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在中国
- 来源:小资CHIC!ELEGANCE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奢侈品,中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25 15:05
2012年,中国被评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比起在国内购买消费品,国人更倾向于“出国购买”、“海外代购”等形式。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降至5年以来最低点,众多国际奢侈品牌在中国大陆业绩增速明显放缓,它们也不约而同地停止了在中国各大城市的扩张;与此同时,国人出境消费奢侈品的比例占到了欧洲奢侈品市场销售总额的65%。奢侈品在中国经历了飞速增加的成长期之后,以境内外为界划分出了泾渭分明的两块区域。国人是否真正懂得奢侈品?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未来在何方?
参与人员
正方一辩:南瓜(女,28岁,服装设计师)
正方二辩:我字舍予(男,24岁,高中语文老师)
正方三辩:Coco(女,23岁,美妆行业专员)
正方四辩:炊烟袅袅(男,33岁,大学讲师)
反方一辩:追风扑影(女,25岁,销售)
反方二辩:缘尘(男,35岁,市场总监)
反方三辩:自己人(男,24岁,图书馆管理员)
反方四辩:羊咩咩(女,22岁,研究生在读)
现场摘要:
奢侈品风潮在中国一直是时尚圈内的焦点,不久前,几大奢侈品品牌宣布放缓在中国扩张的速度引来一众分析,看好方和看衰方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抛出观点,正方认为消费者理性消费意识建立,对品牌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对奢侈品行业自有见地,奢侈品之春即将在中国到来。而反方则认为这个现象只是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人的意识是否增长并无多大关系,国人将购物重点转移到国外市场仍然表现出盲目跟风,炫耀虚荣心的状态,而未来中国奢侈品发展将举步维艰……
话题1
奢侈品购买放缓说明了什么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你们好!我方认为奢侈品打入国内市场多年,从一开始的供不应求到如今购买放缓,这种改变说明国内的消费者日趋理性消费,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中国人已经越来越了解奢侈品,也更懂得奢侈品了。
随着世界主要的几个奢侈品品牌相继入驻中国一线城市。北上广等城市的奢侈品市场已经接近于饱和,并且消费者需求也日渐成熟和多样。今年开始,许多奢侈品品牌相继开始向中国二线城市发展,但是与前些年的情况有所不同,2013年中国奢侈品品牌呈现出增速放缓的态势,许多奢侈品品牌都放缓了开店速度,更加注重开店质量。究其原因,很多奢侈品行业的分析师都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逐渐走向理性。
我方认为,奢侈品的购买者从社会精英渐渐向中产阶级转变,这项转变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会更加注意货比三家,择优购买。目前购买奢侈品的消费群体不再是处于社会顶层的高端富裕群体,许多中产阶层成了购买奢侈品的中坚力量。消费者的购买人群也逐渐低龄化,集中在18-34岁之间,这个年龄层的购买人群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高学历、高素质、高品位,他们更愿意了解奢侈品背后的文化,对奢侈品的发展历史兴趣浓郁。消费人群的转变也表现出了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盲目购买到有的放矢的良性变化。这一部分消费人群对奢侈品的关注也是对生活品质的关注,奢侈品不止是狭义上的名贵珠宝、鞋包、衣物,有品牌历史的雪茄、红酒、艺术摆件等都属于奢侈品的范畴。但对于这一阶段的消费者来说,奢侈品会是一笔较大的开销,所以,在购买之前会比较理性,选择自己真正欣赏并且适合自己,同时价格能接受的商品购买。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好,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在中国大环境下,大多数人只达到了温饱水平,根本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购买和支持奢侈品的消费。
而奢侈品在中国的购买率之所以会达到那么高的份额,有以下四点: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里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总而言之就是:面子,虚荣心。
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的购买力近年来开始骤降? 我方认为,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各种盲从的消费,已经为自己的经济带来了压力。在英国培养一个贵族需要经历三代人的努力,奢侈品注重的是品味,盲从跟风购买奢侈品并不代表这个人就走进了上流社会的生活。
奢侈品作为非刚需商品,许多人为了虚荣心竞相购买。在中国最大的奢侈品——房子。 它作为一种刚需却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既然中国人连刚需都无法满足,何以购买非刚需奢侈品?
