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艾滋病强戒人员重塑自爱之心
- 来源:方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艾滋病,重塑,自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5:18
文|方圆记者 苏晨 通讯员 王大千 盛健
“建立自爱之心也同样关键。”潘培闪表示,一个自爱的人,一个认识到自己价值的人,在面对毒品的诱惑时会更有勇气和魄力说“不”
2024年11月,在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方圆》记者到访隶属于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的北京市利康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利康强戒所”)。在寄存手机、皮包等随身物品,通过严格安检后,记者正式进入利康强戒所。
与北京市其他强戒所不同的是,利康强戒所收容的强戒人员中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于艾滋病强戒人员来说,医疗与戒毒同样重要。利康强戒所的民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医疗民警,主要负责医治艾滋病人员的病情,另一种则是戒治民警,主要负责通过教育、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帮助艾滋病强戒人员戒除毒瘾。
来到利康强戒所的主楼前,“爱之家”三个字映入眼帘,红丝带、白十字、红心和橄榄枝将“爱之家”围绕。跟随民警的脚步走进这座“爱之家”,《方圆》记者看到了艾滋病强戒人员的过往,以及他们在走出毒品阴霾过程中的挣扎、困惑。他们大多数人都进行过高危性行为,在他们的“圈子”里,毒品是提高兴奋程度的“灵丹妙药”,共同吸毒则成为一种交友方式。而当艾滋病和毒瘾悄然地降临在他们身上之后,他们才追悔莫及,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成为他们重回人生正轨的关键途径。
一份坦白检举材料
在利康强戒所,民警为艾滋病强戒人员制定了详细的“每日作息表”。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艾滋病强戒人员每天6点30分起床,晚上9点30分上床睡觉。雷打不动的作息除了做早操、上教育矫治课程等常规内容外,还有每天早晚两次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环节。
“利康强戒所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对这些艾滋病患者进行统一管理、治疗。我们遵循医嘱每日为艾滋病强戒人员配发抗病毒药物,并定期组织开展CD4+T免疫细胞检测,为艾滋病强戒人员制订治疗方案。”利康强戒所内一科护士长李悦道。她表示,目前利康强戒所内艾滋病强戒人员100%接受抗病毒治疗,他们血液内艾滋病病毒载量极低,通常不具有传染性。
“坚持服用抗病毒药物,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通过按时服用抗病毒药能将病毒载量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后,患者的传染性就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那么,从医学角度,患者的日常交友、结婚、生子等行为都可以不受影响。”李悦说。
此外,利康强戒所还根据艾滋病强戒人员的身体情况,开设了八段锦、太极拳等康体课程,帮助艾滋病强戒人员强身健体。同时,中医养生理念也被引入戒毒治疗体系中,形成了“预防—治疗—养生—关怀”为主的中医戒治方案。李悦介绍,民警自主研发的中医“穴位按摩利康操”,获得了国家版权认证,为戒毒人员恢复身体机能、缓解不良情绪提供了有效治疗方式。
艾滋病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也是利康强戒所民警关注的重点。利康强戒所教育科二级警长彭玉婷告诉《方圆》记者:“有的强戒人员‘卡’在了一个心结上,走不出来,导致整个人的状态十分低迷,戒毒过程中的表现也很消极,负性情绪也是导致强戒人员反复复吸的重要因素。”因此,倾听艾滋病强戒人员的成长经历,引导他们驱散心中的阴霾就显得十分重要。
易航是2022年初来到利康强戒中心的。虽然饱受艾滋病和毒瘾的双重折磨,但从一些层面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失败者。易航学习成绩优越,毕业于一所211大学,毕业后在公司也表现出色。
然而,在易航来到强戒所不久后,民警就发现了易航身上的一些问题。他精神状态很差,白日里经常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晚上也睡不好,有时还会说梦话。他与其他艾滋病强戒人员相处并不融洽,总是用负面的心态看待别人的举动。有一次,他问一名强戒人员是否要和他一起借书,对方随意摆了一个手势,表示自己“不去”,他就觉得人家在针对他,是在故意“找事”。
彭玉婷表示,在“爱之家”中,对强戒人员开展“艾减爱加”戒治模式训练,其中包括积极情绪扩展、生命认知教育、身体技能恢复和社会情感塑造等方面的戒治项目,她日常负责为艾滋病强戒人员开展一些教育戒治课程,通过积极正向的教育引导,帮助艾滋病强戒人员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积极戒毒,正确面对生活。“在这些课程中,易航应该是感受到了一些正向的引导和作用,比如他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等,同时在学习中,他渐渐地更信任我了。”彭玉婷说,在学习了这些课程三个月的时间后,易航主动找到了她,开始一对一地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对于易航来说,每一次的沟通、谈话正“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他。“在前7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能感到他有话想说,却又说不清楚。”直到第8次心理咨询时,易航向彭玉婷彻底吐露了心声。
