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传古风 浩然士气长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孔子,宗教
  • 发布时间:2015-01-10 09:37

  ——孔子和他的音乐素养

  琴棋书画之艺,在中国的历史上素来为文人必备。尤其是琴,古人云:“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士无故不撤琴(《礼记·曲礼下》)”等。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也说过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可见,作为乐的代表的琴,在中国文化与史学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传说最初,伏羲、神农造琴,是为了与天地神灵沟通,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故创设了这么一个媒介。故琴之身长与年(天数)相附,琴之相貌与天(圆)地(方)貌附,琴之徽位暗合月份,琴之弦数暗合五音与五行,琴之音色分三种即“三才”者也。诸此种种,均将小小瑶琴赋予了神话般的文化图腾和宗教信仰色彩。之后数千年,又因鼓琴能修身养性,历来也被奉为道器敬供使用。

  那最早传播和发扬琴艺的是谁呢?窃认为可以推溯至孔子。孔子出身微寒、一生清贫,空负才华、有志难酬,虽入官场、终不如意;但可敬的是,他对学问道德的孜孜以求,对文化教育的开拓发展,对社会人文的精神倡导,都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先河,非常人能企。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的弟子在《论语·述而》篇中写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乐是舜时代的古乐曲名。这句话是说孔子有一次在齐国听到了美妙无穷的《韶》乐后,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的滋味了,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已经达到了如此痴迷的程度,说明了孔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是极高深的。

  “尽善”与“尽美”

  在《论语·八佾》里还有一句话,言: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是说孔子在谈到《韶》乐时评论:“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评论:“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孔子认为舜是以禅让得国,有高风亮德,而周武王则以征伐得国,只是粗鄙手段,所以评价《韶》尽美尽善,而《武》尽美而未尽善。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从中可见孔子的文艺思想有极高的审美标准。

  “弦歌”能“爱人”

  《论语·阳货》中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说春秋时孔子提倡以礼乐教化百姓,他的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时,也提倡礼乐。孔子到武城听到乐器的弹奏和优雅的歌唱,就故意对子游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解释说:“君子学礼乐就能爱人,百姓学礼乐便于管理。”孔子十分赞许他的做法,说他之前故意说的是戏话。

  可见,孔子对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影响力,甚至是创造力都是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在他所创建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中,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他还认为战争年代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教化人们温良礼让等。孔子的这种音乐素养对我国的音乐发展和审美评价都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带领我们把音乐艺术看作了一种认识真理,穷极人生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乐教。

  编辑/林青雨 文/贡振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