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中学教育的问题上,作为班主任,有诸多众说纷纭的困惑,比如:班额过大问题。虽说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一再强调班额不能过大,但现实是:45人左右的班额几乎不存在。由于各种实际的因素,导致班额一般维持在5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人每班。这样就给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压力。
基于上述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从2008年接任班主任以来,一直不断地思索和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这种大班额的管理难问题。在实践过程中,也多方探求、拜访过许多老学者、老教师,最后形成了我认为卓有成效的“小班小组制”。这种管理方法实际上是结合了小班化教学的优点和杜郎口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并在实践中摸索、实践过的一种管理的思路而已。
所谓“小班”,并非指缩小班级规模压缩班级学生名额,每班30人左右的教学班。而是指将一个大教学班全班同学按人数和座位分成4个小班,分别为A班、B班、C班、D班,每个小班人数大约12—16人,包含3—4个小组。每个小班人数力争平衡,合理搭配(学习优中差生互补,身材高中低比例达到一致)。然后竞选小班班长,先报名参加竞选,当全班同学面演讲,由本班内同学投票表决谁当选。4位班长选好后,班主任对班长进行简短的培训,并告知他们下一步的工作,进入试用阶段,在此期间,班主任要及时靠上,不断纠正和及时帮助他们尽快适用班级管理工作。
所谓“小组”,是指按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品行推选各小班内的小组长,一般推选3—4个,然后合理搭配其他3个组员,达到每小组4人,这样人数少,组长管理相对容易。其实,“小班小组制”即班主任协调4位班长,每位班长协调3—4位组长,每位组长管理4位组员(包括组长自己),形成这样一种长链式的管理机制。然后各组制定自己的组规,各小班制定自己的班规,班主任汇总形成总的班级文化。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每位同学必须参与,至少提出一条有效建议。只有这样,在日后的实施过程中,才会有法可依,依法治班治组便可理直气壮,不会有违规乱纪行为发生,也能够促进同学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日常行为包括各种活动和课堂、课外学习,都采用量化考核办法,简单来说就是加分、减分的办法。每位同学基础分都定位在100分,每做一件好事或被老师表扬或测验得到优都能加分,迟到、违纪、卫生不合格都会被减分,等等。这些加或减的分数都由所在组的组长详细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这种量化办法也是由各组长带领组员制定,交由班长组织协调筛选,尽量做到细致,覆盖面广,如有在实际中碰到的更好的做法,则举手表决,及时补充或修改。学生们对这样尊重其个性的做法都非常赞同,所以,在量化过程中都能心照不宣,即使一不小心做错了也能及时改正,做到对自己、对组长都极负责任。
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为在量化中有一半的分数是关于学习的,作业、小测、课堂表现、课后巩固、课前预习、帮扶同学等表现好的都有加分的机会,尤其课堂自主互助学习,各小组对自己的合作任务热烈讨论,认真板演,唯恐一名同学落后,学生们非常踊跃,倍加珍惜每一次机会。
每学期初我都发给每位组长一个记录本,专门记录本组四位成员的量化得分情况,我要求他们必须记清楚什么时间、由于什么原因加分或减分,加分或减分的数量,每天汇总一次。每周再汇总一次,将周汇总稿交给本班班长,由班长将本班所有同学所得分数汇总排序后在教室内张榜公示,告示期间如有疑问可到组长处查询底稿。
班长可根据量化分数的公示情况找个别组长谈话,分析失分较多的原因,以利于今后改正。每月的量化汇总之后要评选出优秀个人、明星小组和优胜班级,并颁发证书和锦旗,并给每位获奖的同学加量化分5分。班主任要找各班长谈话,分析本月的得与失,失分较多的班的班长要做全面分析,并在班会上汇报。
“小班小组制”之所以实施顺利,是因为它以素质教育为背景,在班级管理上不再是唯一的班长制,也不是老师的独裁制,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锻炼和培养各方面的能力。重视学生自主管理和个性管理的培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加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和合作。小班人数少,处理数据、管理起来比较容易,当我们真正的坚持落实下去,发现班级面貌真的焕然一新,学生打扫卫生主动了,纪律要求严格了,时间意识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可见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地盘自己作主,会干得更起劲。
王培梅 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