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硬脊膜外血肿所致高位截瘫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位截瘫,肺康复训练,儿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3 14:15
霍星茹 牛慧霞* 刘宁 王萍 扈静 靳丽娜 王红
【摘要】 小儿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临床罕见但预后严重的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偏瘫、失语及肢体麻木等症状。由于该病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中常出现漏诊和误诊,若未能及时干预,极易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现报告1例硬脊膜外血肿所致高位截瘫患儿的诊疗过程,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系统化护理干预,患儿病情获得显著改善。在治疗过程中,护理团队实施了包括呼吸道管理、发热控制、心理支持、中医特色护理及压疮预防等在内的全方位护理方案。经过1个月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儿成功脱离呼吸机,实现下床活动,各器官功能逐步恢复。案例表明,早期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同时也凸显了系统化护理在重症患儿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硬脊膜外血肿;高位截瘫;肺康复训练;儿童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7-558-04
小儿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患儿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偏瘫、失语及肢体麻木等症状[1]。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和误诊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脊髓不可逆性损害。研究表明,硬脊膜外血肿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清除、营养神经治疗及康复治疗[2-3],但国内外关于婴幼儿硬脊膜外血肿所致高位截瘫的案例报道较为罕见。2023年10月26日,医院收治1例因硬脊膜外血肿导致高位截瘫的患儿。该患儿因肢体无力伴颈部歪斜,且血肿较大,曾在外院行颈部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不理想,需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双上肢肌力为0级,双下肢肌力为2-级,自主呼吸节律差,呼吸驱动力弱。因拔管困难行气管切开术,后又因脱离呼吸机困难,遂转至医院进一步治疗。该患儿病情危重且复杂,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及系统化护理,患儿成功脱离呼吸机,能够下床坐轮椅活动,肢体动作明显增多,病情得到显著改善。本案例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此类患儿护理中的效果及护理要点,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儿,男,2岁4个月,于2023年6月16日突发肢体无力伴颈部歪斜,表现为不能竖头、上肢无法抬起、下肢可活动但无法行走,无意识障碍及明显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且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遂于7月1日转入上级医院行颈部硬脊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后因拔管困难行气管切开术。患儿因中枢神经受损合并颈部手术切口反复感染,体温波动在37.0~38.4℃,且因撤机困难,胸部CT提示肺炎并双肺部分不张。为寻求进一步治疗,患儿于2023年10月26日转入河北省中医院,以“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收入科室。患儿起病前1周曾从床上坠落,当时未见明显肢体肿胀及意识障碍、呕吐等症状。父母体健,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时,患儿持续依赖呼吸机辅助呼吸。体格检查显示,患儿神志清楚,反应正常,皮肤欠红润,后颈部可见长约8cm的手术瘢痕。气管切开套管局部敷料清洁干燥,无渗血、渗液。胸廓对称无畸形,无明显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对称,可闻及痰鸣音。心率11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患儿可用面部表情表达喜好,头部可左右小幅度转动,双上肢肌力0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肌张力低,痛觉存在。双侧腹壁反射及膝腱反射均可引出。肺部检查提示感染,表现为发热、肺部湿啰音、痰液增多及呼吸憋喘。西医诊断:高位截瘫;气管切开术后拔管困难;肺炎;创伤性硬脊膜外血肿。中医诊断:痿症;肺痿。
患儿自2023年10月26日入院以来,持续在科室接受系统化治疗与护理。责任护士针对患儿病情,实施了包括呼吸道管理、发热控制、心理支持、中医特色护理及压疮预防在内的全方位护理措施,同时配合医生开展肺康复训练及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经过精心护理与治疗,患儿病情显著改善,从入院时的全身肌无力到2024年8月10日起能够抬头、耸肩、抖腿、伸腿,并且可以脱机下床坐轮椅,患儿的身体状况发生了质的飞跃。截至2024年9月20日,患儿已完全脱离呼吸机,体温稳定在36~37℃,脊柱侧凸研究学会评分(SRS)为50分。在2023年10月26日- 2024年11月15日的住院期间,未发生压疮。患儿能够自主进食鸡蛋、水果等食物,经口进食水或奶粉量达到120ml/次。肌力评估显示,前臂肌力由0级提升至2级,下肢肌力由2-级增强至2+级。同时,责任护士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显著提升了患儿家属的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进一步加速了患儿病情的好转。
2 护理方案
(1)呼吸道护理:针对清理呼吸道无效的问题(表现为痰液黏稠、每4小时吸痰1次且每次吸出1.5ml白色黏痰),护理目标是维持血氧饱和度(SPO2)≥90%并减少痰液滞留。通过定时吸痰、痰液黏稠时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1ml进行气道湿化,发热时联合美林退热及抗生素和雾化治疗,病房温湿度控制在22~24℃和50%~60%,以及气管切开颈部垫软枕辅助排痰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3天后血常规及血气分析恢复正常,5天后胸部CT显示好转,停用抗生素及雾化治疗,痰量降至0.5ml/次,吸痰频率调整为2次/天。
(2)发热护理:针对体温调节无效的问题(表现为体温在37~39℃波动且中枢神经功能失调),护理目标是使体温稳定在36.0~37.5℃。通过使用冰毯动态控温和感应探头持续监测体温,最终使体温恢复至36~37℃,生理状态恢复平稳。
(3)肺康复护理:针对自主呼吸障碍的问题(表现为依赖高频呼吸机且双肺不张),护理目标是脱离呼吸机并建立自主呼吸。通过膈肌电刺激、呼吸机电刺激联合胸廓回弹和肋间松动等手法治疗,患者成功完全脱机57天,改用人工鼻吸氧1L/min,心率维持在90~120次/min,呼吸频率为30~36次/min,SPO2稳定在95%以上。
