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意写作的一点思考
- 来源:创作评谭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意,写作,思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6:51
耿 立
一
创意写作这个词是舶来品,其在中国的火热程度,可以用滚烫来形容。这个概念如一个筐,高校用这个,初高中用这个,甚至小学也用这个,好像一提创意写作,就把写作的教与学提高了一个层级,有了高级感。
我是2010年前后接触创意写作的,原本我在高校从事的是基础写作的教学。几十年来,苦恼的是,写作学科的应用性不强,实践环节薄弱,理论和写作两层皮,一直在传统基础写作的主题、题材、结构、表达、语言、文风、修改、文体知识“八大块”里转悠。那时的写作教学主要是鉴赏、欣赏类的教学,而不是从写作过程和写作行为入手。
虽然,刘锡庆先生等一些人根据苏联科瓦廖夫的“双重转化”的文学创作过程论,结合西晋陆机《文赋》里“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的说法,提出了现代写作学里的“双重转化”—“物—意—文”写作过程论,即客观世界的“物”向作者的主观“立意”转化,然后转变成文章,但这个理论的具体操作还是没有落到实处。
我一直想找一个便捷的思维模型,可供训练的写作方法。后来接触到马正平先生吸收传统的“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形成了可操作的“赋形思维”原理。这一套理论,使我从传统的“八大块”教学里跳出。
2004年,我在山东菏泽学院中文系任教时,第一次按这个体系训练学生,我还把这套可操作的模型带到小学生的写作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人发现的文章章法模型,写作者可以按照这个模型,把思绪和材料整合到这个结构里,其实就是现代人说的结构化写作。万事万物皆有结构,就像庖丁解牛,掌握了结构,“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甚至“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掌握了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便会和庖丁对牛的谙熟一样。在创意写作中,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对成规的熟练掌握,也即对规律性的认同。有了好的创意,那就有一个塑形的结构问题。有没有一个结构模式,就如书法的模板一样,记住这个结构,再加入个人风格,就能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
现代人讲究建模,就是在繁杂的事物里,概括寻找出来一种简单明了、可操作的近似“公式化”的模型。这种模型结构,通过找到事物的规律,舍弃枝节琐屑,化繁为简。写作学如也能以建模的方式,帮助人们对写作的内在结构有清晰的了解,那么人们对写作的掌握可以事半功倍。
“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是和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紧密相连的。启功先生在《说八股》中举例,北京导游的那些导游词都有着起承转合的痕迹。《红楼梦》里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这里的格调规矩其实是结构的起承转合,通过学习是可以掌握的。诗文运作的章法结构理论,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但其在诗文写作实践中的运用,早在《论语》时代就已经萌芽并开始运用。
起承转合,按照马正平的赋形思维理论,它就是包含着一个具体的“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的模型。
所谓“赋形思维”,就是作者在文章写作过程中,将要写文章的“立意”(思想、观点、情感,点子)附着于材料、结构、语言上。赋形思维就是将抽象、混沌的意(思想、情感、观点等信息)变成结构化、血脉贯通的材料系统(“主旨结构化”“结构主旨化”的过程)。这是一种表述加工的写作思维。我觉得马正平发现的写作操作的规律,将起承转合具体化、清晰化、可操作化。
托尔斯泰认为,艺术创造是一种精神活动,它能够将那些模糊的情感或思想变成清晰的,为人们所能理解的情感或思想。其实,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塑形。创意是发现的过程,是一系列表现发现的过程。托尔斯泰曾把艺术定义为:“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1]
对托尔斯泰来说,思想和情感本质是一体的,在他看来,情感是比思想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东西。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这里才正是发挥艺术独特功能的地方,是艺术家的着力处。他指出,“艺术作品里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但心灵在受众眼里看不见摸不着,是作者心中所有而读者眼中所无的,因此在创意写作过程中,创意必须发展凝聚为一种可感可触的外在形式,即创意内容的清晰化、可视化。
所谓思维操作模型,就是作者在针对文章写作的时候,时时处处遵循的原则。它是写作塑形思维的基本技术,也是创意写作课中最基本的写作技能,从入圈然后再破圈,进入规矩规范,然后打破规矩规范,走入自由之境。
马正平指出写作的过程中,写作的思维操作模型一直没有变化,都是在进行主题立意、情调、色彩、语词的复制—重复与对比。“重复”和“对比”既可从句子、片段训练操作开始,也可从谋篇布局结构的思维训练开始。
这里的重复与对比,就是我们训练写作的抓手。中国传统文化的儿童启蒙《对韵歌》就是从对对子入手,进行最直接的“重复”与“对比”训练,“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的句式让孩子在朗读中形成一种心理记忆。
这种方法,对我创意写作的教学,起到了一种助推作用。我使用这种方法,来完成创意写作的“成规”训练,特别是结构与句法的训练。
