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一个都不能少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广大语文教师对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已有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和反思。然而不容小觑的是,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不够或是权衡的不到位,要么淡化预设或游离文本过于追求课堂生成,要么过于重视预设导致课堂生成的缺失,很容易走向两个方向的误区。事实上,预设与生成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课堂教学中只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误区 分析 预设 生成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68-8367(2014)12-0066-04

  “误区”一淡化预设或游离文本课堂无处不热闹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课堂动态生成,夸大了动态生成的作用,忽视了课前预先设定。他们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他们认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生成决定课堂,因而对学生的了解疏忽了,对教材的研究粗浅了。

  [教学案例1]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宗璞《紫藤萝瀑布》

  一位新教师在上课后先导入课题,接着就提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这篇课文如果让你教该教什么,让你学的话,你觉得该学什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再让学生回答。整个课堂大家不难想象,要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要么学生的问题不断重复。

  [简要分析]

  这堂课虽然充满着学生的提问和发言,表面上,课堂放开了,学生动起来了,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仔细琢磨一下学生提的问题,有很多问题都是课外话,与学科没有多少关联。虽然学生在讨论中确实也有生成的资源,但由于教师课前未作预设,这种资源同样被冷落了,教师应有的作用也失去了。

  这堂课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是这位老师没完成课前的预设环节,课前不作充分准备,一节课完全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放任自流。看来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远离文本、“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没有生成资源的课堂,看似严谨,其实按部就班缺乏活力,流失了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学生的创新精神。

  [解决策略]

  我们要正确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致力倡导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同时,实在不能忽视课前预设。再者从教学的基本特征看,学科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实施教学活动,首先必须进行计划和安排,而计划和安排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学生的年龄小,他们不可能也无能力去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及达到的目标,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预设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通常预设的内容包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年级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预先设计教学计划。那么教师该怎么做呢?

  1.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因为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

  2.教师要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之上,以“块状式”进行教学设计,或在某些方面准备好几个教学方案,或在备课中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要作出两种甚至多种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预设,要思考在每种情况下我们教师该如何处理、如何引导等问题。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形成怎样的价值取向;教学中采取怎样的形式,设计哪些环节,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等,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一个较为详尽的预设,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和随意,学生“打基础”的要求才能全面落到实处。

  3.教师要把握预设的几个特点:预设要有预见性,虽然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的过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我们教师还要尽可能地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要全面深入地思考探究,力争将课堂过程运筹于帷幄之中。预设要有情境性,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主人的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思考研究,从而形成课堂生成的亮点。预设要有灵活性,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预设的环节不能实施或不能达成老师预期效果的时候,就不能拘泥于预设,而要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改,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既让生成在课堂凸现,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现在,也有些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理解不够,在某些语文课上,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所讨论的问题不少都游离于文本之外,没有了语文的影子;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无论精彩与否,都是掌声一片。课堂形式非常丰富,但究其内涵却十分苍白。

  [教学案例2]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

  师:同学谈谈对这位父亲的认识。

  生:我想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他,由小见大嘛。

  师:那么同学们怎样看待“伟大”?

  课堂的很长时间都在讨论什么是“伟大”。如:

  生1:我觉得“伟大”并不代表某人身份的高贵,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

  生2:“伟大”并不一定是只有伟人所有。

  生3:“伟大”主要是某人创造的精神财富,能使人产生共鸣。

  生4:我觉得失败者也是伟大的人,比如我们曾在《伟大的悲剧》中认识到的斯科特他们。

  ……学生畅所欲言,整个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之景,精彩之处还伴有鼓励的掌声和学生的笑声。

  [简要分析]

