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它是“第二个iPhone”?

  • 来源:信息化文摘
  • 关键字:石黑浩,机器人,摄影师
  • 发布时间:2014-09-27 09:19

  不论盈利模式,还是革命性意义,日本能感知人类感情的机器人都堪称“第二个iPhone”,为什么日本人在这个领域如此投入,他们又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呢?

  不久前,英国摄影师路易斯.威顿(Luisa Whitton)探访了日本机械人工程师石黑浩的实验室,出了一本摄影集《心归何处》(What About the Heart)。石黑浩是谁?他创造了世界上最逼真的机器人,代表作是自己的复制品,即一台和他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在研究中,这家伙在思索“作为一个人的意义,以及未来的类人机械会如何改写这一定义”……

  这种哲学范畴的思考,我们只能说不明觉厉。而在比较世俗的商场上,另一个日本人孙正义利用机器人赚钱的生意已经开始,他推出的“全球首台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Pepper,被日本媒体誉为“第二个iPhone”。也许未来回顾历史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即将被这则新闻改变。

  眼熟的盈利模式

  Pepper的外表与我们习惯看到的机器人差别不大,出彩的地方在于其跨时代的“感情认知”能力。Pepper的“情感引擎”能让它结合人的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利用独有的算法识别人的情感,并能进行回应。与此同时,云计算服务能收集所有Pepper机体所感知到的情感信息,将这些数据共享到每一台Pepper上,从而使Pepper的情感系统快速地“自我成长”,不断发展完善。云计算服务还大大节省了每一台Pepper的内存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于这一功能所涉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本软银公司表示,Pepper不会上传涉及用户隐私的信息。

  Pepper将于2015年2月正式发售,售价约折合人民币12000元。与日本传统的产业机器人不同,Pepper的定位是用于娱乐的家用机器人。用户可以通过各种软件应用,来扩展Pepper的功能(可能需要缴纳一定费用),软银会提供Pepper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工具。很明显Pepper的盈利模式非常类似智能手机——软银以较低的价格来推广Pepper,再通过向用户出售服务、应用的方式来获利。基于这一点,日本经济新闻社将Pepper称为“第二个iPhone”。

  在革命性意义方面,Pepper也许照样足够与iPhone比肩。Pepper虽然被定义为娱乐机器人,但是通过应用扩展,它有望胜任看护老人孩子、完成日常家务的工作。它变得像iPhone一样普及也未可知。

  近几年,日本机器人产业开始从工业领域向服务领域推进,最好的例子就是扫地机器人的畅销,其最高年营业额高达10亿日元。在一些小众市场,甚至出现了机器人全面占领的情况,比如日本已全面停止人工捕捞乌贼,转而利用吊乌贼机器人来进行捕捞,这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0亿日元。除此之外,日本还出现了生活管道设施维护用、灾害救援用、水下作业用、医疗看护用、日常家务用、娱乐用等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我们知道,日本机器人产业的开端,是源自二战后的劳动力短缺,现在这方面的忧患更加严重,有数据表明,从2005年到2025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将锐减47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除了继续支持原有的工业机器人研发,也开始在服务领域发力,这一点不再赘言。

  有趣的是,日本的机器人研究,素来与欧美国家的相关研究存在明显差异。欧美国家更看重“机器”,注重功能性,而日本人则对“人”字下了更大功夫,他们不满足于机器人单纯作为机器运转,希望赋予它们更高级的人工智能,甚至赋予其情感。比方说,美国人将圆盘形状的扫地机器置入智能芯片,称之为扫地机器人,而在日本人眼中,那不过是台扫地机器,真正的扫地机器人,应该是一个拿着扫把的人形机器人。

  会哭的阿童木

  了解日本动漫的都知道,日本人对机器“人”有着怎样的执著。日本软银公司CEO孙正义在介绍Pepper时说:“我小时候看过《铁臂阿童木》这部动画,以10万马力打倒坏人的阿童木让我激动不已。但是阿童木不会哭,无法理解人类情感,不会开心,不会悲伤。当时我就觉得,这样的阿童木真是太可怜了,如果有一天它也能理解人类的情感,那该多好啊!如今,实现这一技术的时代终于来了。”

  在动画里,阿童木作为人类的朋友,不断打败邪恶势力。Pepper虽然没有10万马力,却能够识别情感,与人交流,它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时候,会是比阿童木更加可靠的朋友,因为它已经不是文学想象。

  “也许再过几百年,人们会将今天作为历史来铭记。”孙正义站在Pepper旁边这样说。这种革命性机器人到底能否成为“第二个iPhone”呢?交给市场来说吧!

  文/姚奕澍

  摘自:《赢未来》2014年7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