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背景下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 来源:消费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数字中国,土家族,口述档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8 11:11
向家兴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路径。通过分析数字中国战略对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数字化、应用深化和档案服务理念的影响,本研究强调了土家族口述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价值与挑战与应对方式。研究首先深入分析了数字中国战略对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推动作用,接着识别了资源层、设施层、应用层和主体层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了土家族口述档案的收集难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公众参与度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等关键问题。研究发现,尽管数字中国战略为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和应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多种困境。基于这些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包括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综合的收集审核机制、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共享平台的建设、开发微信小程序、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赋能相结合,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有效建设,同时为数字中国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数字中国;土家族;口述档案
引言
2023 年2 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规划布局,以推动“五位一体”建设与各领域的数字化协调发展。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档案事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这为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土家族口述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这些易逝的文化记忆,还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从而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还面临着资源层、设施层、应用层和主体层多层面的现实问题,本文研究目的不仅在于揭示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和挑战,更重要的是探索在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和管理策略,突破现实困境,优化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路径,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最大化。本研究旨在为土家族口述档案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为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一份力量[1]。
一、数字中国战略对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立足两大基础,保障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规划》中“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指明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为土家族口述档案的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方面,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有助于升级数字化后的口述文稿、口述档案特色数据库以及支持民族口述档案交流的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这将推动土家族口述档案研究基础设施向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促进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为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规划》要求持续推进数字化和数据化进程,这意味着民族地区档案馆需要制定详细的数字化战略和实施计划,如此便可以推动土家族口述档案有序化的收集与整理工作[2]。
(二)借助数字技术,深化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应用
《规划》强调的“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开拓出全新的档案知识服务模式。例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土家族的历史场景,为研究人员和普通大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土家族口述档案能够被整合到“五位一体”的档案知识库架构中,进而搭建一个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档案知识服务平台,以此全面推动知识型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聚焦用户需求,推动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多元利用《规划》提出“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这同样适用于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建设,档案工作者必须从传统的资料传递者转型为知识服务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需要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包括自助服务、辅助服务以及全程跟踪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土家族口述档案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这些服务,激发用户对档案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积极鼓励用户参与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来,从而推动土家族口述档案的供给服务实现多维度、多元化的价值创造。
二、数字中国背景下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层:无法确保收集的原始性与真实性
口述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档案形态,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相关实际操作的介绍,对于土家族这类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信息而言,建立口述档案时,尤其需要根据其独特性制定详尽的采集和归档流程。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形成也并非只包括录音、记录文字和转抄的简单过程,它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去实地采访口述者,这首先需要克服语言难关,部分土家族口述者年事已高,语言不通,无法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内涵的完整传递[3]。工作人员在采访之前还没有透彻了解当地文化,细化到方言、生活习惯、文化认同、自然生产方式和信仰等多个层面,没有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和敏感信息的保护,确保不了土家族口述档案收集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二)设施层:技术升级困难
尽管《规划》指出通过要加快相关现代技术的应用以提升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但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建设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系列技术挑战。许多土家族聚居的地区档案馆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数字化设备和稳定的网络环境,这直接影响了音视频档案的采集、处理和存储。其次,音视频档案的识别、转化过程技术要求高,需要专业的软件和硬件支持,而这些技术资源在偏远地区往往难以获得。此外,档案的保存和归档工作也面临难题,并未建立稳定且安全的数字存储系统,经常发生数据丢失或损坏。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也进一步加剧了档案管理的复杂性,目前口述档案资源过于分散,掌握在学者、团体及个人手中的口述档案资源无法与档案馆共享[4],且现阶段公共档案馆仍使用局域网来管理档案信息,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口述档案利用者只能前往当地档案馆的信息数据库进行查阅,严重阻碍了口述档案的利用共享,这些技术上的挑战要求档案馆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对土家族口述档案保护和利用的新要求。
