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该有怎样的商业模式?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能汽车,新能源,工业4.0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25 12:38
在有些人看来,“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完全等同于智能汽车,这是一种很粗浅的认识。要真正理解智能汽车需要从三个角度来考量:第一,汽车能够理解人的驾驶意图,就像驾驶员的情人一样;其次,智能汽车能够解放人,让人可以不依靠自己的体力、脑力来达到驾驶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智能驾驶;同时,智能汽车还需要能够帮助人。
毫无疑问,智能汽车将催生汽车使用的“共产主义”,就是汽车共享。共享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汽车社会的文化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如果说易到用车是商业模式的话,那么,它只是通过一种商业模式解决了汽车共享的一部分问题而已。
为什么要汽车共享?实际上,汽车共享让老百姓实现汽车梦,同时又能建立节约型社会。假设我们买了一台车,拥有20小时,使用两个小时,还有22小时停在停车场,这样就造成了汽车贬值,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提高汽车利用率对解决环保问题起到很大作用。尤其在中国,如果到了把汽车当自行车用的时候,汽车的共享就变得更重要了。
汽车共享并不是什么新理念。出租车、拼车等都使用了这个理念。根据拥有资源的不同、自动驾驶能力的不同,汽车共享的状态也不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全天候共享。伴随商业模式的完善,未来一定会形成“轻拥有、重使用”的节约型社会,同时让所有人实现汽车梦。所以汽车共享不是技术,是一种用车文化,而且90、00后更容易接受这个概念。具体而言,全天候汽车共享就是无需拥有、按需使用,随用随叫,随用随还。
此外,智能汽车一定要采用智能制造。如果设计汽车不能用智能制造实现,那么它就是无本之木。智能制造本身使规模化定制成为可能,这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
谈到商业模式,实际上“工业4.0”的核心不是C2C,而是C2B和B2C,真正要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消费。未来C2B模式发展成客户与整车厂直接对话,以此来实现商业运营。因为中间环节隐藏着增加成本、浪费时间、误传信息等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对个性化定制造成困难。所以这种模式符合“工业4.0”的核心,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满足个性化需求。
相信在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的共同作用下,智能汽车会推出意想不到的商业模式,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接近我们的生活。我认为汽车产业不会被颠覆,但是汽车企业很有可能被颠覆。搞清楚产业与企业容易混淆的问题后,这些全新的电商模式才能更好发展。
第一,汽车首先是自由的移动工具,汽车最核心的是解决点到点的自由顺畅快捷的移动,而且这个移动时间越短越好。但是再短也不是零,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时间,这才是智能汽车开发的关键。
其次,IT企业提出的概念都是所谓的信息技术功能,其他汽车基本功能都没有改变。建议汽车产业的颠覆和被颠覆者深度合作,取长补短。硬件方面,由汽车企业解决极限、动力、高温和高寒等问题。IT企业在软件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提供互联、咨询娱乐等技术。我认为互联智能汽车的发展必须是政府、行业、企业互动,共赢创新,达成有效的利益分工,最终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迈出重要的一步。
必须认清的一个问题是,互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一样,弯道超车是伪命题。智能互联汽车,本质上还是汽车。传统汽车的差距如果逾越不了,那么互联汽车拥有的也只能是简单的汽车技术和平台,不等于可以制造智能汽车。当然,互联汽车比新能源汽车机会更大,但是挑战也更大,颠覆和超越者要有一个合作的心态,同时整车企业也要开放,一定要拥抱新的“X”,X包括新技术、新企业、新商业模式等。
当前互联技术的热度不亚于十年前的新能源技术,中国不能重蹈覆辙。笔者认为,现阶段,车企要造好传统车,应全面关注电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同时国家要有所为,产业要跨界,以商业模式在全球汽车市场中取胜。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赵福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