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ube多核处理器V.S Core双核处理器
不可否认,英特尔的“i”系列的确开创了处理器的新时代无论是产品架构、制程、超线程技术等方面都遥遥领先于同期产品一所以要想和“i”系列正面较量,只有提炼出独特的卖点,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好在
身经百战的AMD聪明地选择了英特尔最强大的“双核”下手——本次其推出的“Danube”系列处理器,不仅大打“多核”概念,企图从字里行间先压倒对手,并且在产品规格上做了非常精确的细分——单是产品型号就多达12款,其中包括1款单核、6款双核,2款三核和3款四核产品这使得用户在选择时更加精确。
除强推“多核”处理器概念、以期与英特尔的“双核”和“四核”概念产生差异外,AMD在“Danube”系列处理器中也瞄准了“i”系列的功耗,并且通过适当降低处理器频率等方式,推出了25W功耗产品——这与英特尔的i3/i5处理器的35W功耗而言,有了lOW的功耗下降幅度,使得在整机功耗上大幅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除了功耗的降低,此次AMD在新处理器中还花大力气加入了一些针对电源的优化措施,如可以切断笔记本内存或晶体管供电的CooICore技术、降低处理器电压或关闭缓存供电的C5节电技术以及PowerPlav和PowerNow2.0等。根据AMD官方提供的资料,配备锐龙Ⅱ双核P520和Radeon HD 4250集成显卡的14英寸笔记本,其续航时间可以达到7个小时,这几乎能够满足一天的工作需要了。而在芯片组方面,虽然“Danube”仍然使用三芯片方案,不过南桥已经从SB710M过渡到了SB820M(北桥仍为RS880M),而集成DX10.1 Radeon HD 4200图形核心,支持12个USB 2.0、2个USB1.1、6个SATA 6Gbps、千兆以太网、高级时钟发生器等特性,也让它与i系列相比并不逊色,甚至在图形方面更胜一筹。下表为同价位区间AMD与英特尔CPU的主要技术参数比较,可以看出,除在产品制程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45nm外,其余参数项的对比AMD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超轻薄“Nile”V.S“i”系列低电压版
除了发布针对主流移动平台的12款处理器产品外,AMD此次还相应发布了“Nile”第三代超轻薄移动平台,其中包含了5款均采用45nm制程的低功耗处理器产品,相比AMD之前不温不火的“Yukon”平台,AMD显然对“Nile”平台寄予了厚望——,它不仅跟Danube平台一样采用了3A(即CPU+GPU+Chips)平台,并采用规格相同的芯片组及显示卡,再配合DDR3内存,预计性能较上一代提升30%之多。此外,受益于45nm制程和AMD在图形芯片上的优势,不仅“Nlie”平台的处理器功耗将由18W降至12W左右,而电脑将更为轻薄,电池续航时间亦可延长20%,续航时间也达到了6~8个小时。
反观英特尔方面,遵循“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则,出场迎战“Nile”的同样是“i”系列赵理器,只不过,在超轻薄平台上它变身成了超低电压版。不过,虽然看上去“超低电压”让人不禁担忧其性能是否满足需求,但事实上,它和“i”系列处理器性能指标几乎完全一样——都使用了32nm制程,相比标准电压的i系列处理器更加省电,又比上代ULV处理器性能更高,同时依然具备了标准电压i系列的睿频加速,超线程和高清显卡技术。而且,英特尔还将针对入门级用户特别定制了超低电压处理器产品奔腾U4500和赛扬U3400,这无疑让它在轻薄移动平台中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和完善。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