中国人真的懂得奢侈品吗? 如果中国人懂得奢侈品,为什么中国至今没有一个名流于世界的奢侈品品牌?
话题2
奢侈品消费重点向国外转移有何提示
正方二辩:有一组数据显示,吸引消费者去往国外购物,72%是价格优势,69%因为样式更多,余地更大,45%因为真实的原产地和本地服务。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现在的消费者不仅仅重视价格,对于样式服务原产地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正体现出了消费者们对于奢侈品的观念不再是一味炫富攀比,对于奢侈品的认识也逐渐开始“懂”了起来,这是一种综合服务,也是生活品质。奢侈的定义是:奢侈是一种整体或者部分地被各自的社会认为是奢华的生活方式,大多由产品或服务决定。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个字“产品或服务”。对于奢侈品,不仅仅局限于它买来到底有多贵,产品本身的带给人的感受和其附加服务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国人出国购物,可以买到正宗原产地的产品,也能享受到高端服务。这是消费者很看重的。
近些年随着出国旅游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在欧美国家购买奢侈品。一是觉得在欧美国家等地购买奢侈品质量比国内好,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国外,汇率和关税的负担较小。例如,一个LV的皮包在进入国内市场前往往要支付3%-4%的关税。在进入市场后,又由于汇率的波动,这款皮包的价格与在国外售价差距很大。举个例子,英伦品牌Burberry的风衣在法国售价150欧,折合人民币1500元,而这款同样的风衣在国内却要卖到2000元甚至更贵!所以出于价格差的考虑,很多国内的消费者会选择在境外旅游时顺便带回来一些奢侈品,因为这样比在国内要划算得多。
反方二辩:基于第二个话题“奢侈品的采购移到国外说明了什么”我方认为这更说明了我方观点——中国人并未真正懂得奢侈品的价值,消费增长并不是成熟的奢侈品消费心理导致 的行为。
这个话题有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我方论点:
国人去国外买奢侈品,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价格差异。传统欧美国家的人消费奢侈品有一个特点,他们通常消费与自己收入匹配的东西,而真正匹配奢侈品的群体是并不在乎一些差额的,也更不会为了差额集中去某地买很多东西。他们享受奢侈品如锦上添花。
现在有一个现象,国外的奢侈品店总可以看到中国人提着一大堆大牌购物袋,里面可能含有帮同事和七大姑八大姨带的奢侈品,给自己买的也不止一两件,外国人甚为吃惊,因为他们都没有这样的购买习惯。换个角度来看,就像我们老百姓去大润发或者沃尔玛买生活用品一样,这里便宜,就大包大包的集中买,这难道说明我们懂奢侈品吗?还是有点跟风和盲目的消费心理在里面。这样的行为,难道我们关注了奢侈品的内涵和享受方式吗?
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总消费额在这几年激增,正好说明虽然我们集中购买的对象这几年换成了奢侈品,但是这种集中跟风购买的心理可不仅仅只针对奢侈品。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价格昂贵的东西,甚至每年送礼的东西都会有非常贵的商品出现,我们可以看到大家都会去抢着买。而且我方认为我们很多中国人有一种潜在心理,什么东西贵,我也去搞一个,买了,拥有过,也就没什么稀奇了,随之,这个消费热潮也就过去了。这正是我们对商品文化的“没热情”导致的,很多人买名牌不是因为喜欢品牌文化,而是不知道一些高档场合到底穿戴什么才合适导致的,如同我们现在中国人结婚,自己也搞不清是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反正都穿着白婚纱,婚礼的文化非常模糊。
话题3
奢侈品文化的形成有何看法
正方三辩:在奢侈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这种内容,非常丰富。你们刚才说的那几个牌子,最早LV就从做箱子起家,爱玛士则是做马鞍子起家,这些人逐渐在百年历史上发展起来,不容易。他们将每一个细节都考量到了,精细而又考量的生活,是一种特别的奢侈感,所以我提倡大家去品位奢侈,去了解奢侈,崇尚奢侈。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并不都是跟风,赚点钱不容易,除非是不劳而获,谁都不是二百五,有钱烧得慌,不少奢侈品牌的忠实爱好者对他们钟爱的品牌文化有着深入详尽的了解,不具文化意义的,一味迎合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者不见得会买账。宝马曾经推出M系列的老虎牌轿车,结果在中国走得非常不顺畅,两三年就倒闭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消费者不需要奢侈品的刻意奉承,而是认可它几百年发展起来的文化精髓。
反方三辩:奢侈品进入中国也就短短三十多年,而奢侈品在它的发源地已经发展了至少两百多年,这中间的差距并不是简单地将两百年压缩成三十年这么简单,纵然中国的经济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不足以弥补中国在奢侈品文化上的长期缺位,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观念也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得到沉淀和长足的发展。
