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汪远和用户一起玩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爱情公寓,亮剑,钢铁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5 12:23
汪远,“80后”编剧代表人物之一,上海高格文化传播(影视)有限公司创始人,生于上海的一个影视世家,父亲是编剧汪天云。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汪远约等于《爱情公寓》。他把一个喜剧品牌做到第四部,还会继续做下去,也会把它做成电影。但是他不急。他说,人走得太快了,要等一等灵魂。
他穿简单随意的格子衬衫,有着不急不躁的做事态度和对影视产业的独立思考。他说话喜欢用比喻,把美剧比喻成汉堡,国剧看成包子,播出平台是路,自己是辆跑车。“独立不惧、群居不依”加上“自我催眠”让汪远和他的团队塑造了一个品牌。我们聊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成长,而是关乎一个品牌的诞生、保护和延展。
不要着急挣钱,灵魂要跟上
“在一个全民消费的环境下,我很反感什么都要急着拍电影,干嘛呢?”
汪远不止一次说:观众不傻;也不止一次说,人不要走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前者是对市场的认识,后者是对自我的认知。去保护一个品牌而不是去过度使用它来挣快钱,说得容易,做到很难。
田爽:在2008年做《爱情公寓》之初就设想做延续性的品牌吗?和你学的专业有关系吗?
汪远:我是学营销的,当时的想法是不要每次都从头做起。特别是这个类型——情景喜剧是美国人发明的,当然希望能像他们那样延展。但是否能延续下去不知道,其实第一季、第二季火不火看不出来,第三季才有个爆发。
很多很好的电视剧拍了之后就挂在墙上了。比如《亮剑》只能翻拍成《新亮剑》,故事没有延展性。《爱情公寓》拍到第4季还活着,我很高兴,就不要把它弄死。就像美国人拍《钢铁侠》,不会一下子拍到第10部,而是去拍《美国队长》,然后拍《绿巨人》,回过头来再拍《钢铁侠》,它是有节奏的,我们中国现有的品牌容易过度消费,是杀鸡取卵。比如说你喜欢吃汉堡,吃了一个两个都很好吃,第三个会觉得不好吃,第四个就不想吃了,可能想吃包子了,需要换换口味,然后过段时间会想起汉堡,再去吃,了解观众需求的节奏变化非常重要。
田爽:作为编剧,写到一定程度会遭遇瓶颈吗?
汪远:写第一季、第二季很快乐,几个月就写完了,第三季写了半年,第四季七个月,越写越慢了。因为观众的期待高了,自己的标准也提高了。比如吃汉堡一开始没有要求,只要够大块就可以了,后来会需要蔬菜、酱料、配比,会跟自己过不去。
田爽:这样会很辛苦,所以想歇一歇?
汪远:因为我自己不光做编剧,还是制作人和公司的管理者。
田爽:现在第4季已经播完,接下来忙什么?
汪远:现在我们正在策划一个电影,它不是《爱情公寓》,内容还是一群小伙伴新的冒险,是要你笑得岔气、别人听到会来买票的那种。
田爽:为什么现在团队不趁热做《爱情公寓》?
汪远:我们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做了5年的《爱情公寓》,差不多一年半做一部,很辛苦。现在团队需要时间做些积累,换换思路。《神探夏洛克》一季才出3集,我相信好的东西不会这么快冷掉。
田爽:你觉得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汪远:电视剧更细致入微,要有好故事,电影要求得更高。中国电影有很多不足以上大银幕,只是换了一个皮,这样的中国电影在受保护的情况下还能蹦跶一下,其实不具有真正的竞争力。真正的电影要有想象力,可以造梦;电影还是要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观,带你去冒险的艺术载体,这是电影先天应该有的基因。
田爽:那将来《爱情公寓》的电影会有哪些突破?