(4)预防感染护理:针对潜在感染风险的问题(表现为免疫力低下和黏膜屏障受损),护理目标是确保住院期间无感染发生。通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严格手卫生、集中操作、维持病房适宜温湿度、每天2次气切及口腔护理,并及时更换污染纱布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感染的发生,最终肺部及气切口未再感染。
(5)中医介入护理:针对吞咽困难和肌力低下的问题(表现为洼田饮水试验5级、上肢肌力0级和下肢肌力2-级),护理目标是改善吞咽功能至可进食水,并提升肌力至≥2级。通过口腔运动训练、颊车和地仓等穴位推拿,以及针刺印堂和足三里等增强神经功能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患者能够经口进食固体食物及每次饮水120ml,洼田饮水试验提升至3级,上下肢肌力均达到2级及以上,能够完成抬头、伸腿和耸肩等动作。
(6)便秘护理:针对排便困难的问题(表现为排便频率为7天/次,且便干质硬),护理目标是恢复排便频率至1~2天/次。通过每天2次腹部顺时针按摩、脾俞和足三里点穴,以及喂养易消化水解奶粉等措施,成功使排便频率恢复至2天/次,有效改善了患者的便秘状况。
(7)心理护理:针对焦虑情绪的问题[表现为社交反应量表(SRS)评分70分],护理目标是减轻焦虑情绪。通过轻声安抚、背部抚摸和动画片互动转移注意力等措施,成功使SRS评分降至50分,患者能够脱机坐轮椅活动,并主动通过表情表达情绪,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
(8)预防压疮护理:针对压疮高风险的问题(表现为评分11分),护理目标是确保住院期间无压疮发生。通过每2小时翻身拍背、骨突处垫软垫、皮肤干燥时涂润肤露,以及脱机后每天轮椅活动2小时等措施,成功预防了压疮的发生,风险评分降至15分,患者皮肤状态保持良好。
通过系统性护理干预及中西医结合康复,患儿呼吸、吞咽、肌力及心理状态显著改善,感染等并发症有效控制,逐步恢复基本生活能力。
3 讨论
硬脊膜外血肿是一种相对罕见但预后较差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性背部疼痛,随后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疼痛部位以下脊髓平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产生脊髓压迫症状[4-5]。疼痛可以表现为一过性、阵发性或反复发作性。自1860年Jackson首次报道硬脊膜外血肿以来,人们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其报道率也呈上升趋势[6-7]。该病发病急剧,一旦漏诊、误诊或延误最佳手术时机,往往会导致截瘫或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造成终身残疾,后果严重。目前,关于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说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是静脉出血。由于椎后静脉和硬膜外静脉没有瓣膜,当咳嗽、喷嚏、弯腰、用力排便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增加时,容易造成静脉血流淤滞或逆流,静脉压力升高。若合并血管异常,可自发破裂出血;若进行硬膜外操作,则易损伤血管而出血[8]。另一类认为是硬脊膜外动脉出血[9]。然而,临床上几乎没有慢性型和缓慢加重过程支持动脉性出血的说法。这两种说法均不能解释所有病例,其确切的发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脊柱术后血肿多由于局部渗血多而引流不畅所致[10]。
该病例患者因年龄较小,来院时无法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且高位截瘫症状较为严重。护理方法主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尤其通过肺康复治疗、针灸及穴位按摩等护理措施,使患儿成功脱离呼吸机,达到下床坐轮椅活动的状态,肢体动作明显增多,并改善了其吞咽困难症状,取得了较好的转归。同时,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情绪疏导,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紧张和疲惫感,调节了情绪,增强了信心,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照护体验。
在患儿接受西医治疗以缓解症状的同时,中医介入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调节全身气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效果,帮助患者克服硬脊膜外血肿导致的病痛。希望通过本案例分析,能够提升对硬脊膜外血肿所致高位截瘫治疗的关注,进一步总结护理经验,为临床应用提供更为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4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等.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J].中国急救医学,2020,40(8):689.
[2] 黄琳.1例外伤性高位截瘫清醒患者在ICU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2013(1):97-98.
[3] Rosado-Rivera D.Comparison of 24-hour cardiovascular and autonomic function in paraplegia, tetraplegia,and control groups: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J].J Spinal Cord Med,2011,34(4):395-403.
[4] Lim SH,Hong BY,Cho YR,et al.Relapsed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and clopidogrel[J].Neurol Sci,2011,32(4):687-689.
[5] 周双红,陈丽燕.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4):128.
[6] 李淑品,张月华.儿童交替性偏瘫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4):309-314.
[7] 李淑品,张月华,杨小玲,等.儿童交替性偏瘫并癫间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研究[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0):1563-1566.
[8] Masoud M,Prange L,Wuchich J,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J].Curr Treat Options Neurol,2017,19(2):8.
[9] Samanta D.Management of alternating hemiplegia of childhood:A review[J].Pediatr Neurol,2020,103:12-20.
[10] Bablova L,Ruzinak R,Ballova J,et al.Contrast-induced encephalopathy[J].Bratisl Lek Listy,2021,122(9):618-620.
[2025-03-07收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