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智慧助老形式与效果研究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助老,智慧医疗,信息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5-26 16:50
无锡市智慧助老形式与效果研究
文/孙未名 江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江苏省倡导创新智慧助老服务,健全老年社会信息无障碍建设,助推老年人破解“数字鸿沟”。伴随互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养老业得到深度应用,极大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但老年人就医、办事、旅行、购物、文娱等日常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基于无锡市数字城市建设,分析无锡市智慧助老模式和效果,探讨“互联网+”助老服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助老产业发展,打造居家助老、社区助老、政府机构助老三位一体的智慧助老体系,完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形成信息资源共享互通、责权利关系明确、产业和服务无缝衔接的智慧助老服务体系,持续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
关键词:“互联网+”助老服务;智慧助老;智慧医疗;信息技术
引言
为切实解决在智能技术应用时老年人遇到的困难,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全国老龄办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1],提出“使用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用得上、愿意用、用得好智能技术,充分保障在全社会智能化飞速发展过程中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实现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无锡市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精心打造新型智慧助老服务体系,对现代智慧助老相关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智慧助老是指老年人借助智能设备,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理环境制约,在熟悉的环境里享受优质老年生活,是区别于传统养老体系的全智能化老年系统[2]。在国内智慧助老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无线网络、智能传感设备[3],实现供需资源的互联互通,为老人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助老服务,将居家助老与智慧助老有机结合,引领居家助老新方向[4]。智慧助老系统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养老难题拓宽了视野,是有效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新路径。
1. 智慧助老的内涵与理论发展
1.1 智慧助老的内涵
智慧助老实现养老服务智能化、交互化、即时化、便捷化、人文化、全时段化[5]。充分发挥老年大学、社会培训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志愿组织、社区服务人员的作用,帮助老年人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互助帮扶培训、学习体验、应用尝试等,使老年人感受信息科技的好处,主动融入数字社会[6]。帮助老年人乐享智慧生活、心享亲情陪护、安享健康晚年,助力老年人顺利跨越数字鸿沟。
1.2 智慧助老和智慧养老的关系
智慧养老包括智慧助老、智慧孝老、智慧用老三大领域。智慧养老除助老外,还具有用老、孝老的含义,即用好老年的经验和智慧[7]。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智慧助老是养老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智慧孝老是陪伴老人,给老年人带来精神慰藉和情感归属,满足了老年人被尊重的社会需要。智慧用老体现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顶层自我实现需要。三者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建立起完整的智慧养老体系。如图1所示。
1.2.1 智慧助老
智慧助老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帮助老年人。通过植入智能化、人性化设计模块,对老旧社区传统居家养老的居住环境进行更新[8]。智慧助老的核心任务是推动老龄社会数字适老化改造,助力老年人更新观念,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信息社会[9]。
1.2.2 智慧用老
智慧用老是智慧养老的价值扩展。老年人对于自身所从事行业的业务知识技术熟练,经验丰富。充分利用好老人的经验和智慧,发挥老年人的余热,实现其自我价值,能使老年人获得更高的精神寄托,使生活变得充实,有利于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1.2.3 智慧孝老
智慧孝老是智慧养老的高级需求。智慧孝老的核心是供养、照料、陪伴、孝顺、孝敬老人,这是中国人对孝道最普遍的理解,智慧孝老是传统孝老的升级,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1.3 互联网智慧助老模式
互联网智慧助老打造“高效+精准+安全+健康+便捷”助老服务体系,旨在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健康与安全保障。将“1”个线上助老平台、“1”个AI智能设备、“1”个线下APP终端等智慧元素整合起来,通过人际驱动个性化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智能化服务,智慧助老模式如图2所示。
1.3.1 线上助老平台系统