汪远:首先要离开这个公寓,走出去,比如拍个公路片,讲人的成长、冒险啊,需要更多画面的空间,想象力也得更丰富,不是在公寓里插科打诨就够了。
和用户一起玩,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观众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可以随便和我开玩笑,跟我没有距离感,我给他讲一个故事,他来吐槽。”
最让汪远自豪的可能就是他的品牌在年轻人当中的活跃程度,“我是服务你的”,消解了传统的制作者在台上观众在台下的关系,观众从粉丝也变成了被服务的对象,从台下的无名者,变成了被宠溺的上帝。《爱情公寓》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具有着先天互联网时代的平等共享精神。在汪远看来,《爱情公寓》是用户创造的一个乌托邦,相信它的人们在一起玩,他和团队也喜欢凑个热闹。
田爽:咱们观众定位是什么样的?
汪远:当时针对的是70后、80后、90后,事实证明观众以90后为主。
田爽:最初会针对年轻群体做些营销吗?
汪远:我们没做什么正儿八经的营销,片子是最好的营销,上一季是下一季最好的广告。第一季也没有什么可以做,我炒这些演员的绯闻有人认识吗?也没有什么大场面,没有话题。那时候就是希望赶紧播,如果好看观众就会去传。后来真正意识到营销的时候,开心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出来了,我们也没有花多少钱做营销。
田爽:没有做更多,那到底做了什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汪远:质量是设计出来,要从策划开始。比如苹果的APP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90%不是苹果自己做的吧,是第三方做的,它开发的是一个平台。
《爱情公寓》从第一步设计的时候就是做一个俱乐部,它宣扬的是:最好的朋友就在身边,相爱的人就在对面。这是一个后大学生宿舍时代,大家都相信,很憧憬,这种情感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只是把它激发出来。这是属于他们的世界,《爱情公寓》跟他们有关,是他们的生活,我觉得这样很好。它是一个开放的东西,他们的传播、评论、顶彩、诟病都是在参与创作。
田爽:具体来说,你的团队怎么做的?
汪远:真的没有很刻意,特别是“爱4”,我只是跟粉丝一起玩。在播出之前我其实看过无数遍,但在首播时,我还是会边看边在微博评论。那段时间微博上话题前十我们有七八个,比如“剧情坑爹”“和汪远谈人生”“抄家伙灭汪远”,跟现场直播一样。我们也会适时地去哄这种话题,演员会以剧中人的身份发微博,他们也很投入,观众也把他们当做剧中人。这些都不是我们策划的,到第四季了,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进入到角色中。只有在演员们写不出来肉麻的台词时,他们会给我打电话,说你给我写得肉麻一点(笑),因为我是编剧嘛。
田爽:《爱情公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有些戏不会这样?
汪远:因为它是《爱情公寓》,这就是接地气,每句台词、人物设定观众都信。先是剧本身,我信了,然后导演信、演员信,最后观众信,这就是接地气。不是你拍婆妈戏就叫接地气。比如打开电视,是宋丹丹,演得是很好,但是我们会说,她是宋丹丹啊!想想拍小燕子的时候,有多少人认为那是赵薇啊,她是小燕子啊!当年看《新白娘子传奇》,许仙是个女的,大家也都信,这就是电视剧本来就该有的东西,是电视剧的先天基因决定的。现在很多戏是用大牌去烘托,其实观众不信。而你看很多美国电影,如《蝙蝠侠》,不管找谁来演,都是蝙蝠侠。这个也是接地气。当年我们看《流星花园》的时候大家都信,看流星雨的时候大家都不信。根本的区别在于基因,不是靠整容能改变的。
田爽:网络在这个品牌建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是巧遇了它还是主动地寻找?
汪远:我们本来就生长发育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创作也本来就有互联网的属性,不是先有鸡后有蛋的事,这就是与生俱来、共通并存的自然规律。
田爽:用户和观众的区别是什么?
汪远:观众是你在台上我在台下,观众看完就没有关系了,但用户就是一直要服务,是刚性需求。如果现在说不播《神探夏洛克》了,粉丝都不干,这就是刚性需求。
田爽:把观众当用户要做什么?
