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精彩观点集纳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9-25 13:02
侯永志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改革要分析利益格局
新时期的改革一定要考虑政策、改革措施对利益格局的影响。不管什么样的政策,从效率的维度来观察是完全不够的,也就是说政策的出台必然会引起利益的调整。这个结构调整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比如我们强调要推进公平、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可能有的人曾经因为不规范而发财了,他肯定觉得规范了不好。不是简单讲讲利益集团就可以了,我们要真正了解谁的利益受到损失,谁的利益会增长,或者说谁的利益相对下降,谁的利益会相对提高。
胡德平
原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
下决心发展绿色经济
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按照绿色GDP的想法进行产业调整。GDP减去资源消耗、减去治理污染的投资、减去各种成本,如果长期是一个负值,我们的经济能不能说是成功的呢?如果整个人类大自然对于污染的修复也是负值的话,人类走向灭亡的倒计时是不是也会产生?
所以说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进行低碳、清洁等各种技术革命,对我们的经济要下决心,壮士断腕,有失但必有得。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应该考虑的。
陈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减税需政治体制改革伴随
中国的宏观赋税太重了,按照国务院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我们的赋税达到了40%以上,经合组织(OECD)最高不超过27%,平均就是23%、24%。
中国实体经济现在提振乏力,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赋税太重,但这个赋税重又是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密切关联的,其中一个很大问题是中国的行政成本太高,各级人大没有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政府花钱没有节制。财政供养人员不大幅度精简,没有市场经济取向的行政体制改革,税很难减下来。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口红利并未消失
人口红利是否消失了?现在各种说法都有。可以肯定一点就是我们的人口红利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廉价,在发展当中、在外贸当中、在前一段的扩张型经济当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没有消失,这对未来的经济判断有很大影响。如果是人口红利消失了,我们下行的速度就要加速,如果说还没有消失,那是另外一种解读。有人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了,老龄化来了,我想这不太确切。2010年红利达到最高点,现在红利只是在逐年减少,并不是消失。
刘尚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认清公有制实现形式
过去的改革三十多年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变成走向共同富裕,怎么扭过来?这比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更困难,因为这不是仅靠经济放开搞活就可以实现的,涉及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政府自身的改革问题。
从这个角度考虑,有一个基础性问题被忽视了,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以前通过股份化,让国有企业变成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但是国有企业本身的改革任务并没有完成,因为涉及到国有企业怎么定位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王占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
养老金缺口应由政府负责
有人说国际惯例是延长退休时间才能够补养老金缺口,可是他忘记了人家有一个前提,就是那些国家的政府已经充分承担了他们在养老金问题上的责任。中国财政给养老金方面拨付的比例在世界上是很低的,我认为养老金缺口应该由财政来补,而不是靠延长退休时间,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必须得特别慎重,一般国际上是不认为应该把养老金主体拿到股市上的。我认为首先还要靠银行,但银行现在是负利率,贬值问题怎么解决?一个办法是养老金的存款利率可以突破现有存款利率的底线,比如现在利率是4%、5%,养老金利率可以到7%、8%。
胡星斗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国退民进正是时机
我想说的内容是“打破国有垄断,保护民企产权”。国有企业只应当出现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推进这些领域公共产品生产的领域,但事实上国有企业实际上是定位成了特权企业,扩张与经营都没有边界。
我认为现在正好是时机来推动国退民进,只有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民主法制的基石,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保障。应当撤销保护国有企业垄断的各种文件条例,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大力保护民企产权,推动民营企业财产的保护。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用行政问责约束企业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我想我们谈的改革,实际都是围绕着支持中国经济转型来进行的。
要想十几亿中国人过上发达国家的好日子,最重要的是有一流的制造业,一流的服务业。我想改革也要重点考虑这些,怎么样强化风险责任约束,怎么样强化行政问责,通过责任的强化来约束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每一级政府更认真、更负责地做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企业的综合素质,才是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扎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