线上助老平台是智慧助老的“大脑”,通过融合互联网与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广泛适用于政府监管部门、养老服务机构的智慧养老管理,对已接入平台的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测、健康管理与个性化服务。
1.3.2 AI智能设备
AI智能助老设备包括三大类:一是公益性智能助老设备,由政府投资主导建设的大型医养康养系统装备;二是由企业研制生产的个人可穿戴智能设备,如智能手环、心电监测、居家环境监测类等;三是智能护理设备,如新型护理智能机器人系统通过自学完成推、拉、揉、捏等按摩动作,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按摩护理等。
1.3.3 线下APP终端
智慧助老系统通过线下APP终端,为居家老人、养老机构等提供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提供订单式、个性化服务,服务人员从APP终端接收机构的工作安排,了解服务内容,方便服务人员对老人进行跟踪服务。
2. 无锡市智慧助老的形式与效果
无锡市构建多层次智慧助老服务体系,将多元智慧养老服务导入智慧助老平台,提供“一键式”便捷搜索服务。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运营为支撑,纵向承接政府行政部门的政令,横向联结养老院、卫生服务机构等,整合智慧养老资源嵌入万千家庭中,实现传统养老和智慧养老的协调融合。
2.1 无锡智能助老形式
无锡市“11311”智慧养老工程,是国内率先落地的智慧助老平台,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数据库、云服务平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建成机构、社区、居家三大养老服务应用系统,提供一系列助老服务,主要包括智慧助老监管系统、医养融合智慧助老、“灵锡”智慧助老APP。
2.1.1 智慧助老监管系统
无锡市智慧助老监管系统采用多层次监管形式,监管部门对智慧养老机构和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为政府部门制定补贴政策提供客观依据。该监管系统提供运营方针指导、合规性监管、网络数据安全监管、政府补贴监管、服务质量监管等服务。
2.1.2 医养融合智慧助老
整合各级医疗及养老服务资源,打造医养融合系统,实现老人健康信息同步、移动医生护士工作站、健康指导、双向转诊、在线挂号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签约服务,提供签约家庭医生等。康复系统基于医疗信息系统,对人员、医嘱、康复师执行康复等方面的信息及业务实现资源整合,制定康复计划及执行、康复效果评估等。
2.1.3 “灵锡”智慧助老APP
“灵锡”APP整合城市服务资源,打造数据智能闭环,包含无忧办事、全城预约、畅享出行、互助社区、城事生活、民生资讯、民生服务和生活小书、生态小程序技术服务,老年人足不出户,可办理各种政府事项、咨询、缴费、医疗预约等服务。
2.2 无锡智慧助老的效果
无锡市属企业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智慧养老十大品牌”[10-11],政企多方努力让130多万无锡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2.2.1 无锡智慧适老化改造效果
无锡市推进普惠兜底助老服务与医养结合助老,引导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利用烟雾探测器、燃气泄漏检测设备进行消防安全改造,安装智能呼叫器、防跌倒探测器,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和安全需求,政府补贴家庭照护床位改造,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万户,家庭护理型床位达70%,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助餐助洁、上门照护等助老服务。
2.2.2 无锡智慧医疗的效果
智慧医疗助老是无锡智慧助老的重要篇章。医疗信息不连通,是老年人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无锡智慧医疗远程PACS系统上线后,在社区医院就医的患者,到上级大医院就诊时,影像科医生随时可调阅医联网单位的影像学报告,患者不需要重复进行同样的检查。除了“向下”连通,还有“向上”连通功能,例如,与上海华山医院影像科等建立影像会诊平台,提供疑难病例的专家诊断等。
2.2.3 无锡社区医疗健康档案
无锡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共享平台已注册居民727余万,建立健康档案650余万份,动态储存住院电子病历300余万份,门诊电子病历3000余万份[12]。该系统已经覆盖梁溪区、新吴区和惠山区的8个街道9个社区约100万居民,为3000名慢性病老人提供重点健康监测服务,参加检测的3000位老人的高血压、糖尿病有效控制率分别从52%和43%,提升至65%和51%[13]。
3. 智慧助老的问题和对策
无锡市在发展智慧助老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各类助老服务平台缺少有效整合,高层次人才短缺,护工培养管理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效监管,老年人的福利政策受限于户籍信息不畅通,以及宣传效果欠佳。针对智慧助老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对策。
3.1 制定医养助老平台标准
一方面,在医养康复中心医疗软硬件建设上,建议达到“二乙”医院医疗水平,制定相应的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明确床位数量,招聘专业医护人员,设立全科医疗科、医学影像科、中医科、肿瘤科、内科、康复科等老年病科室,满足老年人常规病种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建设统一规范,对达到标准的医养康复机构,开放医疗保险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医疗救治、护理服务、心理疏导、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医疗养老网络,真正提升医养助老服务的精准度。
