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开家乡独自生活的这些年,有几本童话书一直带在身边。每次翻开,一种温暖、笃定的宁静就慢慢地包围了我,好似一座可以引我回家的桥。《长袜子皮皮》《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比克多尔堡》等,这些自小陪伴我的童书,会让我想起家、想起曾在身边的朋友和每个时期的自己……
我体会着童话里的角色,每次对他们升起理解、喜欢、同情、谅解,也同时宽恕和接纳了自己心中的那一部分。是的,我身体里存在过丑小鸭、比克多尔堡的欧洲小姐、海王的女儿人鱼、被赶出家门的磨坊主儿子……我流过眼泪,也经常会笑出来,每一个都是我的一部分,我从自己身上看到了他们。
一种母亲的支持:《比克多尔堡》
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写的《比克多尔堡》是很多年来一份存于我心底的支持,那是一种女性和母亲的力量。故事里,从小失去母亲的狄安娜,和父亲乘车路过一个废弃的城堡“比克多尔堡”,在城堡中寄宿一晚。睡梦中,她受到一位神秘戴面纱的太太关照。这位太太的形象或许来自城堡中一座叫“款待”的雕像,使她一直以此为爱的榜样。小狄安娜向身为画家的父亲学习绘画,她的目标是画出梦中戴面纱的太太--那就是她心中的母亲形象,对母亲的思念和深爱化作她的动力,为实现自己的才华和帮助旁人而不断努力。
“‘你找着了,这正是我,你的母亲,你没有弄错。’一个声音欣喜地说。狄安娜回头一看,戴面纱的太太正在解开她的面纱,但幻影立刻就消失了。”每次看到这句话,都会引起我心里很深的震动。虽然狄安娜为了将她画出来,一直在心中寻找母亲的容貌,最终她找到了更宝贵的,属于她自己的真相。我常常想起这个启示,一种耐心慈悲的爱指引了狄安娜,我是否找到了心中那最珍贵的?
心底的一颗珍珠:《两个意达》
看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童话故事,惊讶于这个世界如此丰富,每个民族的性情又那么独特、珍贵。让我十分感动和流泪的,是日本女作家松谷美代子写的《两个意达》。它悄悄叩开了我的心,成为我心底的一颗珍珠。
从电视报道和历史教科书里读到的日本,都是那么让人困惑。我相信我读懂了这个看似矛盾的民族,是从他们的童话里。一个深情又节制的民族,童话里流露出他们对战争的遗憾和对亡者温柔的纪念。
“律子说,那时许多孩子都死了,还有许多儿童当时虽然没有受伤,可是多年之后却害上了由原子辐射引起的白血病。律子点上灯放在河中,直树这才见灯笼上那清晰的字迹:我已经长这么大了!”每每读到这里,心里就会一阵阵地沉下去。那是另一个国家里和我相似的孩子们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生命的真相本该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孩子的我,看到这样的故事,慢慢能够感知:事情或许并非表面地那样对立或坚硬。不同的民族表象背后其实是人心的一体联结。这个基础后来建立起我对各种国度文化的兴趣,那是一种对全世界的感情。
撰文/今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