  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语文素养。但是一些语文课把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曲解为抛开语文特质而进行品德和价值观教育。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是文本内容本身,而是这些内容与文字合成的“语文”。我们关注的,是语意与文字怎样结合构成高层次的表达。或者“披文以入情”,明了怎样的言语形式(包括词句篇章修辞等等)承载了怎样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了高质量的思想是借助高质量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的。无论是哪一种深入,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获取“语文”(而不是“语言”)的营养。上述案例中的老师上的《背影》,用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谈自己对伟大的理解和认识,就是“游离于文本”的一个实证。

  [解决策略]

  1.立足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内,当然应该以阅读“文本”(主要是教材中的课文)为主。读是语文学习之重中之重,而立足文本的读又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声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之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含咀英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只有首先立足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善待文本

  善待文本并不是要学生脱离文本,而是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让“文本”活起来、生动起来,即在新课程观指引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根据学生们自身的生活背景和对生活的理解,个性化、生活化地“解读”文本,教师与学生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智慧地引申,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善待文本。

  3.回归文本

  把握教材的个性特点和熟悉学生的情况,始终以文本出发,从把文本当典型的例子来分析,文本分析掌握学习方法并转化能力,积累基础知识。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之局面。因此,有必要“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中字词句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积累,从而更具有“语文意味”,又能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语文的“文道统一”。

  “误区”二过于重视预设课堂生成容易流失

  当然,教师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囊括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不同个性、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复杂性特征,或多或少的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生成性”问题。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完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

  留意我们的课堂,因为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参与,生成无处不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生成的内容。课前,教师比较重视预设,课堂上,有时因急于完成预定的任务,常会这么说,你的问题我们课后再交流吧,而此时学生所提的课后交流问题,很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思想,如漠视与学生的交流,会使一些良好的生成资源流失。

  [教学案例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故乡》

  (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让他们认识少年闰土)

  教师巡回,学生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讨论少年闰土的性格特征。学生发言表述。

  生1: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个勇敢的孩子,因为他敢在夜里守瓜田。

  生2:我认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因为他懂很多新鲜事:海边有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但是有两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生3:为什么要在雪天捕鸟?

  生2:不下雪的时候怎么不捕鸟?

  这两个学生是在教师巡视时低声问的,但是教师在小范围内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显然这两个问题不在教师的“预设”中,这位老师既没有将这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回答,他自己也没有引导学生解决,只是含糊其辞地说:如果同学们对这问题感兴趣,可以在课后讨论。

  [简要分析]

  语文课堂充满了对话的空间,对于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由于教师的精心预设,为课堂上的生成创设了条件,使生成更加高效。当然课堂是个活体,源于我们的学生有着许多灵性的创造。当学生在课堂中闪出创新火花时,教师千万不能熄灭它,引导学生将它成为有用的生成资源,切不可让它流失。上述案例中的教师只是拼命保护好他的教案预设的完整性,而没想到一种很好的生成资源的流失。

  [解决策略]

  1.教师要具备捕捉有效信息,整合生成资源的课堂决策智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的存在是多样的。信息的容量是丰富的,要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显然不现实,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如果教师能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将走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呈现动态生成。教学处处皆课程,如果我们能把握住这些琳琅满目的生成,调控好这些充满活力的生成,那么教学就会有“润物细无声”的和谐,课堂就会处处洋溢“水到渠成”的自然,生成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设计观,既要用“预设”去促进“生成”,也要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既要使二者和谐共存、相互转化,也要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新课标下的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共享智识,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

  作者简介:汪选桃,男,1973年7月生,1997年7月原安徽省巢湖师专毕业,1997年8月分配至安徽省庐江县黄屯初中任教,现为中学一级教师。参加工作17年来一直扎根在这所农村初中任教,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004年10月至今兼任学校管理工作,历任校团委书记、教导副主任、副校长。2005年5月,获得庐江县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大赛初中语文组一等奖。2005年8月,获得安徽省普通话测试员资格。2007年1月,原地级巢湖市优秀教师。2013年7月被评为合肥市市级骨干教师。2013年11月获得合肥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汪选桃(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龙桥镇黄屯初中23155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