3.2 完善智慧助老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智慧助老产业集合了信息、硬件、医疗、服务、金融、教育等多个领域,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建议从三方面应对,首先,智慧助老理念培养应从小开始,将智慧助老、智慧医疗、健康教育等编入中、小学课本,从小培养健康和智慧养老的科学理念。其次,在高等院校设置智慧助老专业,培养智慧助老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在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医康养护专业人员的培训。最后,在老年大学、社区养老机构等举办针对老年人的智慧助老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3.3 完善护工培养和管理机制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西方发达国家研究认为,对失能失智老人按照护理人员最低3比1配置计算,专业护理员需求量将达到1500万。2020年我国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缺口超千万[14]。建议从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专业护理人才培训途径,政府培训和商业化培训模式共存。通过将临时工变成专业技术人员,推动养老护理行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智能护理机器人行业发展,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至医院、养老院、家庭护理等众多应用领域。
结语
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将智慧助老、智慧用老、智慧孝老三大服务功能高效融合,需要满足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动态亲民,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生活照料、活动安排、信息推送,让客户体验更多的精神关爱和个性化康养服务。实现智慧助老软硬件同步协调的闭环解决方案,是未来智慧助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智慧助老服务,信息技术是基础、医疗服务是保障、康复护理是支撑,完善健康居家助老的理念,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康复能力,实现对老人高效的照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才是其根本。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智慧助老的实践和思考,希望能为智慧助老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老龄健康司.全国老龄办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的通知[EB/OL].(2020-12-01)[2024-03-11].http://www.nhc.gov.cn/lljks/pqt/202012/3e8b6ac9653f4d2193ba09cba8ea8116.shtml.
[2]孙莹.北京市智慧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
[3]钟仁耀,王怀月.城市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理论探索,2023(3):90-97.
[4]纪春艳.居家智慧养老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东岳论丛,2022,43(7):182-190.
[5]崔开昌,刘纯燕.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8):2037-2044.
[6]左美云,张承蒙.数智化时代的智慧养老:概念、发展及前瞻——对智慧养老探索者左美云教授的访谈[J].智能社会研究,2023,2(2):203-216.
[7]左美云.老年友好型社会导向的智慧技术适老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32-39.
[8]李成涛,郑凯,高婷,等.基于智能化的适老化公寓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23,53(S2):85-88.
[9]卢婷,成志刚.以人为中心:智慧养老的价值遵循[J].老龄科学研究,2023,11(7):44-55.
[10]搜狐网.2019中国国际养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EB/OL].(2019-04-02)[2024-03-11].https://www.sohu.com/a/305498825_120059213.
[11]蒋融.2020中国养老十大品牌,您熟悉的品牌上榜了吗?[EB/OL].(2023-01-12)[2024-03-20].http://life.china.com.cn/kyzg/ylpp/detail2_2023_01/06/3778992.html.
[12]无锡日报.以人为中心,“智慧医疗”建设加速[EB/OL].(2020-12-09)[2024-03-11].https://www.wuxi.gov.cn/doc/2020/12/09/3133990.shtml.
[13]中国金融信息网.无锡市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推动区域医疗服务增效[EB/OL].(2017-09-13)[2024-03-11].https://www.cnfin.com/news-xh08/a/20170913/1726064.shtml.
[14]秦子惠.养老护理员缺口超1000万,护理机器人距离规模化应用还有多远?[EB/OL].(2022-05-30)[2024-03-11].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8335198.
作者简介:孙未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养老与社会保障。
基金项目:2022年度无锡老龄委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无锡市智慧助老形式与效果研究(编号:22WXLNY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