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景德镇喝茶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景德镇,茶具
  • 发布时间:2015-07-27 12:51

  景德镇虽并不是茶的原产地,但也许是因为景德镇的茶具,在景的大多手工艺人也爱茶,他们用心制作茶器,也细心挑选自己喜爱的茶。当你游走于景德镇的大街小巷,探进每一家精巧别致的小店或作坊时,一定能看到在茶桌上摆放着精致的茶器,当你坐下来与这些手工艺人一同喝上一杯时,你便可以嗅出拿在手中的每一个茶碗都有着相似而不同的气息。

  一方水土养着一方人,在景德镇做瓷一部分也是遵循着这个道理。不同的泥料和釉质,决定了制作方法与最终成型。

  景德镇传统的青白瓷使用的原料是高岭土,这种配方的泥质感白净细软,触摸它时也不会有脏的感觉,就如摸着面团一般。传统的泥料成型是需要经过大木锤反复敲打锤炼,但这种方法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与时间,如今也只有在极少数比较偏远的地方才可见。现在大多有专门的供应商人了,所以只需选料即可,倒也省去了许多工时。

  在拉坯之前还有一个特殊的工序——揉泥。我曾向一位师傅请教为何要有揉泥这道工序,他回答说揉泥更像练一种功夫,真正的羊头揉十分漂亮也很练手劲,两手所用力道需保持一致,用力均匀,有规律,揉出来的泥团才会呈现两头尖角微微向上,泥质细腻匀称,酷似羊头的形态。

  之后就是拉坯,以做壶为例,拉坯时是需要分别作出壶身、壶嘴、壶把、壶盖的,但制作的方法都相同。说到拉坯,如今在景也有许多专门制作手工泥坯的小作坊,里面的拉坯师傅有子随父业的,也有老师傅手下跟了一些学徒的。做壶算是小件,就要找专做小件的师傅,在他们手中的泥,一下就能有了雏形,同时又是精致小巧讲究器型的。之后用手指轻轻掐下,置于架上阴干,不过几日就可利坯修形了。但此时的壶还并没有接在一块儿,要等修完壶身与壶盖的卡口,以及壶身的足底,壶口,壶把的厚薄弧度才好。而成型的最后只需在壶身上做出出水孔,再用同色泥浆粘上壶口与壶把便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是上釉,釉色需要适应不同的器型和需求。如今在景德镇能看到并使用的釉种类非常多,而要说用于景德镇传统一些的茶器来说,大多会配上青白釉,或绘以青花装饰。青釉清亮透明,能泛出浅浅的青光,像鄱阳湖的水一般,清雅流畅;白釉色如凝脂,似玉,也有用青花绘山水林石花鸟禽鱼,最后吹上一层薄薄的透明釉便可入窑烧制。

  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工序后,最后一步——烧窑也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如今的公共高温窑大多是汽窑,并不像古代需要烧柴鼓风的,所以烧窑的一些过程也变的可控和科学了许多。当然搭窑与烧窑都有专门的师傅,我们只需选择合适的窑位,等待一天一夜,便可去取了。

  茶具作为一种实用器皿,必须是美观与功用相统一的。既要实用大方,最好又能表达出用壶之人的审美情趣,可供细细把玩。如果说传统工艺做到了实用大方,那么在景德镇有那么一些年轻人不乏外国艺术家,则是在探究茶器的艺术性上作出了许多努力。

  景德镇的传统劳作结构是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不同的工序,而现在的陶艺家提倡融会贯通,能最大程度的把控细节。同样是从炼泥开始,他们亲自捡土,调配不同的泥料,做坯,甚至自己调配特殊的釉料。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流行的柴烧,这种烧法需要首先搭建起一个柴烧窑,这种窑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设计形状,一般为长条形,高不过一人,带一个小烟囱。底下有放松木和排风口。柴窑看似简单,但要搭好,是极讲究喷火排风空气流动的原理的。放在里面烧制的茶器也是不加其他的釉料,完全靠松木落灰。这样烧出来的茶器十分古朴,大多通体呈棕黄,散发金属光泽,可看出火痕,富有变化,颜色深浅不一。但柴烧讲究落灰,偶然性极大,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可以说每一次烧成都是喜忧参半,许多会有瑕疵,剩下的自然也属精品了。

  一件好的茶具可以陪伴你度过一段悠长的岁月,对于做瓷的人来说,一定有一把自己喜爱的壶,配上茶,用来招待知己好友。一人,一壶,一杯;两三人,对坐,共饮;四五人,品茶畅言。如果你到景德镇,请一定去尝尝景德镇的茶。

  编辑/徐展 文/严可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