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會館 濃縮的移民社會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湖廣會館
  • 发布时间:2015-09-02 15:25

  在湖廣會館整修之前,我對東水門似乎更為熟悉。小時候總愛聽爸爸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那些火爆的打鬥場面就發生在東水門。

  現在已經看不到當年的老房子。在已建成的東水門大橋附近,有一排黃色外牆的建築群。飛簷翹角、鱗次櫛比,與官府衙門、古刹名寺不同,建築群氣勢雄偉大氣,而在細節中又透露出富麗堂皇的精緻之美。整個建築群毗鄰現代化都市,卻有一種大江東去浪淘盡的遠離塵囂感。它與兩江水守望,見證一個城市的起起落落,也將一些文化慢慢地沉澱下來。這便是湖廣會館。

  現在,重慶所謂「湖廣會館」實際上是包括廣東公所、齊安公所、禹王宮在內的清初古建築群及仿古新建築群統稱。會館群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從乾隆到光緒又不斷進行了擴建、新建和改建,整個建築群傳遞出歷史的厚重感。同時,經歷了明末及清朝的幾次移民潮,多地域的文化在此沉澱,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會館的建築不同於官府衙門和古刹名寺,有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作為具有地緣性質的幫會機構,會館的主要職能是聯絡鄉情,以壯鄉威。所以,它既是同鄉之人祭祀故地名神、演出故鄉戲曲的聚會之所,又是同鄉之人抵禦外侮、互相幫扶的重要組織。

  禹王宮是目前湖廣會館裡最大一處建築,用來奉祀大禹。清代的湖廣省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歷來洪災不斷。正因如此,湖廣移民以祭拜治水有功的大禹來求得風調雨順。禹王宮保留下來兩個完整的戲台,看廳屋簷下的斗拱朝著長江,雕有龍頭,也寓意著大龍鎖江之意。禹王宮坐北朝南,大門面對滾滾長江,從踏進會館門之初,便能覺其恢弘的氣勢。據史料記載,整體建築依山而建,結構嚴密,氣勢宏偉,分大轅門︵廟門︶、大殿廊房和戲樓庭院三部分。大殿、戲樓和廊房的所用木材,都從「楚北運來,投工之多,造工之精,歎為觀止」。

  大殿為重簷歇山式,面積二百七十平方米,通高十二點五米,進深十四米,闊十六米。殿堂與戲樓相連接,大殿、戲樓雕梁畫棟,粉壁彩屏,富麗堂皇。尤其是大殿和戲樓飛簷下的環樓木雕,雕刻著「二十四孝」和《西遊記》、《封神榜》中的人物故事和山水花鳥,工藝精湛,刻鏤逼真,畫面層出不窮。

  參觀時,只有我一個遊人,忽然下起了零星小雨,便有了時光交錯,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齊安公所與禹王宮相鄰,為湖北黃州人士所修建,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目前保留下來的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建。齊安公所依中軸線布局,由下至上為戲樓、天井、看廳、抱廳、打點,兩側為附屬建築。同傳統會館大門建在中軸線不同,齊安公所大門位於建築側面,斜向東方。問過方知,東方正是這些移民的家鄉湖北黃州所在,朝於此,既有風水講究,又寄托了移民對祖籍地的濃濃思念。

  齊安公所的戲台,是整個會館建築群內保存最為完整和精美的。戲台上的雕刻精美,栩栩如生。故事內容若不清楚也可不去管它,只見雕刻畫面中人體姿態誇張,背景表現又細膩無比。或有數十上百的人物形象雕刻在小小木枋之上,又如瓦片欄杆等細物精緻動人,每一幅畫面都似想要跳脫出來,在你面前大演一番方才罷休。西台兩側的撐拱上那展翅欲飛的鳳凰,亦表達了移民對祖籍地圖騰的崇拜。除戲台精美外,看台也有別樣的風情萬種。看台位於高兩米的石台上,左右兩廂開泰屋頂為歇山頂,非常漂亮。而木欄都是精湛的木雕,除了花草圖文外,主要講述了二十四孝的歷史故事,濃濃的中國味在這些細微末節處展現無遺。

  會所一隅設有仿真雕塑,那些身著清初服飾的或威儀、或謙卑、或談笑風生、或面容沮喪的人像,將把人們拽回到歷史的歲月中。仿佛鑼鼓一響,他們便會說唱逗樂起來,上演一幕幕悲歡離合。

  從齊安公所出來,再轉幾轉,便能看到廣東公所那具有特色的牌樓式大門。大門上方石碑用整石鏤空雕刻,四周雲龍纏繞,顯出了高超的技巧。廣東會所又名南華宮。這裡是看戲、品茶、會友的場所,同時也是會館建築群的制高點,登高望遠,江水滔滔,讓人不由心生思古之幽情。

  會館的戲樓可以同時容納三百人看戲,也是目前湖廣會館群裡最大戲樓,台頂是八角藻井,相當於現在的音箱。雨下得愈發得緊了,便就著石階坐下,有小花貓跑來傍身坐下,自顧自地舔著爪子。便想起,也許在那麼久以前,也曾有過這樣的畫面;在那麼久以後,這裡還會有同樣的畫面出現,而記錄下這一切的,便是這高台樓閣,青磚石瓦。

  沿途返回,依然遊人甚少,偶有觀光客大多走馬觀花,匆匆留下到此一遊的倩影。我問館內人,這裡到底有幾多新幾多舊。他說,時代的運動,歲月的流逝,某些東西早已無從考證。他們在這裡,只是很努力地想要保留住真正時代留下的痕跡,並認真地還原過去那繁華的一幕。

  盡管整個建築群現存的外部造型和裝飾,由於多次改建已失去原貌,但若細細揣摩內部結構,一些歷史的記憶或許就會慢慢浮現。如今的會館佈局,按清代建築風格,採用四合院建築形式佈局,屋頂和風火山牆造型因各地信仰和風俗不同而呈現不同造型,顯得豐富生動。會館建築群體既有山地建築特色,又融合了湖南、湖北和江南一帶的建築風格。會館裡,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許多熠熠生輝的精美鎦金木雕,展現出誘人的魅力。

  仔細看,便發現整個會館建築群的風火牆變化多樣,形式豐富。禹王宮中的「水」形山牆、變形後的「土」形山牆、「金」形山牆;齊安公所裡的龍形山牆等都在起到防火功能的同時,豐富了建築造型。事實上,明末清初以前,四川各地建築很少使用風火山牆,而浙江、湖廣和廣東、福建的民居較多使用風火山牆,直至明清大移民後,外來移民才將這些建築形式散播至此,並結合各地不同的習俗得以發展開來。

  曾經有人說,如果牆有耳朵,靜靜聆聽,如果牆會說話,把聽到的故事都轉告我們,該是多麼有趣的事。

  如果真如此,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木雕中的一顰一笑,都會緩緩地告訴你一段歷史。

  文、圖/周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