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人尽其才
- 来源:教育与学习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分类管理,科学设岗,人才,教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4-02 08:34
【编者按】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受学校内外多种因素制约,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又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一些高校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人事制度的目标和要求,在岗位分类、人才延揽、培养培训、考核评价、薪酬激励、流动退出等方面大胆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
科学设岗是建立健全高等学校聘任制的重要前提,是系统推进人才引进、培养培训、考核评价、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决条件。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选择职业通道,取得明显成效。
岗位科学分类 实现教师职业多元化发展
浙江大学设置五类岗位、实现教师职业多通道发展。按照任务需要设置五类教师岗位,根据岗位特点实施相应考核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其中:教学科研并重岗要求同时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研究为主岗要求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教学为主岗要求主要承担高质量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同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岗要求主要承担农业与工业技术推广、公共政策与其他科技咨询、医疗服务及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团队科研/教学岗要求在科研或教学团队中承担团队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研究助理、项目技术管理或协助承担一部分通识课程与大类课程基础教学工作。
北京科技大学探索完善分类分层的岗位管理体系。一是科学分类。把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教学为主型岗位承担高质量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教学科研型岗位同时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必需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科研为主型岗位承担以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为主的高水平研究工作。二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动态调整教师岗位高、中、初级的结构比例。根据各学科发展层次、水平及规划,适当调整高级职务岗位比例和正高级职务岗位职数,向高水平重点学科、重要研究基地和教学任务重的学科倾斜。通过岗位设置,引导和鼓励学院有重点地发展优势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南京大学设置专职科研系列岗位。设首席研究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助理等五类岗位,聘任对象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研究的申请、研究和开发工作,由有关单位根据科研工作需要提出岗位设置计划报学校人力资源处,经学校审定后设立。其中首席研究员和研究员可设立非全时岗位,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助理岗位为全时岗位。首席研究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岗位实行短期聘任制,每个聘期原则上为三年,一般不超过两个聘期。研究助理岗位采取人才派遣方式聘用。所有岗位均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
建立校内“特设”岗位 拓宽优秀人才发展空间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内特别研究员、副研究员聘任机制。针对部分进校时不完全符合正高级职务聘任条件,但背景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的40岁以下年轻教师,设置“特别研究员”岗位,聘期三年,聘期内受聘人对外可以“研究员”名义进行学术活动,学校提供岗位津贴每年3万元,分批提供住房津贴累计12万元,由受聘人所在学院(系、所)提供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类15万元、人文社科类5万元,学校视情况酌情配套。在几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推出“特别副研究员”岗位,重点支持35岁以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激励他们尽早发展成为学校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近年来,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已经在“特别”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多个学科方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川大学设立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系列。为更加客观地考察海归人员的素质和潜力,激发其创造力,学校针对拟引进的海外名校博士专门设立“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岗位,采取4年聘期考察制,聘期内圆满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考察的,可转入学校体系内轨道续聘,否则不再续聘。
选人用人:不拘一格揽贤才
如何打破僵化的用人机制、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模式,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近年来,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建立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招聘机制,采取更加多元、更加社会化的人才使用方式,优化了结构,激发了活力,提升了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
切实把好“入口关”
中国农业大学实行百分百公开招聘和校院两级评审制度。一是实行100%公开招聘制度。所有招聘岗位、条件及进程均上网公布,提高了招聘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提前确定面试时间,便于国内外应聘人员统筹安排。近年来,年度招聘竞争最激烈的岗位应聘比一度高达1:1200。二是实行院、校两级评审制度。成立校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评审委员会和教师招聘评审委员会。高层次人才引进由学院推荐人选、学校评委会审定;其他教师招聘须经学院评委会按3:1的比例向学校评委会推荐候选人。学校评委会进行差额面试,得票三分之二以上者方可录用。由于严把进人关,学院推荐的岗位候选人每年约20%未通过校级评审,2010-2013年“零通过”岗位招聘数量分别为10、17、13、17人。
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三横三纵”的人才招聘工作体系。“三横”指人才的计划、执行与评价三位一体:人事处会同用人单位共同制定招聘计划;人才办负责具体实施;校内外高层次专家组成独立学术评议组对引进人才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三纵”指建立由学院、人才办、校长办公会组成的人才工作体系:学院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对拟引进人才进行综合评价与推荐;人才办组织专家组进行独立的校级评价;校长办公会投票表决确定最终引进人选。实践证明,“三横三纵”人才工作体系提高了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的透明度,较好保证了引进人才的质量。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
中国传媒大学广泛聘请国内外一流学者、行业精英担任兼职教师。近年来,学校打破传统用人观念,通过设立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岗位,突破地域、户籍、工作关系等限制,吸引国内外学术大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行业翘楚来校从事非定期教学科研工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例如,从国外聘请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副校长安那斯塔西欧教授、美国瑞森勒尔理工大学向宁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普拉特纳教授等一大批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关凌教授为兼职教授;从国内聘请作家王蒙为名誉教授,从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聘请一批业界知名人士为兼职教授。多元化用人机制的形成,有效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
兰州大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用人机制。学校实行全员聘任,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合同管理,与全职、非全职以及智力引进的人员以契约的方式建立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促进聘用关系从终身制向契约制的转变。对硕士及中职以下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与编制外用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办理养老保险手续;以科研助理方式聘用毕业生参与学校重大科研项目。这些多种用工形式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后勤保障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东北大学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模式。采取流动岗位模式、优秀人才共享和专兼职结合的智力引进机制,通过聘请名誉、兼职教授等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交流。名誉、兼职教授一方面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拓宽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间合作交流的渠道。此外,名誉、兼职教授还扮演了“高层次人才储备库”的角色,部分已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及国家“千人计划”。
综改司 刘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