汪远:从策划开始,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很难一句话讲明白,《小时代》让人骂,但他是服务性的。这个观念不是根据《爱情公寓》来的,是我们感觉到的。我也被《神探夏洛克》服务着,被《黑镜子》服务过。
田爽:你被《爱情公寓》服务着吗?
汪远:我被APP服务着,观众是一个平等的朋友,可以随便和我开玩笑,跟我没有距离感,我给他讲一个故事,他来吐槽。看这个戏不是你是观众,我是表演者,而是我们一起来。以前说艺术家和观众是有距离的。现在不是,这是“乱拳打死老师傅”的时代,互联网的精神就是平等。《失恋三十三天》的火爆不是因为电影,是因为失恋。这是一个全民创作的时代。
田爽:你的父辈,他们会理解吗?
汪远:他们没有办法理解,但是能够接受。父亲会说,你和小伙伴一起玩,赚了多少钱?前阵子我爸也在微博上说话,被转了1万多条。“六十而耳顺”,很多事情都看开了。
汉堡和包子
汪远不讳言自己从美剧中汲取了很多营养。“没有条件去美国,我买了盗版碟在家里学的。”对他来说,美剧如汉堡,而《爱情公寓》是包子,同样是面粉加肉,但是具体做法和最后的呈现已经有所不同。不管怎样,《爱情公寓》得到了市场认可。
田爽:这个戏与网络段子、与美剧都有渊源,也有人说抄袭,还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汪远:情景喜剧不是中国人发明出来的,我们就要“虚心求教,兼学别样”,模仿是创作的前提。京剧是中国人发明的,给你做一个你看吗?人家好的东西我们必然去学,有些人批评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来找茬到底是找共同还是找不同?这个问题我也和《老友记》的导演聊过。
田爽:他怎么评价这部戏?
汪远:他觉得很好,但是他看不懂(笑)。他觉得从画面和节奏上我学到了他的东西。他还邀请我们合作。我确实承认《老友记》是我的老师,教了我很多很多东西。没有条件去美国,我买了盗版碟在家里学的。
田爽:你的技法相比《老友记》也有很多变化。
汪远:对,《老友记》属于那个时代。我是学它的根源,是相当于学武功中的基本功和内力,同时《爱情公寓》有很多闪回、时间轴打乱,还有一些闪白。写《爱情公寓》的时候,我会看大量的剧。我不相信有纯从零开始的创作。创作都是根据知识积累排列组合,这个东西的头是这里来的,那个灵感是从那里激发出来的,很多东西拼接构成了一个特别的东西。比如你的基因一半来自你爸一半来自你妈,但你还是独立的个体。你说美国人有汉堡,中国就不吃汉堡?我可以做包子呀,都是面粉加肉我就不能做吗?
喜剧基因
“中国人太需要欢乐了,虽然没有喜剧基因,没有先天的幽默感,但对于组团去找乐子有先天的爱好,不用人教。”
作为制片人的汪远看成片时笑得比谁都大声,这种兴奋点和别人不一样,自己写的,看到它实现出来会很开心。他从小喜欢听笑话、看相声、小品,也爱影视,又是影视世家,问及为什么大学里学的不是影视专业,他笑了。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想来是想要开心的本性不希望把一个开心的事情变成“亚历山大”吧!人很容易对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产生抗拒,但是再怎么抗拒,划再大一个圈最后好像都会回到那里。汪远最后还是把爱好变成了工作,一年365天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成片的那一刻,他说喜欢看别人笑,这带给他满足感。
田爽:为什么喜欢做喜剧?
汪远:从小就喜欢……我也不知道。就像跟马东老师聊天,他说,他父亲马季老师过世的时候追悼会上用掌声和笑声来送别。因为马季以让别人欢乐为荣。郭德纲有这个基因,我可能也有这个基因,让别人笑我很开心。我喜欢听相声、小品,看喜剧片,后来看美剧的情景喜剧。我在大学里拍的第一部片就是喜剧片。后来也拍过一些非喜剧,但都觉得别扭,不如让别人笑有成就感。让别人笑很难,也很简单,他会包容你所有的缺点。
田爽:你做编剧又做制片人,还是公司的管理者,你自己更喜欢做什么?