易航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有2个姐姐,从小他和奶奶一起生活,父母都在外地务工。他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染上了赌瘾,父母常常因此吵架。“你要好好学习”,是易航印象中父母对他说过的最多的话,而如若考试成绩出现波动,等待易航的就是来自父亲的一顿打。在“好好学习”信念的支撑下,易航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从小的成长环境让易航养成了孤僻、压抑的个性。
上大学后,易航有些“放飞自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因高危性行为而染上了梅毒。而在大二时,他做出了一件让他后悔至今的事情。为了筹钱治疗梅毒,易航以非法的方式赚到了钱,也暂时没有被发现。
起初,易航曾为自己逃脱制裁而短暂地感到幸运,可慢慢地,他发现自己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恐慌之中。他害怕这件事情迟早有一天会暴露,也悔恨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他饱受良心的谴责,却没有胆量去自首。
心中的痛苦无处发泄,易航便开始去酒吧寻欢。也正是在酒吧中,他结识了一些朋友,进入了他们的“圈子”,他沾染上了毒品,也在高危性行为中感染了艾滋病。从此,吸毒成了易航排解抑郁情绪的工具。
听完易航的讲述后,彭玉婷意识到,易航之所以在心理上如此依赖毒品,与他的这个心结密切相关,而也是这个心结,让易航不断内耗,将他困在了过去。
“易航能够选择向我坦白这件事情,就说明他已经打开了心扉,想要从头来过的想法。我也不断鼓励他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学会放下,直面自己的过错。”彭玉婷说。如今,易航已经提交了坦白检举材料,等待接受法律的制裁。
易航曾对彭玉婷说:“未来的任何处罚我都能接受,进监狱服刑好于每天活得胆战心惊。”将此事坦白后,易航的转变非常大,他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周围的强戒人员相处也变得融洽了。
彭玉婷表示,如今的易航不仅在戒毒过程中十分配合,也有了为自己过往的错误承担责任的勇气,同时,他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工作也重建了信心。
脱离原有的吸毒圈子十分重要
在采访中,“圈子”是利康强戒所民警经常提及的词语。在利康强戒所进行戒毒的大部分艾滋病强戒人员都曾有自己的毒友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他们一起吸毒,一起发生高危性行为。而许多人无法脱离毒品的桎梏,也与他们所在的圈子息息相关。
“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拥有良好的学历,或者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并非外界以为的‘失败者’或者‘失意者’,换言之,毒品的价格较高,往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才能长期吸食。”利康强戒所二大队副大队长潘培闪告诉《方圆》记者,“他们并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而是沉溺于不良的交友圈中。不脱离这个圈子,自然也就无法摆脱毒品。”
40多岁的顾兴亮是2024年10月来到利康强戒所的。在亲属和外人眼中,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责任心、热爱生活的人,工作能力也很强。2014年,由于高危性行为,他感染了艾滋病。2017年,顾兴亮与妻子离婚。2019年,顾兴亮到北京工作,在一次约会中,对方带领他吸食了毒品。那天,对方对他说:“使用毒品会让约会更刺激,体验感更强。”初次吸毒后,顾兴亮发现自己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很不好,他深深体会到了吸毒的危害。然而,对方后来又找他约会,并邀请他共同吸毒,顾兴亮没有拒绝。几次过后,顾兴亮就染上了毒瘾。
2020年,顾兴亮第一次因吸毒被处罚,公安机关责令他接受社区戒毒。在接受社区戒毒的3年时间里,顾兴亮表现良好。2024年4月,顾兴亮再次按捺不住心中的悸动,回到了自己的交友圈中,并结识了新的约会对象。“只要回到了不良的圈子中,复吸对他来说只是时间问题了。”潘培闪表示。果然,在约会对象的多次邀请下,顾兴亮再次开始吸食毒品。
“如今,随着各种交友软件的普及和流行,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上结识不良人员,进入不良的社交圈子中,最终沾染毒品、患上艾滋病等疾病,难以脱身。”潘培闪表示。
帮助艾滋病强戒人员主动脱离不良的社交圈子是戒毒的关键,也是防止他们复吸的关键。“例如,我们会帮助强戒人员模拟一些‘高危情境’。比如与过往朋友的聚会上,以及酒吧等娱乐场所,这些都属于强戒人员复吸的‘高危情境’。我们会引导他们删除社交软件中的‘毒友’,并训练其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尽量避免进入这些‘高危情境’中去。”潘培闪说。
