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世界冠军卢兰:做80分妈妈挺好

  卢兰曾是中国国家羽毛球队队员,2008年奥运会进入女单四强,2009年拿到世界锦标赛冠军。赛场上,她勇争第一,凡事都想做得更好。

  退役后有了孩子,卢兰依然想拿满分,做完美妈妈,结果陷入焦虑和迷茫。幸好,她及时醒悟:原来,做80分妈妈挺好。

  完美执念成了她育儿路上的“拦路虎”

  8岁打羽毛球,14岁入选国家青年队,16岁入选国家队。卢兰每前进一步,都是通过比赛,靠优胜劣汰得到的,所以和很多运动员一样,她的竞争意识强,且异常努力。

  当运动员时,别人练20分钟,她练30分钟。去爬山,教练要求队员以最快速度往返3次。后两次爬山,很多队员会把速度降下来,但卢兰依然尽最大努力,用更快的速度完成。正是因为她严格自律,不断追求完美,才在运动场上脱颖而出。

  2008年北京奥运会,21岁的卢兰闯入四强。2009年世界锦标赛,她战胜师姐谢杏芳,获得女单冠军,迎来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2013年,她因伤病原因退役,去北京体育大学深造,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当了一名羽毛球教练。2017年,她考取国家级裁判资格证,成为国羽队员中第一位拿到国家级裁判证书的世界冠军。

  这期间,卢兰结婚生子,开始了新生活。没想到当上妈妈后,在运动场上拼搏多年养成的完美执念,反而成了她育儿路上的拦路虎。

  2016年,卢兰生下大儿子好好。

  初为人母,卢兰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方方面面都为孩子考虑,能帮孩子做的顺手就做了。比如,看孩子吃饭费劲,她就喂孩子;出门时,孩子穿不好鞋,她就帮他穿。

  加上双方老人帮忙,6个大人围着1个孩子转,好好如同小皇帝般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用说话,只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马上送到他面前。

  每次带孩子出门都像打仗,卢兰会把几乎所有细节都考虑到,带上可能需要的所有东西:餐具、玩具、零食、干净的衣服、毛巾、毯子,还有消毒液、餐巾纸等。在外吃饭,先把桌面消一遍毒,铺上餐巾,再给孩子的手消毒,戴上围兜,喂他吃饭。

  因为从小被教育要讲卫生,加上被照顾得太好,好好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吃饭时,嘴上不能沾一点东西。比如,吃酱面,他吃一口,就要别人帮忙擦一下嘴,不允许嘴上沾一点肉酱;吃虾,要有人帮忙剥壳;吃排骨,要有人帮忙抽掉排骨中间的骨头。

  好好上幼儿园前,由家里老人精心照顾;上幼儿园后,他吃饭也要靠老师喂。即便这样,他照样不省心,一旦有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无法接受,同时有强烈的畏难情绪,遇到一点难题就哭。

  2020年,卢兰的二儿子出生。

  老二到来前,全家人都围着好好转;老二到来后,分散了家里大人对好好的注意力,结果一些隐藏的问题凸显出来。

  2022年,因疫情管控,大家不能出门,只能待在家中。卢兰第一次发现,6岁的好好自理能力太差了。

  当时老二还小,卢兰必须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照顾老二上。因为管控,公婆无法来家帮忙照顾孩子,好在自己的妈妈在身边。可即便如此,卢兰依然忙不过来。

  原本想着好好已经6岁,自己吃饭、穿衣应该没问题。没想到,他根本做不到,衣服要人帮忙穿,吃饭要人喂。眼看要上小学了,因疫情原因,幼小衔接班没法上,只能让好好在家练练字,结果他怎么都不愿意练字……

  卢兰忙得焦头烂额,经常气得边哭边训好好,气他的自理能力差,也气自己怎么养育了这样一个娃。

  好在管控结束,家里又有人帮忙了,日子才回归正轨。

  育儿不是比赛,妈妈要学会放松

  2023年,好好背上书包,走进校园,成了一名小学生。此后,他身上的更多问题暴露出来:上课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写字慢,作业常常完不成,有时勉强完成,质量也不高;语文作业,字不在田字格内;数学作业,到处是红叉叉……

  此外,好好还不合群,不会跟同学打交道,上课坐不住,常被老师批评。

  从小被众星捧月,如今和同学、老师都处不好关系,好好无法适应,不想上学了。才上一年级就厌学,这让习惯了拼搏的卢兰完全接受不了,忍不住批评好好。

  结果,家里每天都闹得鸡飞狗跳。

  为什么好好有这么多问题?为了弄清原因,卢兰四处向人请教。

  有个朋友近距离观察了卢兰和好好的日常相处,发现原因在卢兰身上——她帮孩子做的事太多、管得太细,于是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卢兰。

  卢兰听了很难受:“我爱好好,处处为他着想,怎么他有问题,反倒怨我了?”

  朋友帮她分析:“好好上学前,你把他的事情都代劳了,他根本没有机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好好上学后,你觉得他大了,应该能做很多事,应该能自信地面对世界,结果你大失所望。你前期不让他学,后期又要求他会,这样的要求合理吗?”