奢侈品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中国相比发达国家有着特殊的国情和背景:中国处在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中国在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具有孕育正统的奢侈品文化的土壤。
话题4
展望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未来走向
正方四辩:首先从定义上来说,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其特征包括一流的品质、超凡细腻的手工、对品质的苛刻要求、经典的设计理念、考究的用料以及设计大师的匠心独运。它的定义决定了奢侈品不是生活刚需,假如人人都能买得起,奢侈品也就称不上是奢侈品了。再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跨过了温饱线,达到了小康水平之后,目光的焦点已经不再聚集在生存必需品上了,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空间,而奢侈品所具有的特质恰恰符合人们对精致生活的要求,所以在未来,人们对奢侈品的了解与喜爱势在必行。
据权威资料的观点显示,国内奢侈品市场正由火爆日渐趋向理性。奢侈品不再是以往稀少的商品,一、二线城市也陆续开设Chanel、Dior等奢侈品商店,有些城市甚至还出现了奢侈品街。国人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不再是一味将金钱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奢侈品购买渠道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需求更多样也更复杂。今后各大奢侈品牌在中国采取抑制扩张的政策,不再单单追求商店数量,而会向着高级定制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方认为今后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会异样繁荣。
反方四辩: 在哲学的意义上,“奢侈”就是思想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奢侈品”是紧随社会生活和物质要求变化而变化,蕴含着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其具备物质与精神双重高端的产品,标志前瞻性生活方式的特定消费品。但是一个事物的存在总有它存在的道理,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天经地义,不支持也不反对,大家各投所好开心快乐我管不着。
客观来说,目前国内的消费放缓趋势大概说明了国人的消费越来越趋于理性,而不再是为了达到某种自我满足进行炫耀。针对奢侈品消费重点转移至国外的事实,官方给出的答案是:税率优惠、汇率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国外的奢侈品价格相对较低。且人家服务更好,奢侈品市场也更加规范。另外,中国人仿造技术是在太高,赝品基本可以以假乱真,所以聪明的国人宁愿到其他地方购买。
按照世界奢侈品协会公布的中国十年官方报告显示,中国在2011年年末就已经成为奢侈品消费占有率最大国。至于奢侈品在中国市场的走向很难说,需求和排斥参半。但是我相信,随着国民素质的日益提升,人们对奢侈品的看法也会上升一个层次不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
双方总结陈词
反方总结:作为奢侈品,其特征是:稀有、昂贵、阶级划分明显,而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是: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全世界中等偏下、贫困人口基数大。
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国人疯狂购买奢侈品的行为,可以看出国人消费奢侈品的行为不符合国情,是不理智的消费,不是基于深入了解奢侈品文化的基础上的消费,从而能判断出国人其实并不了解奢侈品文化的精髓,而这种状态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奢侈品店铺扩张放缓并非因为消费者趋向理智,更多的是受到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现在国家大力倡导反腐倡廉,勤俭节约,公款消费大幅减少,个人消费奢侈品受限,至于培养自有的奢侈品牌,更是一个漫长而遥遥无期的过程,我方观点,未来国内的奢侈品市场发展将举步维艰。
正方总结: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有钱人越来越多,有品味的有钱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奢侈品,简单的炫富已经不是他们想要的达到目的。懂生活懂品质享受服务,都是他们所看重的。
另一方面,国人的欣赏能力与艺术造诣也在不断上升,华裔设计师在国际时尚圈、设计舞台上都开始崭露头角,大获好评,尤其现在因第一夫人而大热的国产高端品牌进入公众消费意识,国家在政策上也致力于打造我们自己的优质品牌,所以,不久的将来,国内将涌现一批自由奢侈品品牌占领市场。
中国奢侈品未来的市场一定是趋于理性的,国民素质的提升,必将使奢侈品市场成为一个有稳固消费群但是非扎堆而来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