顾兴亮给潘培闪留下十分深刻印象的一件事是,“40多岁的人,提起自己吸毒被抓,还是会痛哭流涕,说自己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孩子”。潘培闪表示,事实上,来自亲人的监督、理解和支持对强戒人员回归社会之后不再复吸十分重要。“然而,许多艾滋病强戒人员往往缺少来自亲人的监督和理解,更谈不上支持。有的人没有成家或者已经离异,而父母年纪也比较大了,他们往往独自居住和生活,他们每天做了什么,和什么人交往,亲人往往无从得知。”
这时,帮助艾滋病强戒人员养成自律的习惯,重塑自爱的心理就十分必要。
近年来,利康强戒所采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帮助强戒人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对他们开展行为管理技术学习和规范养成训练,如每天要求他们按时按点起床、吃饭、睡觉。又如有些人喜欢说脏话,我们就会训练他在一定时间内改掉这个毛病。就是在这些细碎的事情中,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更自律、自我管理能力更强的人。这也有利于他们回到社会后,面对毒品的诱惑时,能够管控好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潘培闪说。
“建立自爱之心也同样关键。”潘培闪表示,一个自爱的人,一个认识到自己价值的人,在面对毒品的诱惑时会更有勇气和魄力说“不”。
“以顾兴亮为例,在日常的戒治过程中,我们会帮他建立对自己的信心,比如他曾经在销售行业做得很好,很会赚钱,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戒毒训练的同时,与他共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他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所在。”潘培闪说,“当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事业上,自然对毒品的抵抗力就会更强了。”
让敏感的心灵感受到尊重
2024年6月,30多岁的林建元来到利康强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起初,他对于强制隔离戒毒非常排斥,甚至扬言出去之后要报复社会。
“刚来到强戒所时,每天上课的时候,他也不看书,就坐着发呆。”潘培闪表示,林建元还说过“出去之后我就贩一次毒,赚一笔钱留给孩子,然后我就去死”这类极端话语。“往往说话越极端的人,他的内心是越敏感、不安的。”
“我们主动找他谈话,想要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难。”通过谈话,潘培闪了解到,林建元之所以如此抗拒强制隔离戒毒,是因为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家里的情况。原来,与很多艾滋病强戒人员不同的是,林建元拥有自己的家庭。他和妻子育有2个女儿。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家里的开销全部由他靠着做面点师的薪水承担。然而,他和妻子的感情不好,大女儿还患有抑郁症,休学在家。如今他进了强戒所,就十分担心妻子和女儿们失去经济来源。
“我们联系到了他的家人,向家人诉说了他的担忧。事实上,他的妻子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同时他的父亲也表示会尽力帮助他的妻子和女儿们,并让我们向他转达,安心戒毒,不要有后顾之忧。”潘培闪表示,他将家人的话转达给林建元后,林建元的状态好了不少,也不会像从前一样因情绪激动而说出极端话语了。“他从我们对他的教育和帮助中感受到了尊重和善意,因此他也不会以一种对抗的心态来面对戒毒了,会更配合进行戒治。”
“艾滋病强戒人员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在日常中,民警一个细微的举动,他们可能都会注意到。比如,我们与他们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的时候,他们有的人就会注意到我们和他们坐的椅子是不是相同的,如果民警坐沙发,他们坐板凳。他们心中就会不好受,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彭玉婷如此说道。
因此,利康强戒所的民警在日常工作中,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不刻意地区别对待艾滋病强戒人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是性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正常与艾滋病强戒人员沟通、交流是不会被传染的,不必刻意保持距离。‘平等 关爱 精医 扶正’是‘爱之家’的理念,我们以平等、尊重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这也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积极戒毒。”彭玉婷告诉《方圆》记者。
“同样地,我觉得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无须‘谈艾色变’,应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艾滋病,了解它的传播途径,无须过度恐艾。”彭玉婷说。
“一定要注意洁身自好,不要发生高危性行为,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李悦补充道。(文中强戒人员均为化名)
利康强戒所民警带领艾滋病强戒人员做黑板报。(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艾滋病强戒人员共同捧起象征着希望的红丝带。(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