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经羞辱过你的智商的『鸡汤』

  • 来源:向导•感悟
  • 关键字:羞辱,智商,青蛙
  • 发布时间:2015-03-26 07:47

  温水煮青蛙:青蛙又不是傻瓜

  你听过的版本:

  记得在做生物实验时,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大环境的改变能决定你的成功与失败,但大环境的改变有时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时时注意,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对你最具威胁。觉察到趋势的小改变,就必须停下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事实是这样的:

  青蛙又不是傻瓜,怎么会活活被煮死?不过还真有人做过煮青蛙的残忍实验,是美国动物学教授霍奇森。青蛙属于两栖类,是冷血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整,霍奇森研究的就是两栖类可以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你看,科学家总是会给一些奇葩的实验找点很科学的借口。霍奇森选定的加热速率大概是每分钟1.1摄氏度。他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容器允许,青蛙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跳出来。所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根本就是蒙人的。

  鸵鸟心态:你当鸵鸟是母鸡啊

  你听过的版本:

  当大漠中的鸵鸟遇到危险时,它总会把头埋在沙堆里,以为自己看不见就安全了……于是,鸵鸟心态产生了。这个看似消极的心态,却被很多人不自觉地运用在婚姻关系中,以此求得稳定美满的生活。正所谓:婚前睁着眼睛找对象,婚后闭着眼睛过日子。鸵鸟的策略就是妥协,通过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采取鸵鸟策略有助于关系和谐,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采取鸵鸟策略必须三思后行。

  事实是这样的:

  这是视觉上的误差而已,鸵鸟体型巨大,但脑袋非常小。如果你从远处看见它们在地上啄食,它们的脑袋看起来就好像埋进了地里似的,不过它们绝不会这么做,除非它们活腻了,但是它们确实会在土里挖洞,给自己的蛋做个窝,偶尔探头瞅两眼窝里的蛋。而真正遇到危险时,鸵鸟的第一反应是以70公里的时速逃跑,如果逃不了,战上三百个回合也无妨。别小看它们的战斗力,发飙的鸵鸟可以弄死一只成年雄狮。

  鱼的记忆只有7秒:别侮辱鱼的智商

  你听过的版本:

  早在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一个故事:鱼的记忆只有7秒,7秒之后它就不会记得曾经的事情了,所有的一切又都会变成崭新的开始。所以,在那一方小小的鱼缸里面,它永远都会兴致勃勃,永远都不会觉得无聊。有时候,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那只鱼,能够在7秒后遗忘所有,但有时,将一切都遗忘,又显的是那么的可怕,毕竟身边还有许多美好的人和事物,值得去珍惜。

  事实是这样的:

  如果把“鱼的记忆有7秒”当成一个科学的结论,疑问就来了:记忆能力可以被精确到秒吗?如果鱼的平均记忆有7秒,那么一些笨鱼的记忆岂不是只有两三秒?当这些笨鱼咬了一口食物以后,会不会瞬间忘记嘴里含着的东西是什么?幸运的是,这种状况并不存在。几乎所有关于鱼类记忆的研究都表明,鱼的记忆远不止7秒。早在上世纪60年代,当化学开始介入神经生物学的时候,就已经有人研究金鱼的记忆能力了。196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用金鱼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金鱼放在一个很长的鱼缸里,然后在鱼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后,再在鱼缸射出亮光的一端释放电击。很快,金鱼就对电击形成了记忆,当它们看到光的时候,不等电击释放到水里就会迅速游到鱼缸的另一头,以躲避电击。设计实验的科学家们发现,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这些金鱼可以在至少1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记住躲避电击的技巧。

  老鹰的重生:老鹰不冬眠

  你听过的版本:

  据说在鸟类世界中鹰的寿命最长,可以活到70岁。然而,并不是任何一只鹰都能活这么长时间。原来,鹰要想活到70岁,必须在它40岁时完成一次蜕变。因为当鹰活到40岁的时候,一切功能都已退化,迟钝的爪子已经抓不住猎物,过长的喙也啄不住食物,笨拙的翅膀更难以载动它沉重的身体。在这个时刻,鹰的选择只有两种:要么等死,要么重生。如果选择重生,它要飞到人迹罕至的山顶,用喙猛力击打岩石,直到脱落,等到新的喙长出来,再用喙把爪上的指甲一根根拔出来,等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再把身体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这一残忍的重生过程历时150天,只要熬过150天,获得新生的鹰又可以再活30年,重新称霸蓝天了。

  事实是这样的:

  鹰科里有60多种鸟,平均寿命只有30年,只有美洲鹫和神鹰科鸟类可以活到六七十岁。但不管怎么样,更换喙、爪和羽毛都是完全不可能的。喙是头骨的一部分,如果敲掉,就相当于砸掉人类的上下颌,连骨头带肉,血肉横飞,脑浆不流出来就不错了,还涅什么槃?何况这5个月中,爪子、嘴和羽毛都不能用,如何进食?早就饿死啦!

  老鼠制服大象:螳臂挡车呀

  你听过的版本:

  大象是陆地上最庞大的动物,它不害怕任何猛禽巨兽,唯独害怕弱小的老鼠,因为老鼠能在短时间内钻到大象耳朵和鼻子里,从内部化解敌人。大象面对自己的敌人都是以身体的庞大而取胜,但在老鼠身上就失效很多。当两个极端的东西放一块时,就会出现势均力敌的现象。最终谁会取胜,得看智慧。

  事实是这样的:

  无论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大象,对老鼠都没有半点惧怕的意思。除了人之外,健康的成年大象面临的敌人很少,他们只会对不熟悉的情景和声音感到害怕。在古罗马时期大象曾被送上战场,它们因惧怕猪的嚎叫声而逃走,这才产生了关于大象害怕老鼠的传说。在动物园里,老鼠是大象的好室友,不过大象根本不搭理它们。如果真有哪只缺心眼的老鼠胆敢钻到大象的鼻孔里,一个喷嚏就能送它见上帝。

  完美的珍珠:渔夫一定是个处女座

  你听过的版本:

  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他欣喜若狂。可拿到手一看,发现珍珠上有一个小黑点。渔夫觉得很不舒服,他想,如能去掉小黑点,珍珠将变得完美无缺。于是渔夫便开始用小刀刮黑点,可剥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剥一层,黑点还在,剥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一味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更容易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可自拔。其实世界并不完美,人生是不可能没有遗憾的。生命可贵之处不在于事事处处完美,而在于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后能坦然面对。

  事实是这样的:

  编故事的人,你确定这颗不是黑珍珠?珍珠产于珠母贝类软体动物的体内,是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所以,天然珍珠质不可能这么精确地形成多层黑点,渔夫捞到的必然是假货,尽情地刮吧!

  斑羚飞渡:达尔文不答应

  你听过的版本:

  七八十头斑羚被猎人逼到峡谷的悬崖边,单只的斑羚能力不足以跳过峡谷到达对岸,斑羚们为了种族的生存,选择了牺牲一半,保存另一半的方法。在头羊——一只老雄羚的带领下,一只斑羚先跳起,在跳跃到高点的时候,另一只起跳,踩着前一只斑羚的背,以此为跳板,到达对岸。

  事实是这样的:

  这个著名的段落来自作家沈石溪的成名作《斑羚飞渡》,文中的斑羚学名灰斑羚。了解了斑羚的日常习性你就会明白,现实中灰斑羚以及其他几种斑羚都不可能存在《斑羚飞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头的群体,更没有头羊这一说。而且对这些日常根本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动物,你能指望他们在穷途末路时相互关照么?另外,进化的主导力量不是群体选择而是个体选择。“飞渡”虽然有利于群体的永久延续,但并不可能进化出来,它违反现代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蓝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