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的回归不会成为“土豪劣绅”的复辟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乡绅,教授,教育
  • 发布时间:2014-01-20 10:48

  舅舅是位大学教授,前些年光荣退休,孩子们也有了家业,于家于社会,算是完成了一个公民、一位父亲最重要的人生使命。空下大把闲余时光,该如何安排,成为一个纠结的命题。

  前阵子返乡参加弟弟婚礼,舅舅也从城里回到乡下。回归乡邻的群体中,他似乎收获了别样的热闹和快乐。这种热闹并非虚无的喧嚣,这种快乐也是内心的真实流露。

  “如果我生活在这里,我一定是个很好的乡绅。”在酒桌上,舅舅对自己如此感叹,并且在之前的不少时候,他都曾表达过回归田园的愿望。

  在开放的社会,想做个乡绅,并不是想做权势代言人或者政治二传手,即在革命思维的混乱价值判断下的“土豪劣绅”。而是乡村里的绅士,地方的精英。他的身份和地位无需政治授予,而是靠知识、创寓能力等赢得尊重和荣光,树立威望。

  这种做乡绅的意愿并不难理解,这或者是士人对落后故土的亏欠感和悲悯情怀,也或许是因为都市的生活缺乏敬畏和尊重。

  教育改变命运,却未必能改变乡村的命运。某种意义上而言,如今一元化的教育体系,正是乡村精英流失的重要原因。而精英的流失,又是乡村文化荒芜和断裂的原因。

  农村优秀子弟依靠升学从农村突围到城市,给城市带来实惠,留给农村的却只有虚荣。大学毕业后,我参加过不少乡村的大型活动,比如红白喜事。但作为村庄里的文化人,面对乡村文化却显得那么的浅薄和无知。甚至很多时候,这种无知会让邻里乡亲感到讶异。可事实上,也许我懂得都市里的酒桌文化、官场文化、职场文化,但我委实不懂故土的乡村文化。

  处于断裂带上的文人,舅舅对这样的感触也许会更深。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他之前的生活有不少是在乡村的,曾做过村里小学的校长。很显然,与我相比,他是带着乡村文化离开土地走向都市的,如今回来看到乡村文化的凋敝甚至难以为继,或许会感到某种失落和忧心,又或许会激发他士人骨子里的责任感。他想做个乡绅,也许是因为,当今的乡村,已经找不到可以尊敬和信任的文化传承人。虚位以待,舍我其谁?

  作为教授,他是都市里的人文传承者。但如今的文化和教育,已经变得程式化和功利化。虽然桃李满天下,但他永远或许只是教育链条上的一颗螺丝钉。工具化的教育,无论你自身的文化修为如何,更多的时候也异化成了工具。但在乡村,文化的意义不是工具,而是扎扎实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脊梁。

  如今的农村,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也许有了越来越多创造财富的能手,却失去了引领文化的精英。文化的空虚.已然导致了乡村的文化史的空白,恰恰因为如此,乡村里缺少能够代表传统和文化的乡绅。舅舅的感叹,或许正是因为对这种乡村文化凋敝的忧虑。

  如今的乡村,再无陈忠实小说《白鹿原》里的白嘉轩,也再没有了“乡约”的威信和契约精神。乡村社会的自治,不仅仅需要法治,同时也离不开人文的治理。在开放的社会里,乡绅的回归绝不会成为“土豪劣绅”的复辟,他们只会开明地以人文的魅力,规范秩序、继承传统。

  这是一个教授的乡绅梦,实际上,舅舅也开始摆脱都市,回归乡村。他不但通过自己的能力为村里的小学添加了多媒体教学的设备,更是致力于乡村文化的继承和迎接传统的回归。希望更多的人为之努力。

  (陈胜荐自《时代邮刊》)

  文/时言平 责编/勾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