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

  • 来源:教育与学习
  • 关键字:阅读,学生,教育,佐藤学
  • 发布时间:2015-04-02 09:01

  关于阅读,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说过一个精妙的比喻: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品尝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分享品尝时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将会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佐藤学先生“阅读即品尝葡萄”这一比喻,形象地道出了阅读的真谛。从这个层面来说,深入开展儿童阅读,对儿童个体的幸福成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班级读书会”是立足于这样的“葡萄酿造工程”而开展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新教育人于国祥先生首先提出了下列三种班级读书会课型: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的“导读课”;以促进孩子深入阅读为目的的“推进课”;以读书分享为目的的“交流课”。

  “导读课”在这三者中起着基础作用。导读课的重要使命,在于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儿童喜欢阅读一本本好书(走进一座甘美的葡萄园),进而让他们自主地、投入地反复阅读(采摘葡萄、品尝葡萄乃至酿造葡萄酒)。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自身的修行固然重要,但前提是要“领进门”。因此,师傅引领的方式、方法是极为重要、极有讲究的。“导读课”就承担着“领进门”的重任。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班级读书会上,我经常使用以下导读策略,把学生“领进”阅读之门。

  一、猜测阅读

  喜欢预测、猜想,并千方百计地验证预测、猜想,是人的共同心理特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在拿到一本书或者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一定有过“一闪念”:这本书可能是讲什么的?这种“一闪念”就是猜读。在阅读心理学中,猜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比如,观察封面,猜测一本书的内容;看标题,猜测正文的内容;读开头,猜测下文的内容;读前文,猜测后文的内容。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案例一:《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挑战自己的想象力!挑战从什么地方开始呢?就从封面开始吧。这本《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是大家刚刚拿到的,请仔仔细细观察封面,看完后大胆地预测,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从书名、封面大胆去预测。

  生:我认为以前有人欺负罗伯特,罗伯特就实施三次报复。

  生:我觉得这本书讲的可能有些人得罪了罗伯特,有些人他不喜欢,于是他要报复他们。而且从图画上看出来下面两个人很惊恐的样子,上面有个器械扔什么东西下来。

  生:我在猜想罗伯特在其中一次报复的时候,用的是垃圾,因为封面中有一个吊车,倒下很多垃圾。

  生:我猜想罗伯特报复别人一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带劲。

  师:这个同学也很会思考,从题目中这个特别大的“三”字发散开去,联想开去,很好。同学们,读书,特别是读刚刚拿到的整本书的时候,要善于大胆地从封面开始猜测,让读书之旅像探险一样充满着惊喜!

  每一本书的封面,都是出版人精心设计的,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学会阅读封面,从封面信息中去推想,让孩子们带着猜想去阅读。阅读,就会像探险一样充满魔力。

  导读课上,教师除带着学生观察封面进行猜测外,还可以根据目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运用猜读法,能很快缩短学生和一本陌生的书之间的距离,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儿童的阅读期待。

  二、现场共读

  导读课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师生现场共读。教师选取其中的精彩章节,通过略带夸张的声音和肢体语言,将故事或者文章最有意思的部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这就好比教师从葡萄园中摘下最好吃的一两串葡萄,让孩子们尝尝美味的葡萄,激发他们自己摘葡萄的欲望)。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发出阵阵笑声或啧啧称赞声,让他们第一时间喜欢上一本书。

  案例二:《走近谢尔大叔》

  师:同学们,今天是阅读节,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要送给同学们一份特别的礼物。(屏幕出现谢尔·西斯弗斯坦的小诗《作业机》,让学生现场阅读,孩子们兴致高涨。)

  师:像这样好玩的书,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很多。你想读吗?(屏幕出现四首好玩的诗的封面投影:《奶昔》《波浪发型》《拥挤的浴缸》《经常撒点胡椒面》,学生选读。)

  生:老师,我最喜欢读《拥挤的浴缸》,因为太好玩了。

  师:你来读读。

  生:(边读边笑)《拥挤的浴缸》浴缸里孩子太多太多,有那么多胳膊要搓。我洗了个屁股,可它绝对不属于我。浴缸里孩子太多太多。

  师:你为什么觉得那么好笑?

  生:太好玩了,居然洗澡把别人的屁股当自己的屁股了。(生众笑)

  师:确实太好玩了。老师告诉大家,更好玩的是,里边的插图。(呈现插图,生哈哈大笑。)

  师:像这样好玩的诗,太多太多了。好,打开这本书,你爱读哪一首,就读哪一首。要记得把图和文对照起来读哦。(生兴致勃勃地读,边开开心心地笑。)

  美国学者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指出“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在家里或教室使用都再好不过了。”在导读课上,当孩子们对一本陌生的书知之甚少,还无法感受有多精彩时,任何宣传的语言都是多余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朗读,再朗读。教师节选最适宜朗读的内容,借助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孩子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书本所描述的场景,和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这样的现场共读,极具情景感和体验感,深受学生欢迎。

  三、比较辨读

  如果说“猜测阅读”是重在关注孩子的理性思维,“现场共读”是重在关注孩子的感性体验,那么“比较辨读”则是架构在前两者之上的一种导读策略。这里的“辨”是面对所给的直观形象的材料展开的思辨,在思辨中激发学生对该书的兴趣。

  案例三:《蓝鲸船长的13条半命》

  教学环节一:出示材料并质疑

  在蓝熊当上船长的过程中,以下起到关键作用的情节会以怎样的顺序出现呢?

  A.一双大黑手从后面把我抓起来,用口袋套住我的头。口袋被扎紧,然后我就被扛走了……

  B.……

  C.……

  (接下来,教师将原文情节图和改编后的情节图进行对比呈现,让孩子们根据对这个故事发展脉络的了解,开展思辨。五分钟后,小组讨论:你认为哪一个情节图是原小说中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大胆推测,思维异常活跃。)

  教学环节二:公布答案并留疑

  教师在每位学生进行猜测、选择之后公布正确答案。并进而追问:

  (1)你对其中哪个情节特别好奇或感到疑惑呢?

  (2)两幅图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上述导读是我区东园小学骆可青老师的课堂呈现。该设计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是对导读课教学策略的一种崭新的尝试。

  首先,该设计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思维的品位较高。其次,这是在比较中思辨,且是对“图文结合”的材料的思辨,其直观性、趣味性符合学生阅读心理。再次,这里的导读设计对书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进行了整合性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高屋建瓴的。

  更值得玩索的是,教师在公布正确答案之后进而追问:你对其中哪个情节感到特别好奇或疑惑?两幅图中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本书,他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是理性和感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含糊的,朦胧的,又是对真相充满着期待的。老师的追问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期待,而老师问而不答,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去解开疑团,这不是师者的高明之所在吗?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抵如此吧。

  把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点燃阅读热情,体验阅读快乐,激发探究欲望,是导读课的主要任务。当然,在此基础上,提示阅读重点,渗透阅读策略,生成探究问题等也许会让导读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在把孩子领进“葡萄园”大门的同时,交给“摘葡萄”的方法,也许是导读课最为理想的境界。

  张祖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