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碟刹真的要迅速普及了吗?

  A 虽然最近各个零件大厂都纷纷推出了碟刹版的套件,碟刹公路整车也在逐渐增多。但是从小编的角度来看,碟刹的普及目前还有一些障碍需要解决,这些障碍主要来自职业赛场。

  大家都知道,竞技性较强的运动,器材主要是跟着职业比赛走。而对于职业公路自行车赛而言,碟刹不但不是必需的,反而会有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重量。碟片、卡钳、油泵等部件相对传统的C夹,在重量上毫无优势,在这个对每1克重量都锱铢必较的时代,这是很难得到认同的。

  风阻。相比隐藏在后下叉和前叉背面的一体式刹车,碟刹会导致一定的迎风面积增加,所以在水滴造型的卡钳被开发出来之前,不是太在意重量的计时赛和铁三赛场上,也很难见到碟刹。

  友善。因为重量、制动性能、散热的不同考虑,碟刹的刹车碟片会有不同的尺寸,这不像传统C夹全宇宙统一的标准规格,于是器材整备的工作量极大提升。而且在激烈的比赛之中,机械师更换一个后轮的时间不会超过20秒,对碟刹而言,这个时间不足以保证“不蹭碟”。So,在碟刹进入比赛的投票中,机械师集体投了反对票。

  安全。公路比赛里,平路时速50公里、下坡时速更可超过100公里,碟片的使用温度可想而知。在遭遇很常见的大规模摔车时,刹车碟片—数百度高温的滚烫薄钢片,难以避免地会触碰到某个人的身体,很可怕是不是。

  基于以上几点,至少在您目前这辆车退役之前,公路碟刹应该是不会彻底普及的。

  Q 到车店里买车的时候,听店员介绍现在有21、24、27速。我有点犹豫,变速自行车是不是变速越多车越快?

  A 变速和车速基本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您看到的27速只是说可以有27种“牙盘与飞轮的组合方式”—前面3片牙盘分别与后面的9速飞轮组合。

  严格说的话,这连27个挡位都算不上,因为这里会有不少重叠的齿轮比。不管多少速,实际的齿轮比范围才是衡量变速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简单点说,就是您蹬一圈,后轮能转几圈。下面我举几个齿轮比范围的例子您看看:

  常规配置的22速高档公路自行车:140%~480%

  内8速花鼓自行车:140%~440%

  30速高端山地自行车:66%~400%

  您可以看到,速度最多的车,最高速度的齿轮比反而是最低的,它只是在低速部分增加了更多的挡位。

  最后再补充一个例子,大货车有20多速,法拉利7速。

  Q 1小时最长骑行距离世界纪录在创新,这应该如何理解?

  A 您的情报稍微有些不够准确,这个纪录目前还是由Ondrej Sosenka保持着,他2005年在莫斯科骑行了49.7km,不过他在3年后的捷克个人计时赛后兴奋剂检测呈阳性,随之结束了职业生涯。

  但这项纪录确实马上就要被打破了,现在唯一的悬念是由谁来打破?古典赛之王法比安·坎切拉拉、连续三年获得个人计时赛世界冠军的托尼·马丁、前环法自行车赛总冠军布拉德利·维金斯,都将是这一殊荣的有力竞争者。目前对于1小时世界纪录的热切讨论主要源于不久前UCI公布的新挑战规则,把参赛车辆条件放宽为符合UCI场地追逐赛规定的任何器材(包括计时把、封闭轮等),而不是之前严格限定的“默克斯车”(弯把、低框轮组)。这将给参赛选手创造巨大的便利——除了计时把使选手可以用计时赛姿势骑车外,封闭轮和空气动力学头盔都有各种优势。前臂放在车把上的姿态除了更符合空气动力学,还可以让上身得到更多支撑,使车手不用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持在低风阻位置。总而言之,纳入新车型意味着从公路到场地的完全过渡,这将大大提升选手成绩,Sosenka的纪录必定会被打破。

  Q 到底需不需要用椭圆盘,它真的能提高运动成绩吗?

  A 这个问题目前争议是很大的,正反双方都有自己的论据。我分别说说,您看看。

  反方:椭圆盘是日本shimano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就淘汰的技术。功率输出本身是骑车的你自己,你才是车的发动机,骑的有多快跟牙盘椭圆不椭圆没联系。椭圆盘会造成变速故障—前拨蹭链条、变速延迟。冠军用什么完全是赞助商意愿,有那个实力用什么都是冠军。

  正方:shimano的Biopace椭圆盘简直是奇葩反人类,死点位置增大力矩是要闹哪样。椭圆盘的意义是通过降低上下死点的扭力,使蹬踏更加圆滑,从而提高踏频,提高踏频当然能提高竞技表现。椭圆盘还可以更“适当”地调动腿部肌肉,延缓疲劳的发生。机械问题只是个案,职业比赛也没看到使用椭圆盘的选手变速纷纷挂掉,我们只看到各种椭圆盘选手大量夺冠是不是。

  双方观点转述完毕,现在小编说说自己的感受。使用RotorQ-Ring椭圆盘有一段时间了,变速困难的问题个人感觉可以忽略,上下死点过渡更顺滑,踏频有所提升。 整体的踩踏感觉确实更舒服了,力量和负载对等,肌肉不那么容易疲劳。

  小编用的是封闭椭圆盘,不管有没有实质性的提升,外观上确实是拉风多了,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