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弋在骨感与魔幻之间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搓麻将的女人,中国女仆,美杜莎的新筏,烽火戏诸侯
  • 发布时间:2012-02-20 16:59
  不管刘溢愿不愿意,他的创作生涯甚至人生旅程已与油画《搓麻将的女人》血脉相连、无法割舍。这幅据称是全球互联网点击率排名第三的作品(前二位分别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星空》),多年来引发无数人的解读、猜疑和品论,使这位旅居加拿大20年的画家处在国人热议的中心。

  他此后的画作《中国女仆》和《美杜莎的新筏》等同样未能幸免地被公众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联系起来,予以多角度解读,政治隐喻、阴谋论、预言、情色元素、魔幻主义、超现实、梦境……如此众多符号被叠加在他的画作上,刘溢想不火也难。

  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刘溢油画展”亦是人气鼎沸,上述几幅“话题名作”悉数登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位梳着马尾辫、鬓角微微泛白、有着隐士气质却又思维敏捷的画家,话题从《搓麻将的女人》开始了。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来源是很朴素很生活的,我们的邻居是一家犹太人。一天我和夫人去倒垃圾,与女主人和她的儿子闲聊,他们说犹太人也玩麻将,你们中国麻将有什么不同?于是我们四个人就开始切磋起麻将来。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产生了创作的灵感。”虽然刘对画作背后的政治隐喻不置可否,但网络上的解读却令他吃惊不小,“有时候看到他们的解读甚至觉得有点手脚冰凉、毛发倒立,不由感叹他们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很多细节我创作时都没想到。不管怎样,关于这幅画的‘黑锅’我肯定是要一直背下去了。”他笑言。

  《搓麻将的女人》的爆红使刘溢此后的作品常常被纳入公众解读的既定范式,即政治隐喻、预言、阴谋论,非掘地三尺而不能罢休。福兮祸兮?“我的画作《晦在牧羊女》被大家解读为影射‘我爸是李刚’,《网络女》被称预言了汶川地震。你别透露出去,我最近尚未完成的一幅‘唱红歌’题材的作品,还在家中画架上……”他的语气中既有调侃,更多无奈。

  即使是本次上海画展也一度闹出小风波。画作《烽火戏诸侯》共分五块画板,展出几天后中间的那块画板一部分被展方用纸遮挡,待记者参观时,中间这块消失了。据说是由于正中部分很像毛主席,容易引发政治敏感话题。

  “画上并不是毛主席。这幅画与政治隐喻无关,我想表现的主题是中国缺乏一种契约精神,并由此产生的无序状态。我觉得画家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一旦拿到公众,自然也要尊重相关规范。”他说,《烽火戏诸侯》是我迄今创作的最大尺寸作品,从2008年奥运会前一天开始动笔至2011年4月完成,共历时2年半。我的创作状态可能更像一名匠人,今天画一小块,明天画一小块,非常有秩序。”

  与妻女共同生活在多伦多一片高尚住宅区的刘溢,用挚友、艺术家王小慧的话来说“虽然作品冷漠、不真实、充满悲剧色彩,但人却是典型的‘宅男’。”

  他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除了作画,就是上网、看书以及写写诗。妻子基本固定时间给他送饭,有点像探监一样。刘说,在国外定居20年了,但我并不觉得加拿大对我的创作构成什么影响。当然国外艺术圈更现实,我会画些相对简单易懂的内容,比如《愿者上钩》,一个老人吊起一只蜘蛛,水面却幻化为蛛网,有点庄子梦蝶的意味,他们就很喜欢。

  画家陈丹青对其赞赏有加:“……都在证明着难以辩驳的写实能力,主要是,刻画能力。在刘溢的画中,依我看,还多出两种能力——迄今我想不出准确的词定义这种能力——就是:戏剧性的表情,以及,难以解读的情境。”他被业内人士誉为“超现实主义与波普主义两极之间的探索者”,演绎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画风。

  而知名作家与评论家沈嘉禄却称其“以情色迎合市场的通俗趣味。刘溢向西方艺术市场与审美趣味前倾的姿态也是明显的,甚至是大幅度的。”虽然他的评论文章一大半还是赞同之意。

  聊到“情色论”时,他一笑置之,“拿昨天的一位德国评论家的话来回应吧:这不是色情。画作中的裸女更接近于一种情绪表现的渠道,我一直期望在现实和个人理想之间架设桥梁,将自己的情绪和潜意识传递给公众,激发他们的回应与思考。我眼中的艺术,就是没乐找乐,这当中需要的就是桥梁,或者说渠道。”

  他说自己的创作随性而动,有点像小孩,不太尊重市场取向,更重视与社会公众的畅快沟通。相较于艺术评论家,他更重视来自“草根阶层”的感想和体验。■

  《投资者报》记者 蔡臻欣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