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池催生“续航狂魔”
其实在好几年前,也出现了不少以大电池为卖点的机型,电池容量超过5000mAh 的手机就敢叫自己“续航王”,只是受限于电池技术,很难摆脱厚重的机身,厚度基本都在9mm 以上,一般只有特别强调续航的中低端机使用。
从去年年中开始,手机电池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尤其是硅碳负极材料的广泛应用,推动国产手机厂商在电池容量与机身厚度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如今手机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新电池技术,比如小米的金沙江电池、一加的冰川电池、vivo 的蓝海电池、荣耀的青海湖电池……
举个例子,真我Neo7 配备的7000mAh 泰坦电池,官方宣称可实现8.5 小时《王者荣耀》满帧运行,21.3 小时连续播放网络视频,22.3 小时连续导航,14 小时连续视频通话……满足3 天正常使用。
而它的厚度,也是做到了8.56mm,重量也只有213g。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这个尺寸和厚度,与主流手机差异很小,比前代真我GT Neo6(8.65mm)甚至还要薄一些。但是电池容量却从5500mAh 的“超大电池”,升级到了7000mAh。
其中最大的原因也正是硅碳负极电池在手机行业的广泛运用,说简单点就是,新一代电池拥有更大的能量密度,再加上手机厂商对于内部空间的重新设计,在尽可能限制空间的前提下,带来了更大的电池容量。
除了真我Neo7,市面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电池机型,比如6550mAh 的REDMI Turbo 4,也是做到了8.06mm 厚/203.5g 重, 还有6150mAh 的iQOO 13(7.99mm/207g)、6600mAh 的荣耀X60 Pro(7.89mm/188g)、6500mAh 的vivo Y300 Pro(厚约7.7mm/ 重约194g),以及追求极致性能释放,不太看重轻薄的红魔10 Pro,电池容量也是超过了7000mAh。
类似的还有真我Neo7 SE,早在发布前就打出了“耐玩战神”的口号,即将发布的REDMI Turbo 4 Pro 电池容量更是惊人,预计会达到7410mAh……
这些机型的目标用户也很明确:游戏党、户外工作者、出差党。对他们来说,续航就是刚需,一天一充是底线,两天甚至三天一充才是理想状态。大电池带来的安全感,是轻薄机型无法比拟的。
颜值即正义,手感即真理
虽然硅碳负极技术的普及让大电池手机变得更轻薄,但和极致轻薄机型相比,手感还是差了一截。所以,有不少追求品质的品牌,也一直在控制电池容量和机身厚度的平衡,典型的代表就是苹果。
当家的iPhone 16 系列,就将厚度控制在了7.8mm,大尺寸的iPhone 16 Plus 也只有199g,只是它们的电池容量大约为3600mAh 和4000mAh。即使是最大号的iPhone 16 ProMax,也只有4676mAh,完全比不过安卓阵营。
只是iOS 的电源管理做得不错,系统对于App 的推送机制也有严格的管理,所以续航并不会成为大问题,这也是它敢于使用“小电池”的原因。
另外,苹果还很有可能在今年9 月份的iPhone 17 系列中,推出一款后缀为Slim 或者Air 的机型,主打的就是一个极致轻薄。受限于机身厚度,再加上苹果的一贯风格,电池容量一定不会太大。
不仅是苹果,三星也在上个月的发布会上,展示出了GalaxyS25 Edge 的真机,虽然没有公布具体信息,从现场报道来看应该会控制在6mm 左右,电池应该也不会超过5000mAh,预计今年4 月就会正式发布了。
在国产品牌里,同样也有看重手感,不追求电池容量大数字的机型。比如vivo S20, 7.19mm 的厚度,186g 的重量,手感非常舒适,而它的电池也是做到了6500mAh,几乎不会有续航焦虑。
只是为了保证轻薄,就必须有所割舍,这款手机的性能和后置拍摄能力比同价位其他机型要略逊一筹,但是这本就是一款主打自拍的机型,前置柔光灯和美颜算法也是友商没有的配置,再加上它的机身颜值颇高,同样是一款优势突出的机型。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家的“mini”系列机型也开始逐渐重启, 比如好评颇多的vivo X200 Pro mini,就用6.31 英寸的小尺寸机身保证了很好的握持手感,电池容量也做到了5700mAh,日常使用完全够用。有消息显示,OPPO Find X8mini、一加13 mini 等小尺寸机型也是在路上了, 对于追求轻薄手感的用户来说,还是有很多选择的。
选择没有对错,只有适合
显然,这场“续航”与“轻薄”的Battl e 还会继续延续下去,而且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解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打游戏、刷视频、看直播,手机电量低于50% 就开始焦虑,那大电池机型绝对是你的首选。
如果你是一个颜值党,对手机的手感和设计有极高要求,平时使用场景以社交、拍照为主,那轻薄机型更能满足你的需求。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续航与轻薄兼得的机型。比如,硅碳负极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可能会让大电池手机的厚度进一步降低;而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则有可能彻底改变手机电池的形态,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薄的设计。
但在此之前,续航与轻薄的取舍依然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命题。厂商依旧会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推出差异化的产品;而消费者则需要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