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中之脑”与湿件计算机

  • 来源:电脑报
  • 关键字:湿件计算机,生物,实验
  • 发布时间:2025-04-12 10:28

  白二娃

  用脑细胞制造生物计算机

  最近,澳大利亚初创公司Cortical Labs 在巴塞罗那的国际技术会议上发布了“全球首款”商用生物计算机CL1。

  CL1 的核心是实验室培养出来的人类神经元集群,这些神经元生长在硅芯片上,可以与系统通过芯片上的电极交流,在展示中CL1 已经能够识别手写数字了。

  据称这款生物计算机的学习速度超过现有任何AI 芯片,不需传统计算机支持就能独立运行,每台售价3.5 万美元。多台CL1 还能组成“脑皮质云”,科学家们现在可以租借,在云端远程操作来做实验。

  这台生物计算机表明,科学家将碳基生物细胞与硅基芯片相结合,已经造出了“缸中之脑”的弱化版“盘中之脑”。

  缸中之脑”进入现实

  “缸中之脑”这个概念来自希拉里·普特南,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他假设一个人的大脑被邪恶科学家切了下来,放进营养液中。大脑的所有神经末梢都连接在计算机上,通过与原来神经信号完全一致的模拟电信号,模拟出一切真实世界的刺激,让大脑认为自己仍然正常生活着,甚至正在阅读这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哲学家问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如何证明我们自己现在并非处于“缸中之脑”的状态?

  作为世界知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催生了《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等诸多经典的作品。在《黑客帝国》中,主角尼奥逐渐意识到自己生活在虚拟世界中,受制于管理员。当他通过药物“觉醒”后,发现所谓的现实世界只不过是另一层虚拟世界。这种循环嵌套的“现实”,最终让人不禁质疑:我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一个世界中?这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脑洞,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现实认知的终极拷问。

  然而,在“缸中之脑”的设定下,除非来自更高维度的存在,也即那些设计计算机程序的“生物”,主动将实验的真相揭示给实验品,并且预先设定好即将发生的事件,才有可能让实验品意识到自己被困在缸中。而个体是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去证实或证伪这一切的。

  而“湿件计算机”正是“缸中之脑”设想走向现实的产物。

  什么是湿件计算机

  湿件计算机(Wetware Computer)是利用活体神经元作为计算元件的有机计算机。“湿件”是融合了生物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混合体,希望创造出“合成生物智能”的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

  湿件计算机的核心是活体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电极阵列与外部硬件相连,形成一个动态的神经网络。除了CL1 这台刚刚发布的生物计算机属于湿件计算机外,最早有由水蛭神经元构造的原型机,它能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

  去年瑞士FinalSpark 公司制造的“Neuroplatform”生物计算平台也是湿件计算机,这个平台用类脑器官作处理器,每个芯片上连接了4 个类脑器官,每个器官用8 个电极连接。

  培养大脑

  CL1 的体积不比鞋盒大多少,大部分是管线、滤泵、温控、培养皿等构成的生命支持系统。能给神经元提供恒温、无菌、营养丰富的最佳环境,保障神经元舒舒服服生活半年以上。

  整个计算机的核心,是一块连着59 个电极的硅基芯片,上面附着实验室培养的数十万个人类神经元,这个数量介于蚂蚁与蟑螂的大脑之间。

  这些神经元不是从大脑中取出来的,而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培育而成的。先让志愿者献几十毫升血,然后将其中的血细胞重新编辑为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能发育成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多能细胞,研究人员再让这些干细胞精确培育成神经元。

  通过专用软件,这些电极能够实时读取和输出电信号。经过多年研究,研究人员已经掌握了神经元对这些信号的好恶。

  如果神经元在学习过程中回答正确就给予鼓励信号,而回答错误就收到惩罚信号。这样,早在2022 年,CL1 的早期实验室版本就学会玩游戏《乒乓》了。它花费的时间是普通人工智能的十分之一,耗费的电力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一台CL1 功耗仅30 瓦。

  生物电脑有什么用

  科学家制造CL1 有什么用呢?研究者认为,碳基生物比硅基芯片更懂生物本身。

  CL1 能够提供更接近真实生命网络的环境,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疾病建模,可以为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或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开辟新途径,可以减少动物实验。

  在人工智能领域,用CL1 组成的“真·神经网络”可以让人工智能以更接近人类的方式学习,摆脱海量代码和大数据集,实现低功耗、低数据量、高效率的学习。

  未来,科学家可能创造出生命+ 技术的共生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