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美人生
- 来源:小资CHIC!ELEGANC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酒神,宝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20 16:25
【也说酒神】
关于酒神的传说,古今中外有太多的版本,罗马的巴克斯、希腊的狄俄尼索斯、中国的仪狄和杜康,但今天要讲的不是他们,而是分别来说说酒和神。
古时候有两个爱酒之人结伴而行,暂且就叫他们张三和李四吧,途中与某神仙不期而遇。神仙知道他俩都好杯中物,却又似不得要领,便有心传授酿酒之法。
老神仙告诉他们,要酿得上好美酒,必须选用端午那日饱满成熟的稻谷之米和冰雪初融时高山溪谷中的流水,将这样的米和水调和后放入千年紫砂土铸成的陶瓮中,再用初夏被第一缕朝阳照耀的新荷叶封住瓮口,最后将陶瓮放在一个深幽无人之处密闭整整七七四十九天,直到最后一日凌晨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张三和李四听后很吃惊也很高兴,当下便决定分头一试。这一年,他俩可谓是历尽千辛万苦,好容易才按神仙的美酒方子各自凑齐了所有材料,又遵照神仙的嘱托细心调和、密封,然后,便耐心等待起来。
充满期待的兴奋让最初的等待并不难捱,可随着四十九天倒计时的推进,他俩的焦躁情绪开始蔓延,而且越来越寝食难安了。好不容易终于熬到了这最后一天,他俩更是彻夜未眠,全神贯注地侧耳倾听着,左等右等,这鸡怎么还不叫呢?
“喔~喔~喔~”远远地,传来了第一声鸡鸣,俩人不禁为之一振,也更专注起来。但是,等啊,等啊,等啊!不知道过了多久,总之是很久之后才听到第二声鸡鸣,这第三声得等到什么时候啊?
和所有因太投入而在临近终点时情绪失控的大多数人一样,张三再也按捺不住了,尽管明明知道得在鸡鸣三声后方可启封,但心存着“已经四十九天了,早一点晚一点差不了多少”的侥幸,他决定放弃等待,这时便要看结果。
迫不及待的张三迅速打开了陶瓮,未曾想没有惊喜却是被惊吓到了,那些极珍贵的材料竟不留一丝美好,酿成的哪里是酒,分明浑浊而发黄,闻着像醋般酸又似破胆一般苦,还散发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此刻,再捶胸顿足也已于事无补,除了将这瓮恐怖的液体倒掉,张三实在别无他法。
虽也被憧憬之火炙烤着,但李四紧咬牙关坚持着等待第三声鸡鸣。当天边开始透出一丝红光,高亢嘹亮的鸡叫声再次响起。打开陶瓮,一股沁人心脾的异香扑面而来,伴着冉冉升起的旭日,李四自斟自酌了这得来不易的玉液琼浆。
不是成功放弃了我们,而是我们先选择了放弃。故事中的张三酿酒只差一点儿就成功了,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1万小时天才理论”——要想在某方面炉火纯青,大量精深的练习必不可少,只有在漫漫过程中抵住了各种诱惑,hold住了各种困苦方有可能成功。这就好比只有达到100摄氏度才是开水,差一度都不行。
【也说成熟】
年轻人未必每个都经历丰富,但年长者却都从年轻走来,正所谓“成长是一种经历,而成熟是一种阅历。”人们普遍相信只有青涩过才能迎来成熟的果实。
数个世纪来印度人一直相信无色的蓝宝石是尚未发育成熟却被过早开采出来的宝贝。许多缅甸的宝石矿工甚至认为,那些颜色较浅的红宝石若依然深埋于地下,假以时日就能变成鲜红色的娇艳红宝石,他们将红宝石视为整个刚玉家族中最成熟的一支。而在斯里兰卡的宝石矿工看来,那些颜色过深或是有瑕疵的则是过熟了的宝石。
等等,蓝宝石还有无色的?那怎么能叫蓝宝石呢?实际上,不只是无色,蓝宝石还有除红色以外的各种颜色,而刚玉家族就是由色彩丰富的红蓝宝石共同组成。这也许就是历代矿工通过观察总结出“宝石成熟论”的原因吧。
也许你会笑话他们迷信,没有生命的宝石怎么可能因为被发现的早晚而变色呢?可也许他们并没有错,因为所有的宝石都是在数以亿计的地质构造运动中慢慢“长”起来的。是人的短视让我们自以为是,大自然的许多变化不过因为人生的短暂让我们无法全程参与罢了。
然而,现代科技让我们过了把当神的瘾,无色蓝宝石不用深埋地下也可以从里到外真正地快速变蓝。人们研究发现,蓝宝石之所以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蓝色,是缘于其内部铁元素存在状态的不同,而这种状态可以通过特定条件的加热方式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按照我们的意愿或加深或变浅宝石蓝色调的愿望。其实这并不需要多么高的科技,许多矿工会在开采之后出售之前就把原石放入专用高温炉进行加热改色。实际上,当今国际珠宝市场上的刚玉几乎都是“烧”过的,又因为此类加热改善法堪比天然,并不破坏宝石的根本结构,所以是国际公认的可被接受的方式。
可能你很难接受这种“人工催熟”法,毕竟相比漫长的自然过程,人工改色相当于瞬间,这显然影响了纯天然的价值,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在最后一刻的放弃呢?不管怎样,它在地底深处被高温高压了千万年才能成形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人工加热,也无非是对残酷而特殊地质环境的模仿。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如若只在地表接受阳光雨露,那是永远也成不了宝石的。人们常喜欢用饱满而低垂的麦穗形容成熟之人的低调态度,各种元素在时间作用下的发酵酝酿过程,恰是这种从“纯”到“醇”的转变。
文/凯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