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国际化,人才培养,趋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13
文| 杨毅欣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化人才将在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国际事务治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面向未来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全球视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情感能力。
拓展全球视野。学校需要通过设置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际化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差异,增强国际理解力,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观点的宽容与智慧的谦逊。同时,搭建跨文化交流项目和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趋势和挑战。
培养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因此,未来教育的关键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开设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搭建原创性科研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让他们学会整合信息,形成有充分证据与逻辑支持的独立判断,这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塑造跨学科思维。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技术创新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应用,因此,跨学科思维将是未来人才的一项重要特质。项目制学习和跨学科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与跨学科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多样化的学科视角下产生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未来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应局限于掌握和应用知识的“A”型人才,而要转向由内在驱动的、富有激情与远大目标的、勇于探索和敢于尝试的“X”型人才。这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支持创新的学术环境、以研究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学校制定个性化、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方案。
实施博雅教育和全人教育。博雅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数字素养、设计思维、领导力等可迁移的综合能力。全人教育致力于增强学生的内在素养,使其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平衡、成熟的心理状态。未来的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坚韧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情感能力,以应对跨文化适应、快节奏工作、职业转型等多重挑战。
未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趋势之一是通过普惠性的在地国际化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探索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领导者。这一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建优质的教育生态,为全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温州肯恩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美国肯恩大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