  朋友的话有道理,卢兰陷入沉思:自己以前在运动场上总想争第一,如今当了妈妈也想拿满分。因为心中有完美的执念,为当完美妈妈,总是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结果没让孩子成长,反而害了孩子。

  想通之后,卢兰决定改变做法。

  当运动员时,年年打比赛。每次赛前,卢兰都会思考:对手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限制对手的优势?然后找到答案,严格执行。这样做不保证一定赢,但能提高赢的概率。运动生涯告诉她:一要积极解决问题,二要坚持做好小事。

  如今好好出了问题,光焦虑没有用,自己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写字慢、字写得难看,那就练。于是,卢兰给好好报了硬笔书法班。

  一开始,好好上书法班很煎熬,90分钟的课里要上两三次厕所。卢兰见状,对好好说:“你要是坚持不了90分钟,就坚持45分钟。”好好同意了。

  以前当运动员时,教练让练20分钟,卢兰恨不得练30分钟。可如今,她意识到她是她,好好是好好。她不仅要接受好好一节课少上一半的现实,还要允许好好慢慢来,以免好好失去信心。

  这样坚持了一学期,好好能上满90分钟的书法课了,字也写得端正了。他的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他对学习也有了兴趣。

  好好上课有时还坐不住,怎么办?卢兰想,好好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需要动起来,消耗掉多余的精力,这样上课才能坐得住。

  卢兰是羽毛球教练,但并没有强制好好必须练羽毛球,而是让他体验游泳、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多种运动,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好好体验了多种运动后,选择了篮球。起初,他只练篮球的基本运球动作,一到对抗环节,就躲得远远的。一学期下来,和队友熟悉后,他才终于敢碰撞,敢抢球。

  这是一个突破,卢兰很高兴。

  她开始做80分妈妈,抓大放小

  此后,好好每周末打两个小时篮球,雷打不动。他多余的精力得到释放,上课时能沉下心专注地学习了。

  为了让好好把练字和打球坚持下去,卢兰常跟他一起练字、打球。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母子关系更加亲密。同时,卢兰也意识到:育儿不是比赛,妈妈不要太紧绷,而要学会放松。妈妈不焦虑,孩子才不会焦虑,才会心无旁骛地做事情。

  好好上一年级时,放学回家后基本不说话,吃完饭就回自己的房间,心对家人是封闭的。现在,放学回家后,好好有说不完的话。因为没上幼小衔接班,他的学习基础不够好,回家也会大方地说,今天某某同学笑话他了。卢兰会认真倾听,并教他如何面对。卢兰知道,这是好好对她敞开了心扉。

  如今,好好上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反映,他的学习状态不错,上课积极发言,作业按时完成、字迹工整,成绩不断提升。

  卢兰终于放下心来。

  因为好好的教育问题,卢兰看了很多育儿书籍,并在每天开车上下班的路上听书。她说:“这是我的专属学习时间。”近几年,她听了十来本关于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的书,感觉收获很大。“以前,我把同事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就是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原来是我不够理解孩子。”卢兰说。

  通过阅读和学习,如今卢兰找到了理解孩子的钥匙,那就是共情——不管发生了什么,家长先要关注、安抚孩子的情绪,然后再说其他。

  “我把这招用在两个儿子身上,屡试不爽。”卢兰笑道,以前,她当100分妈妈非常累。如今,她通过学习得知,孩子并不需要父母为他准备好所有的东西,而是需要父母跟他一起去经历。

  现在,卢兰开始做80分妈妈,抓大放小,很多事情放手让孩子做,做错了也不要紧。无关原则的事情,就听孩子的,让孩子有当家做主的感觉。

  比如出行,大人喜欢开车,因为开车去哪里都方便。但如果孩子提出想乘公交车或骑车,卢兰就会按照孩子的意见办。双休日,卢兰还会把照顾弟弟的任务交给好好,让他带弟弟画画、做手工或者给弟弟讲故事,而她和好友喝茶、聊天,放松一下。

  暑假期间,卢兰带两个儿子去海洋公园玩。孩子们想和企鹅互动,需要穿连体服、雨鞋,戴上手套,卢兰就帮小儿子穿。快穿好时,她忽然想到好好是不是也需要帮忙,赶紧回头,发现好好已经把这套复杂的装备穿戴好了,根本不需要她操心。

  卢兰发现,自从放手做80分妈妈,好好的自理能力进步很大,连老师也反馈说他在学校的状态越来越好了。

  在当妈这件事上,卢兰说,“妈妈要做的不是把一切烦恼和意外都帮孩子清理干净,提前安排好一切,让他在温室里速成,而是要陪伴孩子慢慢经历真实的一切,在这些经历中看见孩子,理解孩子,跟孩子在一起。”

  卢兰看过一本《星空之下永远有路》的书,她抄下了这样一段话,“如果种子完美无瑕,它永远只是一颗美丽的种子。发芽一定要经过种子破裂的历程,它要有创口才能生长发芽,大自然告诉我们:每一种成长都会受伤,如果不想承受失败的痛苦,就只能待在原点。”从育儿中获得新的成长,卢兰想把这段话也送给大家。

  文/踏浪(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