汪远:编剧,因为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就是编剧。不想受制于人才会做管理者、制片人、出品人。
田爽:接下来的作品都会是喜剧吗?
汪远:我也喜欢悬疑剧,但是不一定合适,中国人要拍科幻,救命吧!拯救地球不是我们的事儿,有些人想拍三体,救命吧!中国人需要喜剧,我又擅长,就做这个吧!
田爽: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喜剧?
汪远:中国人太需要欢乐了,虽然没有先天的幽默感,但对于组团去找乐子有先天的爱好,不用人教。
田爽:创建《爱情公寓》这个品牌的时候你20多岁,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会遭遇一些困难吗?
汪远:会啊,我觉得这很正常的,一个小屁孩,你是谁啊?!看一看你的片子就不错了,干嘛要花钱买啊?
田爽:怎么去克服?当然,你有先天的优势。
汪远:对,比一些白手起家的人好多了,我也是白手起家啊(笑)!当然我有这样的家庭环境,老板起码会给把椅子让你做,但坐下来说什么就看你自己了。
田爽:这个厂牌的成功,给你的除了钱,还有什么?
汪远:自信。原来做的时候会考虑创业失败大不了就找个班上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只要按照我们的考虑99%能做得出来,也就是说成果是可以被期待的。我们自己会给自己催眠。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九十分靠运气,但我们不能这样想,那就是把自己的努力空间缩小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努力可以做到99%,这种自信是《爱情公寓》给我们的。“三无剧”我们都做成了,现在条件比那时候好多了,为什么不可以做得更好?但现在如果做电影不会再做“三无”了。当时是没有办法,现在有条件请明星,为什么不让他们为作品加磅?“群居不依,独立不惧”嘛!
士兵和跑道
“我去电视节,是去看摄制组建设、硬件、软件、管理、保险。但大多数人不重视这个,只关心明星来了没有。”
汪远反感做冤大头,他希望的是将来这个行业能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在国内有更多原始股可以被发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为“名人效应”买单;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渠道更通畅,兰博基尼可以跑得更快。
田爽:对行业发展有什么期待?
汪远:期待专业性的提升。现在只关注名人这是不对的,一个国家强大不是看将军多能打,是看他的兵,看基础建设,这需要教育、氛围、行业规范等整体的提高。
我现在做一个电影,很难在国内找到专业的兵,比如找个很专业的美术很费劲。我们预算很高,但找到的是美国人、韩国人。我不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当然愿意用中国人,但国内缺少专业型的人才。我希望第一次用韩国人,但是下一次可以用自己人,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目前中国都是纯粹找外援,没有自己的球星,依赖性太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的短板,《神探夏洛克》为什么能做到极致?就因为它的每一环节都很强。但中国现在很牛逼的剧本不一定能执行出来,比如就服装一项不行,大家也不会信。观众不傻,不会因为你是中国人就原谅你。
田爽: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汪远:我只知道我怎么做,不知道别人怎么做。我去电视节,是去看摄制组建设、硬件、软件、管理、保险。但大多数人不重视这个,只关心明星来了没有。现在的情况是钱太多,农民太少,物价哄抬。老百姓打开电视还是吃白菜,需要人考虑是不是该去开发番茄地呢?
田爽:今年电视节有哪些变化?
汪远:网站有很多变化,很闹腾,很多活动都邀请我去参加。但网站对行业来说不该只是多出一个频道,而是唯一一个实现用户模式的方式,所以对网站需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田爽:“一剧两星”等政策会给行业带来哪些变化?
汪远:会更好,我等着这样的变化。买方市场受互联网影响将越来越像个超市,观众的点击率是作品好坏最直接的体现,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B2B到B2C,但这种变革会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我们做内容的是跑车,你们是渠道,两边的路哪边顺畅我就去哪边跑。现在是这边泥泞不堪,那边限速。未来哪边路能造到没有泥泞,我头都不回就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