达成突破。而战术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打较弱的特种兵阵地或帕科拉多夫上尉的掩护阵地,以火力压制多洛宁上尉的空降兵主阵地。攻占两处较弱的阵地后再集中力量攻击主阵地。

  非法武装分子在与外出侦察的俄特种兵小分队遭遇将其全歼后,聚在一起大呼口号,还将俄军伤员杀害,并通过无线电告知俄军--这种做法愚蠢透顶,在通讯、定位系统发达的今天等于告诉俄军“你们可以开始无所顾忌地进行火炮射击了”!于是非法武装分子在俄炮火下顷刻间尸横遍地。在这一点上,正确的做法应是遭遇战结束后,立即离开这一区域,以避开对方火力报复。此外,非法武装分子屠杀俄军伤员意在打击俄军抵抗意志,却适得其反,只能使对方更加坚定抵抗到死的决心。影片中俄军死战到底,并将企图消极避战甚至投降的2名己方士兵射杀即是一个明证。

  影片非常突出地表现了非法武装分子充分利用自身在当地的民众基础,使得其耳目众多,掌握了相当大的主动权。其在俄军直升机机场的间谍随时报告俄军直升机动向,当俄直升机到达上空时,非法武装主力已隐蔽于丛林中,使俄军误认为其人员部署只不到百人而已,因此放松了戒备。非法武装分子因此成功逼近俄军,从而使手中的轻武器发挥了作用。直到俄方抓获该间谍后非法武装才失去情报来源,并在俄方假情报的误导下暴露了主力,从而遭到俄军武装直升机攻击。

  所有同强大力量长期坚持对抗的弱者一方,都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作为支撑,否则是不可能长久坚持的。这在该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村子中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家中却都晒着青壮年男子的衣服,这就说明村民和非法武装分子是有联系的。因此,反恐作战必须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并用,使恐怖势力失去民众基础,才能获得全胜。

  与《九连》相比,《风暴之门》应该说触及到了战争更深的层次,从军事角度看其也更为专业。不过两部影片都可以看作是俄罗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编辑 郑双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