二
创意写作对我教学的启发,在于创意思维训练:头脑风暴与成规训练,再就是过程写作论。
欧美的创意写作的练习,大都是成规训练,如结构的方法和句式。我们来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经典开头:“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这个经典的开头,引爆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转变。在创意写作中,这就是一种典范。在创意写作的教学与训练中,可按照这种经典模式进行有效的练习。
创意写作的精髓还在于创意思维的训练,自由与创意恰恰又是中国写作教学中所匮乏的。但如今创意写作的火爆里,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多,不少创意写作教学不过是传统写作的一种稍加变形。
原先写作学科位置尴尬,在高校里,一直没有名正言顺的“户口”,论文发表、职称评定都受限制。再就是,中文学科一直宣扬“写作是不可教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爱好写作的学生得不到有效指导,写作学科的老师也大量流失。
创意写作进入高校后,这种状况开始改观。200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创始人舒尔茨夫妇到复旦讲学。一年后,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设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MFA。2009年4月,上海大学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葛红兵和许道军在2011年发表《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其中说:“创意写作学科是繁荣当代文学创作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需要,同时是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从‘语言艺术’中析出文学的艺术属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葛红兵还在《创意写作的兴起》一书的序言中有个预判:“我感觉,未来的高校文学教育,应该以‘创造性写作’(我们翻译成‘创意写作’)为主要方向,这是中国文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2]
很多大学纷纷开设创意写作课程,招收创意写作的硕士和博士,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等。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正式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学术型硕士生四十四名、专业型硕士生(创意写作方向)四十名。
在这个学术淡出的时代,创意写作成了中文专业的一根救命稻草和希望。赖声川先生在《赖声川的创意学》里说:创意是人类最向往的一种能力,世界即将从“信息时代”转向所谓“概念时代”,创意也将成为新时代中最重要的工具。
大家看重的是“创意”这个概念。怎样理解与实践这个概念,则是另外一回事。
2024年1月22日,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中文创意写作”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第十一个二级学科。
这对从事创意写作教学的人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十多年来,创意写作学科一直挂靠在中文系的其他学科之下。教学部公布了创意写作成为二级学科后,中文系培养作家就有了正当的名目了。
但是,作家真能培养吗?这也是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中文系能培养作家到什么程度?王安忆曾现身说法:“我个人对创意写作定的标准非常低,作家是要天分的,创意写作不负责培养作家。创意写作是培养孩子从文学中汲取乐趣,让他觉得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可能对他的人生产生一些补养。也许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个读者,那也蛮好的。……另一方面,我觉得写作有一部分可以教。这是天赋之外,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可能写出的不是最好的作品,而是中间层次的作品。比如说类型小说,我觉得就可以教,而且类型小说又恰巧是大众能够享受的文学生活,从这个角度看,创意写作也是有意义的。”[3]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作家是要有天赋的,这一点不是培养的。但创意写作可以教授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曾在美国学过创意写作的作家严歌苓认为:“对于写作的初步认识,许多刚刚入门的写作者仅仅依靠写作的天赋和兴趣创作,没有意识到写作训练和写作技巧的重要。许多有名的大家一开始写作也找不到头绪,余华开始写作是在1980年,1993年余华开始用电脑写作,出版《活着》,在这十年内余华一直在写作。写作中要明确天赋和训练的同等重要性,训练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写作者更加精准地表达。”[4]
从王安忆和严歌苓的这两段话里可以看出,训练和天赋同样重要。写作是可以教的,通过努力和训练,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许多作家也曾谈到这点。白先勇在谈到自己在爱荷华大学写作班的收获时也说道:“在爱荷华作家工作室、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了解到小说叙事观点的重要性。”[5]
