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周易,德行,修行
  • 发布时间:2015-07-27 14:32

  编者按:近期,随着企业升级转型战略的深入推动、多元化业务的逐步推广,日出东方这个大家庭上下进行改革,成立了多个“独立经营体”。针对新时期下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董事长徐新建提出了“三大基本原则”:

  一、既要推动“包产到户”,又要强调“科学种田”;二、既要做大各经营体利益,更要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三、既要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经营思路,更要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这三个原则性要求对于今天的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三点呢?我认为:“德”一定是首位的,有句老话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朱子治家格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易》的乾卦有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拥有的财富、智慧、一切的一切,老祖宗用一个字总结了,这个字就叫“物”。“厚德”才能承载万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按照自然规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去做事;载,就是承载;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报。

  反之便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位,就是一个人的地位(待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配他的福报,一定会有灾殃的。

  打个比方说,有张桌子,它能承受的分量是10斤重,如果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么这个桌子会怎么样呢?它先是开始发抖,接着变形,最后就是崩溃坍塌。在现实中,一个人的德行就如同这张桌子,如果没有足够的承载力去承载,却又想尽办法一味加码索取,结果只会是一场空。

  一个人分为人格和位格。“位格”,大家都明白,见到陌生人先掏名片,是让对方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什么职务;但是“人格”就很难判定了,什么是一个人的“人格”名片呢?就是德。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有“德”,才有“人格”。

  道、德是用来行的,绝不是用来说的,所以要多干少说!一个人一生就做两件事:修己、安人。如何修己安人?

  工作就是修行!在工作中培养“德”。

  每个人一生都在各自建立自己的一个“场”,换句话说也叫“影响力”,也叫气质、气场、内涵等。

  在企业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即使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你也在管理着自己的工作、生活。

  一个人的“德”永远是第一位的,一个有“德”的人,一定是有爱心的人,一个有“德”的管理者一定会去爱他的工作、爱他的员工,一定会去帮助员工成长,成为值得员工依赖的人,成为员工事业上的主心骨。他的“德”体现在对工作和员工的爱里,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作为一名管理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做一个“懂你”的人(懂对方、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在管理学中,我把它称为“同理心”,“同理心”是后天习得的。作为一名管理者,“同理心”和智慧缺一不可。工作就是修行——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一切围绕目标转!

  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

  干什么事都要有规则,既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谈个人诚信度》一文中提到:制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无形的,可称为核心制度;一部分是有形的,可称为表层制度。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红线”和“底线”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制度,其他都属于表层制度。各位老板们的“底线”就是董事长徐新建所提出的“三大基本原则”。

  要做到“做企业要有红线,做人要有底线”,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张瑞敏曾讲过: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实事求是,即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其二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问题。

  做大自己,成就团队

  在工作中,董事长徐新建明确指出,要有格局观,所谓“格”是指人格,“局”是指胸怀。所谓“人格”:前面讲过,是指一个人的德行。

  所谓胸怀:就是一个人愿意付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别人分享,就是胸怀。有“大德、大格局、大胸怀”的人,做到徐董事长提出的“既做大各经营体利益,更要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是《周易》的核心之一。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会产生“慈悲”之心(使之“慈”,使之“离悲”);有了“慈悲”之心,就会产生“博爱”之心;就会爱家人、爱同事、爱团队、爱工作……业绩就会随之而来,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团队、这样的企业必将有福报。

  朋友们,“德”是修出来的,只有有“大德”的人,才能承载住幸福、承载住快乐!愿你永远是一个快乐的人!与大家共勉!

  编辑/书含 文/本刊专栏作者 万旭昶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