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说了不算

  “你的苦恋指数60%,你最容易陷入的就是一厢情愿的单恋,就算对方已经表明彼此没有希望……”“你的脑残指数四星,你是重度脑残患者……”这是类来自的网络心理小测验你一定不会很陌生。这类所谓的心理小测验铺天盖地,面对测验结果,你是更了解自己了,还是觉得自己更陌生了?

  一测便知?

  说到测验,身边的小伙伴们恐怕没多少不恨的,但是“心理测试”,却在我们身边悄悄流行起来。这些来自网络或媒体心理小测验,特点是简短、快速,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测量我们的某种心理特质,并对这种心理特质进行一定的解释,或给出一定的等级分数。这些“心理测试”往往有吸引眼球的标题,抽个几分钟浏览一下,就算不好玩也没有很大的损失——而且,我们真的是很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是否与众不同。

  探究自我是人的天性,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试图破解自身的密码——无论是在生物学意义上,还是在心理领域里。而且,是人就会有烦恼,有迷茫与困惑,迫切希望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也希望有人能了解自己。网上的这些各式各样心理小测验迎合的就是这样的心理。随便回答几个问题,就可以弹出一段这么准确、细腻、体贴地描述自己的话语,你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

  “心理测验”真的这么神?一幅图片、一个故事、一种情境就可以看出性格,猜出想法?测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还需要知道长宽高3个数据呢,这些小测验几个问题就能概括你?其实,“心理测验”的这点玄乎全仗着“投射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E.A.Ross曾做过一个实验:在80名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中征求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一块大牌子在校园里走动。结果,48名大学生同意背牌子在校园内走动,并且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意做这件看起来很酷的事;而拒绝背牌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做这件看起来很“二”的事。这便是一种“投射效应”——即个体把自己的需要、情绪、态度转移或投射到外界事物或其他人身上的一种心理作用。

  所有的图片类测验和大部分文字类测验都是利用了投射法编制的。通常的做法是,给测试者呈现一定的、没有明确意义的材料,然后让测试者对这些材料加以解释或组织起来。

  除了“投射”,“心理测验”常用到的另一个原理就是“相关”。“相关”是指一种变量(或现象)的改变会伴随着另一种变量(或现象)也做出相应的改变。相关关系就是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在科学的心理测验中,相关关系的确立,要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并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究竟有多大。然而在网络和媒体提供的“短平快”小测验中,随便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被说成了“相关”。“全身都痒的人,渴望爱情;背部痒的人,需要一个亲密伴侣;手臂痒的人,对象一定是你的亲密朋友;头痒的人,就是急着要结婚了。”别笑,这是在某电视台推出的一档谈话类节目中,出现的题为“痒和渴望爱情”的心理测试题。编测验的人根本就没有用科学方法说明“痒”和“爱情”的相关关系,只是为了制造神秘感而牵强附会,这是在滥用相关,得出的结论自然不靠谱。

  离科学还很远

  网上的心理小测验虽然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小兴奋,但是这种测验几乎就是个娱乐活动,整个测验题目的生成缺乏严格的科学程序,拿它们当真,你会郁闷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专家金瑜教授认为,传媒应慎用心理测试,这些小测验可以是娱乐,但对人们还是会有一定的误导。

  任何一个心理测验都要有个明确的测试目的,而这个目标也应该有明确的定义。比如,笔者做过的“脑残”测验——“脑残”这个概念,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个词只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着觉得很“带劲儿”。而一个科学的心理测验首先就必须有一个理论基础支持的、想要测量的心理概念,并把概念界定在一定范围内。

  随便做那么几道选择题就可以知晓自己的某种特质,确实给人很神奇的感觉,不过这也正是这些小测验为了博得大家青睐犯下的致命错误。在心理测量领域,目前常用的人格测试量表有几十乃至上百道题目,最权威的MMPI人格问卷的测试项目多达500多道!这种描述人格的测验可不是能轻易下结论的事。科学的心理测验,要将某一特质测量出来,必须要有一定的题量保证,对这些题之间的关系也有一定要求。当然,题量多了又会给测试者带来疲倦感或厌烦感,所以网上的心理小测验都很取巧地使用小题量来博得人们的“钟情”。

  作为一个科学心理测验的“三根支柱”——信度、效度和常模,网上的这些小测验都一一避之不谈。比如笔者发现的一个测验“测你的受骗概率有多高”,只做了一道题就给出了一个20%的上当率。喜欢思考的小伙伴们一定会想:这个20%究竟算高还是低呢?没有一个比较标准,也就是专业上讲的“常模”,测试结论就是没意义的。“常模”听起来很不好懂,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一次数学模拟考你得了65分,家长看到卷子就愤怒了,但如果你告诉他们全班50个人只有5个人及格,就一定能平息他们的怒气……