创意写作,能让写作者提高技巧,不过同时创意写作的模式化也可能会限制人,这种可批量操作、处处都可设计的写作范式,有可能让作品染上匠气,缺少一种浑朴的创造之气。
三
目前高校老师学历要求一般都是博士,所以一些高校的创意写作教师也有学历的要求,只有对著名作家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创意写作很多老师,讲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创意写作是一门实践性质的课程,是应用性为主,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的。据我观察,目前创意写作走上了理论为主的小道,那些青年老师不少是理论出身,自身的创作是薄弱的,缺乏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的创作经验,对学生还是多以理论传授,而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作品。
还有,高校老师想晋升职称,平时的评价机制也是看重论文与课题,这就使创意写作课程的老师陷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们必须在论文和课题上多发力,而缺乏创作的时间与经验。
真正从事创作的人,在考研大军中,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就像当年陈丹青在清华大学招收研究生时候遇到的尴尬。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有许多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的学生,但他们因为外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
再就是,我们可以从《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给创意写作一些提醒。
“网络文学作者队伍展现了不俗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高学历倾向,根据自己行业的实际经验,写出了更加多元、专业而立体的现实题材作品。例如,阅文集团‘白金’‘大神’作家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超过75%,其中理工科占比超60%,包括教授、技工、律师、法官、军人、医生、编剧、白领等各类职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种类,行业技术含量十分‘硬核’。据统计,网文作家创作角色职业覆盖超过188种,医生、运动员和互联网从业者是网络作家笔下最青睐的三个职业。”[6]
“网络作家队伍的年轻化使梯队更加合理,为现实题材的‘年轻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与2015年相比,2022年现实题材网络作家数量增长4.85倍。这其中,‘90后’占比43.5%,‘80后’占比36.1%,‘70后’占比12.5%。他们将深入行业的一线经历和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故事,塑造了多达188种职业形象,既有医生、老师、警察、律师等常见职业,也有入殓师、竹编艺人、游戏制作人、敦煌壁画修复师等冷门职业。”[7]
通过这两段引文,我们可以知道,那些网络作家“理工科占比超60%,包括教授、技工、律师、法官、军人、医生、编剧、白领等各类职业技术要求较高的种类,行业技术含量十分‘硬核’”,这不能不令创意写作教育反思,这些网络作家的职业都和创意写作无关,很多还不是文科毕业生;而创意写作的学生早早进入专业的训练,只是纸上谈兵,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过早地走入了条条框框。他们没有行业经历,无法写出那些充满烟火气的故事。
网络作家的身份多元化给我们的启示是,经历是宝贵资源,创意写作的培养方向必须解决文本与实际生活联结的问题。否则,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大多只是闭门造车的文青而已。
创意写作传到中国还不到二十年,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目前各高校对此学科的一哄而上,未必是好事。几年后,创意写作的毕业生走出学校,能产出多少作家?能成就多少叫得响的作品?还只能拭目以待,但愿创意写作能在中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注释:
[1][俄]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7—48页。
[2][美]马克·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葛红兵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3]《从香港阅读世界》, 凤凰网,http://culture.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3_07/21/27736150_0.shtml。
[4]严歌苓:《严歌苓畅谈职业写作》,南京青春杂志社公众号,2016年4月26日,https://mp.weixin.qq.com/S/BZFrUt44Kj6PF11dE7_i9Q。
[5]白先勇:《白先勇经典作品》,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wx/xslh/202212/t20221231_5576959.shtml。
[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www.cssn.cn/wx/wx_xlzx/202304/t20230411_5619321.shtml。
(作者单位: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文传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