(三)应用层:档案利用范围不够广泛
《规划》指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这对档案的推广范围与服务范围作出了新要求。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应足够吸引公众兴趣并得到良好传承,不过目前可能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文化爱好者有吸引力,但对更广泛的公众来说,对其的认知度并不高,这导致档案的利用和推广面临挑战。即便档案数字化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档案资源,使之服务于教育、研究和文化传承,提升互动与访问率,仍是一个问题。
(四)主体层: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欠缺
《规划》强调,“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而现实情况与政策期望相悖,现土家族聚居地区的档案馆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数字化处理、语言翻译和文化解读方面,这限制了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建设[5]。
三、数字中国背景下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综合的收集审核机制
基于以上资源层的困境,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创建一个不可篡改的土家族口述档案记录系统,确保每份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采访者在采集过程中,将口述内容实时记录并上传至区块链网络。每段录音或文字记录都会通过区块链生成一个唯一的哈希值,确保数据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上传的数据首先经过初步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录音质量、翻译准确性等。初步审核通过后,数据被标记为待验证状态。然后,由精通土家族语言和文化的专家对上传的数据进行详细审核和校对。专家可以是远程参与,也可以是现场协助。审核通过后,数据获得最终确认。一旦数据通过专业审核,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将数据正式记录在区块链上。此时,数据成为不可篡改的永久记录。区块链系统为每份档案自动添加时间戳和来源信息,确保每份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得到验证[6]。经过区块链验证的口述档案可以安全地共享给研究人员、文化保护机构等,同时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访问者的信任。
(二)整合现有资源,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共享平台的建设
基于以上对设施层的分析,档案局仅耗费大量资金加大技术投入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当地档案局可以先试图构建一个土家族口述档案的数字化共享平台,该平台将整合现有的分散资源,并可以逐步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克服技术难关。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参与共享平台的建设,需要创建一个开放、合作且具有吸引力的环境。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数据访问是关键策略之一,公共档案局这边的开发人员提供开放的APIs 和数据访问权限,使第三方开发者能够轻松地接入平台资源和数据,从而开发新的应用和服务,提前准备好提供详尽的开发者文档、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SDK)、API 参考指南和代码示例,帮助开发者快速理解和使用平台功能。在前期吸引足够多第三方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定期举办线上的创新挑战赛,鼓励开发者解决土家族口述档案识别与转化、云存储等各种问题,提供奖金、奖品或投资机会作为激励。当技术应用并生效时,要设立清晰的合作模式和收益分成机制,确保开发者能够从他们的贡献中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在后期也可以展示平台上的成功案例和成功故事,以实例证明平台的价值和潜力,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克服技术难关。
(三)开发微信小程序,扩大口述档案利用范围
为了加大土家族口述档案的利用,相关部门可以在微信小程序平台上搭建一个专门的新媒体平台,该平台将作为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展示窗口和互动社区。首先,平台将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如视频、音频、图文等,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不同年龄和兴趣群体的关注。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鼓励用户参与评论、分享和创作,形成一个活跃的互动社区。此外,平台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将口述档案资源融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举办线上活动和知识竞赛,提高公众参与度。利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打造例如土家吊脚楼内外部的虚拟空间,用户可在空间内“漫步”,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7],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土家族建筑文化,关注有关吊脚楼的口述档案。平台还将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根据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推荐,增强用户体验。通过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与共享机制,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赋能相结合
基于以上对主体层的分析,为解决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欠缺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建立专门的培训和实习项目,吸引并培养对土家族口述档案数字化有兴趣的学生和专业人士。其次,利用数字中国背景,创新性解决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欠缺的关键在于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机器学习,来辅助档案的数字化处理、语言翻译和文化解读。通过开发智能翻译工具和语音识别系统,可以降低对专业人才的依赖,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8]。此外,建立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习项目,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远程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数字技能。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缓解人才短缺问题,推动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9-10]。
结语
在数字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多层面的现实挑战。本研究深入分析了资源层、设施层、应用层和主体层存在的困境,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路径。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土家族口述档案的有效建设与传承,也为数字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必将在数字化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可.湘西土家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07):137-138.
[2] 于钊,薛惠芬,岳晓峰.广义视角下口述史料整理与归档管理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14):176-178.
[3] 刘梦婷.文化传承视域下土家族女红口述史料价值实现研究[D].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大学,2024.
[4] 艾丽菲亚·艾克拜尔.大数据时代下少数民族口述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与探索[J].山西档案,2024(05):128-130.
[5] 杨静.少数民族濒危口述史资料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以土家族为例[J].图书馆,2023(04):92-96+103.
[6] 张心悦,彭燕,李宁路.乡村振兴战略下土家族口述史料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3):129-131.
[7] 彭燕,扈新舒,赵伟伟.非遗视角下武陵民族地区传统技艺口述史料保护与利用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4(04):64-70.
[8] 林妙影.“数字中国”背景下的档案工作数字化管理[J].兰台内外,2021(24):13-14.
[9] 周冰,袁泉,刘梦婷.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为例[J].文教资料,2023(13):18-21.
[10] 石敏.武陵山片区土家族档案资源整合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