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康百万庄园的最后一站是去康氏祠堂。祠堂位于主宅区以北约七八百米处,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式院落。康氏祠堂建于明代,现存殿堂房舍9座35间,砖、石筑雕三门牌楼一座,祠堂区的镂空石雕、砖雕及油漆彩绘木雕是康百万庄园三雕艺术精品,也是中原地区雕刻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世事的变迁曾使祠堂一度荒芜,近几年才得以修缮。
现在守在祠堂的是康家第十九代康崇欣。康健博先生对这个爷爷十分尊敬,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老人今年已经80多岁,“土改”时期,家族里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而老人却坚持留了下来,但却也因此受尽了迫害。康健博先生说:“家族中,康爷爷当年受迫害最严重,今天他老人家也最忠诚的在这儿守望,正因为有他守在这康氏祠堂,全世界的康姓族人才得以有根可寻。”
我们刚到祠堂的时候门是锁着的,就在我们带着遗憾转身要离开的时候,迎面看到老人正从街口往回走。见到我们,老人小跑了几步打开大门,把我们让进院中。
老人搬来几把小凳,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热情地让我们坐下。聊起童年时的家族记忆,老人印象最深的是康家家规之严,他用浓重的河南话解释道:“我们康家家规极严,家规不严就很容易出败家子儿啊!”
不加修饰的言语,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康家人的质朴,也可以真切地想见康家家风之严。在中原地区,康氏祠堂是少数劫后保留得比较好的宗族祠堂之一。尽管我们眼前的康氏祠堂已今非昔比,但从那些风格古雅的砖雕、石雕和石柱上的题字仍然可以想象它昔日的庄严。
祠堂里从右至左依次供奉着康氏家族图腾、康氏始祖康叔、康百万家族始祖康守信。老人跟我们说,“康叔是康姓的始祖,全国各地的康姓人,包括海外康姓华人都祭拜这同一个祖先。”
如老人所言,关于康姓始祖的故事,在《尚书·康诰》和《史记·卫康叔世家》中都有相关的记述。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康叔名封,本为姬姓,是周武王同母弟弟。周武王打败商纣以后,又把商纣的遗民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其与诸侯同位,以奉祀先祖,世代相传。武王担心武庚有叛逆之心,便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监视并辅佐武庚禄父,以安抚当地百姓。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管叔、蔡叔与武庚禄父发动叛乱,要攻打成周,但最终被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平定,武庚禄父和管叔被杀,蔡叔被放逐。随后,周公便把商朝旧都河南殷墟一代的封地封给了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这即是后来的卫国。
初封时,周公担心康叔年少,应付不了当地的复杂形势,于是在康叔上任之前,周公作了一篇《康诰》以训诫康叔,这也是《尚书》中《康诰》篇的来历。周公训诫康叔一定要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学习先王圣哲德治的经验,“明德慎罚”,治理好封地。而康叔也果然不负众望,把封地治理得非常好。康叔死后以“康”为谥号,后世以其谥号为姓氏,遂有了后来的康姓一脉。也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的康姓都尊康叔为始祖。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社会,祠堂是尊祖
敬宗的联结点,是家族的中心,也是家族子孙接受祖先教诲的最直接载体。到明清时期,像康氏祠堂这样的民间祠堂已经十分兴盛,遍布全国城乡各地。
可以说,宗族祠堂体现了华夏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伦理道德、典章制度、堪舆风水、建筑艺术等内涵,传递着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近代以来,经历过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几次冲击后,全国大部分祠堂被毁弃,能够保留下来的所剩无几。康氏祠堂之所以能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康家后人的坚守。
时过境迁,祠堂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已完全不同。来康氏祠堂的访客,更多是把它当成一座古建筑来参观。但对于像老人一样的康家人而言,康氏祠堂却始终是他们对家族精神和信仰的守望。
文/司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