  心理学者Kaplan和Saccuzzo认为,在评估心理测验的过程中,对其效度的评价最为重要。如果你拿一把可以随意拉伸的软尺去测量桌子的长度,测量三次的结果分别是60cm、48cm和75cm。你还会相信这把尺子的测量结果么?测量心理活动这种隐蔽的东西,更是变数多多。如果今天你兴致勃勃地测出了重度脑残,一个星期后再做相同的测验,竟测出了没有脑残,这样的测验本身的“信度”就很低。

  “测你变成富翁的可能性”——标题非常吸引人!题目如下:“你正在努力减肥时朋友却想请你吃大餐,你直觉他的心态是什么?”测试给出了四个选项,你得四选一。你会不会觉得“这货在玩我!一个选项就能为我将来的财富状况做出预估?”这类测试槽点满身:首先,“富翁”的含义不明确——究竟怎样才算成为了富翁呢?其次,要成为一般金钱意义上的富翁,可能需要的条件极多,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外在环境等等,单凭一个生活场景的选择,怎么能有效地说明问题呢!所以这样的测验实际预测效果——“效度”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你会“中枪”

  相信做过这些“心理小测验”的人都模模糊糊地有种感觉:“小测验最后的解释好像还挺准的”。为什么这些测验能给大家造成这种“挺准的”感觉呢?

  来看看下面的某心理小测试结果分析语:“你的性格爽朗,不喜欢被束缚,是个拥有主见的人,讨厌就是讨厌,高兴就是高兴,会将情绪表现出来。但你并不莽撞,在做事中,先思索后行动是你的一向原则。你会为别人着想,有时也会因此感到疲倦。”眼熟吧?笔者这里给出的只不过是随便一个选项的结果解释,因为这种解释遵循“模糊解释、普遍适用”的原则,所以一旦你选到了,便会产生“中枪”感觉。试想,谁喜欢被束缚?谁不会将情绪表现出来?谁不会对人际关系感到疲倦?这些普适的语句再适当加上一点恭维,自然可以击中大多数人的心坎。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叫做“心理暗示”的效应,是指个体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判断、态度等影响的现象。1975年,百事可乐公司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百事挑战”实验。由于当时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量更大,消费者普遍觉得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更好喝,百事可乐特意对顾客的口感进行试验。他们将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都去掉商标,并分别以字母M和Q做上暗记,然后请来消费者对没有品牌标志的两种饮料进行品尝。双盲实验的结果表明,认为百事可乐更好喝的占了大多数,其中,那些之前觉得可口可乐好喝的人也有部分觉得百事可乐更好喝。消费者之前之所以普遍认为可口可乐更好喝,是因为可口可乐的品牌和广告做得好,给了消费者心理暗示。

  那些短小的网络心理测验的结果分析,也利用了这种暗示作用。再加上大部分分析的话语写得很婉转,批评中带点鼓励,“坏话”里夹着“好话”,自然更容易让人在心理上认同。

  日常使用的语言不来就不是像科学术语一样精确、严格。比如说“你是一个乐观的人”,可能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乐观的人,你对乐观的认识也很模糊,或者有的时候觉得是、有的时候又觉得不是,你心理对自身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然是怎么说都觉得准。

  认真你就输了

  网络和各类媒体上流传的心理小测验,绝大多数是缺乏科学标准的。要知道,真正的心理测验的编制是非常繁复的。我们对于那些测验结果不必过于纠结,只要抱着娱乐的心态去对待就行了。

  特别提醒,内向、敏感或者心情不好的小伙伴们,最好不要去做这类心理测试,以免受到负面影响。对于一些真正想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个性,或者有心理困惑的,要通过一些科学的途径去解决,例如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测量量表来了解自己的状况,并且寻求正规的帮助。人的很多特质不是一生不变的,即便是科学的心理测试,其结果也仅仅具有参考价值,而不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惟一标准。没有一个心理测验,会成为你人生的“判决书”。

  LINKS

  科学心理测验的“炼制”:

  心理学研究中,心理测验编制是有着繁复严格的过程,不会像快餐食品一样时时“新鲜出炉”。编制的基本程序如下:

  1.确定测验目的:包括测验针对什么对象群体,用于测量什么内容;测验是要对测试者进行描述、诊断还是选拔和预测;

  2.制定编题计划并编写题目:包括每一个板块的测验内容各自有多少题,各自用什么类型的题目以及用怎样的形式展现给测试者;

  3.进行预测和项目分析:用选出的题目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并对每个题目的合适性进行分析;

  4.将测验标准化:包括测验的题目、实施过程、指导语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

  5.对测验的信度、效度进行说明,并编制常模;

  6.最后,编写如何使用本测验的指导说明书。

  皮格马利翁效应

  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Rosenthal和LenoreJacobson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你的期望会引导你走向你所期望得到的东西,你相信你能做得好,事情就更容易朝着你相信的方向发展。

  撰文/胡伶平 绘图/刀豆的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